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海军 笔名海君,湖北麻城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理事。在武汉大学新闻系就读期间,时政漫画《出场》获《湖北省新闻奖》一等奖。曾任新华社记者。诗词、楹联、新闻、论文、摄影、漫画等作品多次获全国一、二、三等奖。现在北京某金融机构任职。个人诗观:情乃诗之魂,艺乃诗之貌。做有情有艺之诗人。

谒东坡墓
鸿影三州冷,乌台一梦哀。
青山只埋骨,天地不埋才!
雷成文评:一二句形成天然工对,首句两处用典,“鸿影”出自于苏轼《卜算子》:“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冷”字用得极妙。 “三州”出自于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两个典故概括了苏轼一生事业。第二句用“乌台诗案”苏轼蒙冤的典故,写出苏轼的坎坷人生。第三句截取苏轼《狱中寄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进行大转,第四句道出苏轼的历史地位。二十个字,四处用典,写尽苏轼的今生来世,可谓大家手笔。
张庆辉评:因人因事因景发慨,必须扣人扣事扣景,否则,就不切,或落浪言无根、大言欺世之讥。此首咏苏五绝深避今人此病,十分精切,只能是谒东坡墓,移易不得;“鸿影”扣东坡句“缥缈孤鸿影”,“乌台”自不待言;东坡平生事业是颠沛,可谓深具“何处青山不埋骨”之旷达,然天地有公,终不埋才,越千年后,今日东坡盛名,可为此诗注脚。
王聪颖评:“鸿影三州冷,乌台一梦哀”,一则以词,一则以事,角度不同,俱指东坡;“青山只埋骨,天地不埋才”,由“埋”与“不埋”之间形成强烈对比与张力,直抒胸臆,正切“谒墓”。诗题由是而解也。
王十二评:拜谒诗历来多发于作者对先贤的敬仰或追思,如李白爱写谢朓,曾作《宣城谢朓楼饯别较书叔云》《秋登宣城谢脁北楼》等十余首拜谒诗;杜甫推崇诸葛亮,如《蜀相》《八阵图》《咏怀古迹》等。本诗的主角是苏东坡,一个家喻户晓的大诗人。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钱穆说他是罕见的千古完人。作者对他的评价则是“青山只埋骨,天地不埋才”。“只埋”与“不埋”多么的斩钉截铁,多么的对比强烈,多么的振聋发聩。皮毛骨肉血终将腐朽,而伟大人物的才华和精神将永不磨灭。在我看来,作者这首诗写给苏东坡,正像李白致敬谢脁,杜甫推崇诸葛亮一样伟大。
邓湖湘评:“鸿影”“乌台”,对仗工巧。鸿音红,与乌是颜色借对;乌台指御史台,因其植柏树而巢乌鸦称乌台。鸿雁、乌鸦又属鸟类正对。三句巧用拗救,与第四句在同一位置着一“埋”字,不仅使转结丝丝入扣,情感上也更具张力。
归樵评:谒墓时兴会所触,以咏叹出之,“三州”之“冷,”“乌台”之“哀,”准确檃栝东坡其人其事,“埋骨”“埋才”对比,一说骨肉,一说精神,其意递进一层者,得法也。
棋子湾观落日
天涯风浪静,霞满海山间。
谁执一枚日,落于棋子湾?
