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会写作:这是创作的末世预言,还是文明的壮丽史诗?

雨琴评历史故事 2025-02-26 03:53:39

【1】

1631年,伦敦书商抱怨印刷机让手抄工匠失业时,他们绝不会想到,这项让书本快速生产的技术,也使知识得到了快速传播,不仅诞生了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更催生了近代工业革命。

今天,当DeepSeek每秒生成3000字,我们再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十字路口:这次会失去什么?又会诞生什么?

【2】

如果梳理数十项神经科学实验与120多年科技发展史数据,我们会发现:AI正在引发一个新的写作革命——它不会替代人类创作者,而是将重塑整个创作生态链。

根据相关实验室的公开数据:2023年全球92%的天气报告、79%的体育快讯、65%的财经简报,已经由AI生成。这不是取代,而是生产力维度的跃迁。

当DeepSeek用5分钟完成律师200小时的法律检索,人类得以专注案件的情感策略,就像19世纪的缝纫机,它解放了服装设计师的双手,不用成天趴在缝纫机上做机械运动。

AI解决的仅仅是基础性写作能力——信息处理、语法修正、结构优化,而人类始终掌控着写作的高阶能力:价值判断、情感共鸣、文化隐喻。

【3】

当人类进行创作时,大脑是一种魔法般的神经编织过程:

海马体会激活深层情感记忆,可以提取童年时代的场景,比如,想起母亲围裙上的油渍。

大脑皮质负责情绪感知,比如,感受到初吻时颤抖的睫毛。

前额叶则负责文化符号编码,进行隐喻合成,比如,将某种体验转化为“爱情像突然煮沸的汤锅”相类似的诗意表达。

人脑是时空体验的熔炉,这种生物偶然性,是AI无法复制的进化优势。

AI的创作本质,只是一种概率游戏。斯坦福神经实验室已证明,AI只能模拟人脑23%的部分。

云南山歌的非固定韵律,京都俳句的季语传统,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集体无意识...这些文化DNA,都是AI算法至今无法破解的“混沌密码”。

【4】

有人质疑,现在的34%金融新闻已由AI完成。但请注意:这些文章的核心价值是数据重组!而数据本来就属于机器的母语。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19世纪摄影术诞生时,画家们集体恐慌“艺术已死”,事实上它却催生了印象派。

20世纪,电子合成器出现,也让很多艺术家忧心忡忡,后来却孕育了全新的音乐流派。

技术从不是终结者,而是科学进步的催化剂。

本文开篇的案例已经证明,是印刷术催生知识传播的革命。当打字机出现时,叙事节奏被重塑了。

【5】

1969年12月,日本精工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枚石英表阿斯特隆(Astron),彻底打破了15世纪末开始流行的传统机械钟表的垄断地位。石英钟表不仅计时准确度大幅度提高,售价却远低于机械钟表。

后来,这个时刻被称为“石英危机”的里程碑。

“石英危机”期间,石英钟表在世界范围内大量替代了传统的机械钟表,给以生产机械钟表为基础的瑞士钟表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石英危机使得世界上大部分钟表生产转移至亚洲,众多以石英电子技术为基础的钟表公司崛起,其中包括日本的精工、西铁城以及卡西欧。

2010年起,智能手表在世界手表类市场上的占有量激增,伴随着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瑞士传统钟表业造成了新一轮危机和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钟表本身,它并没有死亡,而是不断地重生,焕发新的生命力。

今天,正在中华大地上发起的电动车革命,如出一辙。

【6】

DeepSeek来了,未来的创作生态将会怎样?此处提供一种预测场景:

基础层:由AI工厂批量生产资讯洪流。

中间层:由人机协作,催生新的文体。

最高层:纯人类创作,成为文化精粹。

让我们以这支AI这支新笔书写未来。这不是人机对抗的末世预言,而是文明升级的壮丽史诗。

最终,AI教会我们的,或许不是如何写作,而是为何写作?

(全文完)

0 阅读:4
雨琴评历史故事

雨琴评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