目前正是吃螃蟹的季节,平时若是说到吃螃蟹,要么就是辽宁、山东等地的海蟹,要么呢,就是江苏、湖北、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蟹,不过现在一批来自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螃蟹,就被卖到了南京。并且这来自新疆的螃蟹,比起江苏螃蟹更是提前了10天上市,在蟹肉的饱满程度以及口感上,不但与江苏对比丝毫不差,甚至在甘甜度上还优于江苏。
本来这则新闻若是在往年,或许不至于关注度如此之高。但日本的一系列排放核污染水的骚操作,让人们还人心惶惶,担心能不能今后继续吃到海鲜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似乎有解了:原来新疆还能产海鲜。但是习惯了江浙沪包邮的华东地区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下似乎自己成为了新疆海鲜眼中的“偏远地区”了。
那新疆的海鲜,来自何处呢?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高山湖泊以及新疆的河流。当然不可否认在一些深山峡谷之中,得益于先天条件,肯定是个不错的渔场。比如天山南麓的博斯腾湖里,就生长着草鱼、鲢鱼、鳙鱼等32类鱼群,还有河蟹、青虾、河蚌等等。毕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不过在新疆,面积最大的除了沙漠,就是盐碱地了。新疆的盐碱地占了全国盐碱地总面积的4成以上。向盐碱地要产量,中国农业工作者一直都在努力中。
但新疆的盐碱地改造,并不像上世纪华北平原那样的顺利。当年华北平原的盐碱地改造,主要就是靠挖渠和打井。把地下的咸水抽上来,用淡水灌进去,“抽咸补淡”之后,当地的中、重度盐碱地已经从原来的67%降至了7%。但这种方式用在新疆的荒漠化、盐碱化土地上,就太废水了。
于是新疆摸索出了“改种适地”的方法,也就是用耐盐碱的农作物,覆盖盐碱化土地,让耐盐碱的农作物吸收和带走土壤盐分,为土地实现“脱盐”。比如种植菊苣、饲用燕麦、高丹草等等。甚至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中科甜438”、“中科甜968”,在这里也派上了用场。
但一些低洼地带的高盐碱度的盐碱化土地,依旧是难啃的骨头。这样新的方式就应运而生了:以渔改碱。也就是上面种稻子,下面养鱼养虾养蟹。先向低洼处引水,稀释盐碱度之后,用牛粪铺底,再利用水体与盐碱地的离子互换的物理特性,加以投入EM菌和乳酸菌,培育水体浮游生物,几方面相结合,水体内就有了很好的菌类和藻类生存,不仅能够满足海水稻的生长需求,还能养鱼养虾,甚至养鸭子呢。
最新的实验,发生在新疆东部的红旗农场。这里的盐碱地盐碱度高达8以上,如果只看盐碱度,和海水成分很相似。于是人们就脑洞大开,如果把这里费时费力地改造成耕地,那么何不把这里改造成一片“人造海”呢?
当地科研人员就按照海水的矿物质来向这里的盐碱地里加水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把盐碱地改造成盐碱水,进而又把盐碱水造成了“人造海水”。利用这片人造海水,罗非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鲍鱼、龙虾等海鲜,在新疆找到了新家。新疆海鲜不但肉质软糯,还兼具Q弹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