抱朴书生评:“谁执一枚日,落于棋子湾”想象极大胆新颖,全诗因此而鲜活。
归樵评:三四句紧扣地名“棋子,”一“执”一“落”充分想象,着眼于一势字,缩万里于咫尺。
彭诗云评:以棋子湾之名生发想象,落日既为棋子,那执棋之人是谁?想落天外,意境宏大,画面感强。问而不答,留有余味,引人遐想。

谒毛泽东故居
林深传虎啸,池浅有龙吟。
家族许吾国,乾坤说到今。
王守仁评:毛泽东故居是大题材,用五绝来写颇有难度,非大手笔不得表现其深邃。“林深传虎啸,池浅有龙吟”两句蕴意深邃,极有气势。将韶山藏有龙脉的地理风水表现得恰到好处。韶山一方水土养育出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等毛家虎威弟子和毛泽东这样真龙领袖。林深与池浅,虎啸与龙吟,对仗工稳有致。转句“家族许吾国”正是毛家七位烈士为革命流尽鲜血,奉献宝贵生命的真实写照,家国情怀感人至深。结句“乾坤说到今”更是落地有声,震人耳目,毛氏满门忠烈,德风流布天地,福佑于民。诗有深意,亦得趣味。
中秋游五台山
圆月照明台,香风拂面来。
已将心沐浴,犹恐梦沾埃。
王十二评:因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所见“圆月”和所感“香风”,便各有禅机。一般礼佛之人“诚心要把观音拜,特地焚香沐浴来”,作者不仅如此,更甚一筹,还要“将心沐浴”,罢了,连睡觉也要担心梦里会染上尘埃。足见礼佛之心真诚,心即是佛,心即是理,心即是万物,拥有一颗不染尘埃的心才能立德、立言、立功。
雨中游张家界
雨骤路尤险,山高雾更浓。
仙家何处隐,云上种奇峰。
段维评:结句不过换了一种说法,便诗意盎然。如果直接讲云雾绕奇峰,顿落俗套。
半隐庐评:尤字按句意,似作益字更佳,奈何出律,实不得已而为之。而诗之妙在转结。因雨因雾而疑其乃仙家所居,先承后转,直逗结句。结句自然见妙,然种字与前隐字,还是有些不洽。细味当知。再往前推,则更知前二句过平矣。五律难为,一字虚不得,真不是随便说的。
北京飞澳洲一夜秋春换季
昨夜京城落叶纷,今朝南澳百花新。
大洋赤道梦中过,一觉醒来追上春。
雷成文评:纵贯春秋,横跨万里,时空跳转,超越古人。“一觉醒来追上春”,道前人所未道,颇具新意。
吴晓晖评:现代人的时空跨度是古代人无法比拟的。一张机票就能体会白乐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意境。转结二句看似平常实则精雕细琢。大洋赤道上空一梦醒来便追上了早已离去的春天。想必在诗人离京前也会有亲友祝福一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吧,当然,是澳南,不是江南。
张庆辉评:以风物之异写世界之大,这“大”就有了形象;“追春”别有意趣。
何其三评:上两句通过“昨夜”与“今朝”,“京城”与“南澳”,“落叶”与“百花”等一系列对比, 让一切变得更直观,感受也更强烈,下两句运用拟人,把春人格化,使得全诗充满了意趣,诗中修辞手法的得当运用,提升了艺术感染力。
王十二评:中国和澳大利亚不仅有时差,由于处于不同半球,季节也是相反。本是自然地理现象,诗人利用浪漫主义手法,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时空差异,让人感慨世界之大,宇宙之宽。
慕白评:一夜从秋跨冬到春,此种体验相信古代诗人很难经历,对今人来说,几个小时的飞机航程即可实现。从题材上写出了时代特点。大洋赤道梦中过,一觉醒来追上春。科技、壮语、豪情不虚!
归樵评:利用“京城”与“南澳”季节不同的时空对映,耸动耳目,“追上春”别思得趣。

游北戴河
船归霞起日徐沉,小女沙滩仍找寻。
粉手捡来花贝壳,说能听到海声音。
何其三评:铺陈有序,细节描写出彩,用慈父视角捕捉精彩瞬间,结句充满了童趣和诗意。人说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信夫!
