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个情节,展示各人的性格与态度——不止是宝玉与薛蟠,还有宝钗的、王夫人的、王熙凤的、黛玉的。
关于这副药,是宝玉说的:“太太给我三百六十两银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

别的不说,就看宝玉这几句话,前后矛盾也太明显了吧?前面刚说了三百六十两银子就可以,后面马上说薛蟠花了上千银子才配成,两个报价,相差三倍以上!当然薛蟠是奢侈挥霍的,可宝玉又是什么节俭人?怎么就能差这么多?
仔细去想,矛盾还多着呢。说到燕窝,宝玉告诉紫鹃:“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姐姐说了。”他很清楚谁最心疼黛玉。怎么这时候,就直接向王夫人提出要钱了?既然有“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的药方,为什么不向贾母去说?

而且,宝玉一向大方。他好杂学,也略懂医理药理,可能知道一些偏方。问题是,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愿意给薛蟠,需要“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囤积居奇、挟以自重吗?这也太不符合宝玉的为人了吧?
如果说,根本没有这药方,完全是宝玉杜撰的呢,也说不通。固然宝玉爱杜撰。给黛玉起“颦颦”为字,就假托是“古今人物通考”上的典故,被探春揭穿了。可是这次不同。他们这里说着,凤姐从里间屋里走出来做证,还举出珍珠与三尺上用大红纱的细节,哪里是信口编出来的?

既然真有这药方,宝玉为什么不愿给薛蟠?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虽然有药方,可是太过离奇,以宝玉的生活经验与常识,也知道不靠谱。他只是当成奇闻掌故来收藏的。而薛蟠不知从哪里听了个影子,就来找宝玉要。宝玉知道不靠谱,提供给薛蟠相当于诈骗,才不愿意给;但被薛蟠缠了“一二年”,实在烦不过,只好给了他。
明知是假,薛蟠却信以为真。宝玉要是到处跟人说起,那就是在嘲笑薛蟠智障了。这也不符合宝玉的为人。不过,这一天情况特殊:跟黛玉闹了别扭、生了大气、害得黛玉都写《葬花吟》控诉“风刀霜剑严相逼”了,又倾诉肺腑,终于与黛玉和解。大气之后,继以大喜,宝玉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起来,才信口说出配药之事。

引出配药的,是王夫人“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误记成“金刚两个字”,宝玉就用“若有了金刚丸,就了了菩萨散”、“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来调侃母亲。王夫人溺爱地骂他“又欠你老子捶你了”,一向畏父如虎的宝玉却回答“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的。”这里隐隐透露出一个消息:王夫人崇信佛道,贾政是很看不上的。
王熙凤替宝玉做证,是就事论事,因为薛蟠的确找她要过珍珠。同时,王熙凤也是好事之人,又跟宝玉亲近,见他受窘,忍不住出头。

但既然王熙凤都知道,宝钗怎么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她会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呢?
宝钗也是人间清醒。她当然知道哥哥兴师动众配药之事。根本的,贾府的事儿,她都知道不少;薛家的事儿,哪里能瞒得过她?薛蟠又不是保密谨慎的人。

不说,是因为不便说。承认有配药之事,就等于承认哥哥上了当、受了骗、还是追着求着上当受骗,自曝其短;要不然,就得昧着良心,非说连王夫人都不相信的药方是真实有效的。两者她都不愿意。只好推说“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了。
宝玉本来是找宝钗求证的,宝钗的否认,多少驳了他的面子。可是以他一向的怜香惜玉,不仅不生气,反而替宝钗解释:“宝姐姐先在家里住着,那薛大哥哥的事他也不知道。何况如今在里头住着呢,自然是越发不知道了。”

解释归解释,心里还是有点儿芥蒂,所以一边跟别人说话,一边“拿眼睛瞟着宝钗”。
只是宝玉忘了,他和黛玉才争吵后刚刚和解的小情侣。不管是向宝钗求证,或者“拿眼睛瞟着宝钗”,还是替宝钗解释,都有冷落黛玉的嫌疑。如果是豁达之人,这点小冷落自然不放在心上。可黛玉豁达吗?所以有“用手指头在脸上画着羞他”、“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直问着我”这些话。

看似撒娇,其实黛玉心里已经有点儿生气了。所以在贾母的丫鬟来找他俩吃饭时(宝黛是跟着贾母吃饭的),她会说:“他不吃饭了,咱们走吧。”“你就等着,我先走了。”其实是希望宝玉追上去哄她。
当着众人,宝玉也有点儿下不了台,于是“我今儿还跟着太太吃罢”、“叫那丫头‘去罢’,自己先跑到桌子上坐了”。不去贾母处吃饭,是不追着黛玉走,跟黛玉有点儿小赌气。

小情侣间的小矛盾,别人也许注意不到,自以为是宝玉爱情参与者的宝钗,怎么可能忽略?她很绿茶味地提示宝玉:“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妹妹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
这样一说,宝玉面子下不来,回答:“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好像很强硬似的。可是强硬不过一刻,吃过饭就“记挂着黛玉,忙忙的要茶漱口”,引得探春惜春都取笑他。而宝钗,洞察了宝黛的小赌气,又很绿茶味地补充:“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

宝玉没想到,那句强硬的“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会被黛玉偷听了去——黛玉喜欢偷听人说话,不止一次——所以在他去贾母屋里找到黛玉时,黛玉不理他,却一再向别人说过“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来向宝玉发脾气。
这一个小小的情节,不过是几句闲谈,却把薛蟠的呆气与挥霍、宝钗的“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王夫人的好佛道、贾政对王夫人好佛道的厌弃、王熙凤的好事与维护宝玉,都表现无余。

然而最好看的,还是宝、黛、钗之间的三角感情:黛玉的敏感小性儿、率性执着,宝钗又想插进去又插不进去,宝玉想要左右兼顾却左右都得罪,爱情的甜蜜与烦恼,都浓缩在这一小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