张庆辉评:转结好,以细节写童心,童心可感;以贝壳听大海,容量剧增。
卢冷夫评: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小女很可爱,在她心里,大海永远是魔幻的、真实的。捡起贝壳,能尽情感受海的馈赠,感受大自然这份无私的爱。
王十二评:“说能听到海声音”,是典型的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即局部变整体喻。看到贝壳想到了大海,看到了蝴蝶想到了翅膀,看到了花朵想到了春天……这种创作手法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加诗语言的新奇感和陌生感。中国美学强调的“窥一斑而知全豹”,亦即此。
雷成文评:东坡云:“诗以趣为宗。”此诗转结童趣十足,介于有理与无理之间,反生境界。
雷海基评:下联写得灵动。离开海还能听到海声吗?贝壳中有海螺,可以作号吹,听到海声也有合理处。东坡曾云:“诗以趣为宗。”“反常合道谓之趣。”
归樵评:三四句抓住童真由实而虚,以无意而写意,最见意真。
吴晓晖评:转结二句尤为生动,小女儿的天真烂漫跃然纸上。读完诗,我随手将窗台边的贝壳放在耳边,又听到了海风和海浪的声音。
中秋夜游鼓浪屿日光岩
银波圆月冷沙滩,夜拜英雄岩仔山。
孤影是谁歌七子,惹人泪眼望台湾。
王十二评:此作低沉,却又慷慨。低沉者有“冷”“夜拜”“孤影”“泪眼”,慷慨者有“圆月”“英雄”“歌七子”“望台湾”。一句两意,一扬一抑,将缅怀之情,敬仰之心与家国情怀细腻而真挚地表现出来。
整理诗稿有记
半世行吟觅凤词,推敲甘苦月儿知。
人言有似尽删去,不赋他家一样诗。
何其三评:言人所未言 ,天下诗人皆知其难为而勉力为之。有“人言有似尽删去,不赋他家一样诗”句,此诗可做诗论看矣 。
宋善岭评:不重古人、不重今人、不重自己,何其难也!像丁兄如此又有何难也。
送小女参加北京卫视春晚彩排有嘱
有幸银屏展尔才,数番演练始登台。
须知往后人生戏,幕幕皆新不彩排。
归樵评:用“数番演练”反叠“人生戏”“不彩排”,警精。
送小女上学
挣脱呼朋在校前,放飞翼护两难全。
掌心一只粉嘟手,让爸还能牵几年?
张庆辉评:“挣脱呼朋”,小女形象呼之欲出;“放飞翼护”,为父心态可想而知;转结顺势而出,自然妥帖。
吴晓晖评:女儿历来被称为掌上明珠,爸爸的小棉袄,心头肉。首句写女儿看到小朋友的兴奋,挣脱了爸爸的手,而父亲既想放飞又想保护的矛盾心理在第二句细腻地表现出来。转结两句更是精彩,孩子大了终归是要离开父母的,这份幸福中带着惆怅的复杂心理表达得极其精准。既想翼护,又想放飞,既想女儿长大,又怕女儿长大。本诗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画面感极强,内心独白真挚感人。
卢冷夫评:大手牵小手,多么幸福的画面,多么浓郁的爱。结句一问,有如父女间的心灵契约,其实无须回答,有爱在,就能无忧无虑地相伴一生。
王惠维评:起句把小女儿活泼可爱的形象,描绘的十分细腻。三四句出于内心之语,似问非问,真情感人。
王十二评:“掌心一只粉嘟手”极具画面感和场面感,是逼真的细节描写,以小见大,以一孕万,很好刻画了一位慈父对爱女成长过程中的饱含细微而又复杂的感情的形象。
郎晓梅评:一二句平庸不奇,但至第三句,形象跃然而出,鲜活新奇,至第四句,衔联前句,父亲对小女儿的怜惜以及对未来渐行渐远的忧惧之情涌于十四字之间。诗好处一在能以一“手”道出典型的当代父女之情,善用细节说话;二在于极富意象性的“粉嘟手”的抓取和运用,前无古人,不输岑参的“故园菊”,“粉嘟手”或为当代父亲的普遍痛点。诗弱在一二句,尤其是第二句近意于第三四句,是冗赘之言,浪费七字。
赵秀敏评:深情皆在不舍之中,“放飞翼护两难全”一句,言天下父母之心声,诚然可叹。

春游十三陵
龙盘虎踞万山青,岭沐朝阳紫气腾。
多少王侯今不在,春风又绿十三陵。
江岚评:气盛言宜,格高调遒,三四句音节尤佳。
王十二评:咏史怀古之作长于情景交融,长于议论精深。首二句凭吊古迹,触景生情,由眼前景到此时情,得情景交融之旨。后二句今昔对比,陈述兴亡,见解之独到,得议论精深之旨。
刘鲁宁评:春风又绿,借句而不借意,此处一绿,别有厚重感。
曾继全评:起承句,铺垫十三陵的风水好,皇家陵园气派。转句,“不在”有费劲心机,终落空之感。“春风”代表着新的气象,“又”有改朝换代的意思。“绿”不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是江南变绿的意思。而是江山焕发生机的意思。意思是说,以前的皇权费尽了心思,最终还是破灭了,大好河山在新的,正常的指引下又焕发出生机。因为春风不同所以绿就不同。
重游儿时常嬉戏之地九龙山柏子塔
沧桑古塔耸云间,记忆如今杳似烟。
常道登高能望远,多高望得我童年?
张庆辉评:起得苍凉,结有深慨,味厚;“登高能望”“多高望得”以递进推情,力有千钧。
抱朴书生评:三句言空间,四句言时间,时空错位搭配,效果却能出人意料,此种手法值得借鉴。
王十二评:三句登高望远是空间距离,四句望童年是时间距离。两者实不能相较,作者非要说出,这便是诗。
曾继全评:起承句,写的不错,先写古塔高,为下面“望远”铺垫。承句,表达出现在和过去相隔时间太远了,为“望远”做铺垫。铺垫到位,还很典雅,这就是起承句的作用。
精彩在于转结句,常道登高能望远,多高望得我童年?这里有一个和《赠汪伦》的手法,就是“登高望远”和“时间久远”,距离长和时间长的一语双关。而且还是很巧妙。只有这样的一语双关才能登上幼儿时期的古塔,去回忆童年,去寻觅曾经。
吴晓晖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看到童年,需要上多高的塔呢?以通感的方式转换时空概念,达到出人意表的效果,别具匠心。

读《西游记》
彻卷神魔大戏开,才惊奇幻复伤哀。
取经难满八十一,妖怪多从天上来。
何其三评:此为讽喻诗,具有很深的现实性,转结句寓意深长,可咂可品,八十一难因何而起?结句一语道破,尤其是“多从天上来”,讽喻意味非常明显。
张庆辉评:尾句据实道来而又妙不可言,知者自知。
曾继全评:尾句点睛之笔,意味深长。
王十二评:小时候看西游记,看的是奇幻;现在读西游记,读的是现实。
橡皮擦
柔软端方不作姿,案头默守不曾离。
替人拭去瑕和误,甘愿层层脱尽皮。
王十二评:咏物诗以起承转合谋篇,内容是咏物,以讽喻或者寄托为尚,若为咏物而咏物,必沦为谜语。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你要写橡皮擦,就不能只写橡皮擦。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与本质,发出“替人拭去瑕和误,甘愿层层脱尽皮”的感叹!无不稳妥。
雄 鸡
何计寒冬与暖春,每迎红日在清晨。
一朝我不高声唱,世上皆为沉睡人。
卢冷夫评:前面稍平,但后两句一出,立见生动不凡。如此挽逆,不由想起那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格气势似不输伟人。

题元阳梯田
万道梯田翠岭横,荷锄耕者隐云屏。
农忙夏夜归来晚,亦摘香瓜亦摘星。
陈自如评:首句有开阔角度,承句有深沉气度,转句有勤劳热度,结句有潇洒风度,全诗有优美诗度。
朱四明评:诗从梯田形态描写入手,展现一幅山乡劳动画面。尤其是尾句很出彩。搞香瓜,是劳动人的喜悦。摘星星,是劳动人的辛苦与浪漫。很好地艺术再现。评者感觉不足之处是“两三与农忙”映证不合场景,诗短不容一字“空”。
老父来京给吾女红包存款机不识别
省穿省吃得来艰,枕下珍藏留褶斑。
许是爷钱多血汗,款机无以辨真颜。
雷海基评:诗借一个特定而有趣的事件,表现了现代社会的科技渗入生活产生的代差,表达了爷爷对孙女深沉的爱。事件的典型性强化了诗的趣味性,渲染了情感的力度。诗人应该比常人有更独特而深刻的眼光。
雷成文评:以存款机之无情拒存反映出人间之至情。手法奇特,读后令人动容。
生日于三亚龙头岭观海上日出二首
——癸卯年生日,晨起登龙头岭,适逢海上日出,蔚为壮观。
一
穿云破雾撼人心,天涌丹霞海涌金。
红日初升光万丈,缘能挣脱夜深沉。
二
流年回望对谁斟?独立龙头岭上吟。
日出东方星月退,风嘶西岸鸟虫喑。
斑斓霞彩燃如火,潋滟波光涌似金。
一叶心舟行大海,山川与我共浮沉。
英子评其一:“穿云破雾撼人心,天涌丹霞海涌金”直接描绘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之景,转结自然议论收笔:红日初升何壮美,缘能挣脱夜深沉。因果倒装,理深味咏,足可称道。初升的红日何其壮哉,是因为挣脱了深沉之夜啊!那是来之不易的胜利,其间“穿云破雾”般的付出与努力恰如凤凰涅槃,方有“天涌丹霞海涌金”的绚丽之景。全诗理寓景中,意味深长。
慕白评其一:这首即景诗,清新流畅,是先用赋笔扣住所咏事物的特点,然后由转结完成议论,道出了哲理,描物围绕说理,说理不落俗套。从初升红日之壮美,感发“冲破黑暗才有光明”的哲理。
雷成文评其二:结尾神来之笔,壮阔沉厚!

恭王府海棠雅集题海棠二首
一
玉树修篁沐艳阳,蜂飞蝶舞蕊凝香。
春风暗送三千韵,助我倾觞赋海棠。
二
莫问红妆与素妆,露葩风叶自含香。
庭前一曲仙人舞,认得前身是海棠。
曾继全评:一首不错,但意象太熟了;二首尾句精彩,反正我没见过,心神摇曳之感跃然纸上,人与海棠通感了。
雨中接小女有记
风高人欲倒,雷骤雨如倾。
高坎连低坎,老丁牵小丁。
巷深车更堵,雾叠路难行。
新霁归来晚,丹霞满北京。
张庆辉评:独取“高坎连低坎,老丁牵小丁”句,信是实况,亦可别裁,诗味多从这类耐咀嚼的句子中产生。
张明新评:“李白乘舟将欲行”,“江州司马青衫湿”,把自己的名字写入诗,古来稀罕,所以喜欢老丁牵小丁句,读来亲切。
英子评:喜颔联,于写景叙事间蕴生活哲理,尤以下分句“老丁牵小丁”父女之名入诗有趣。然整体而言,句式刻板了些。
解 封
——大疫三年,壬寅寒冬,抗疫有记。
抗疫三年俱累心,骤然封解亦伤神。
千家苦觅抗原剂,一粒难求布洛芬。
所幸新冠如感冒,更兼邻里似亲人。
送瓜送菜又拿药,嘱我红梅已报春。
江岚评:句句实录,留待他年入诗话可也。“千家苦觅抗原剂,一粒难求布洛芬”,信手拈来,竟是天然绝对!
卢冷夫评:大疫三年,留下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诗题《解封》,即让人稍微轻松,全篇在平静叙事中娓娓道来,不卑不亢,更借红梅报春一吐抑塞之怀。而将“抗原剂”“布洛芬”直接入诗,因其背后的浑厚信息,竟不觉讨巧,似也有多义感发之效。
何其三评:时至今日读到此诗,仍心生感慨,大疫三年,时疫无情,邻里有情,亦足以慰心,“抗原剂”、“布洛芬”等时语运用,但觉自然趁手,而无丝毫违和感,结句宕开,横生枝节,此为作诗一法,善作能作者,方能为之。
小重山·庚子春燕京思父亲
疫里春光应满田。菜花黄过界,有谁看?客身凉夜莫依栏。月光下,怯听笛声寒。
万里梦飞还。家翁墙外立,却无言。此时欲拥不能前。惊坐起,南望泪潸然。
江岚评:或设想,或记梦,现场感很强,可见思父之切。
喝火令·母亲忌日忆母亲
浅草遭凄雨,山花坠冷风。纸钱燃处泪成红。想我再回桑梓,只可见遗踪。
去岁堂前聚,如今梦里逢。阃帏无语想音容。记得挥锄,记得伺孙童,记得灶前忙碌,转眼尽成空。
江岚评:质朴无华,真挚感人。词牌选得也好,三个记得,加强了抒情效果。
王力评:去岁之逝,翌年清明最为感伤。泪成红,泣血也;三个“记得”,涌出尾句,读者亦默然噙泪,不禁唏嘘。
水调歌头·春游潭柘寺
金日镀名刹,梵颂入祥云。露花寺内花露,粒粒是坤珍。百岁二乔蝶舞,几处重檐燕语,万物沐芳辰。殿里客随踵,几可释迷津?
东风拂,香缭绕,涤心尘。芸芸众相,长拜参悟度凡身。虽历平生万难,仍揣心香一瓣,觉悟信能循。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
注:百载二乔指潭柘寺四百年二乔玉兰。
卢冷夫评:佛洛斯特说:“诗始于喜悦,止于智慧。”读此作亦可心领神会,有所收获。最后二句显然是重点,“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更重要是如何了解和找到自己。相信作者此番构思创作时,心一定醒着。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