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英国罗罗公司是全球最知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这家拥有悠久历史的企业曾凭借先进技术纵横国际市场,但近年来其发展却陷入了困境。
面对来自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竞争,昔日高傲的行业王者也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曾经这家公司高管还信誓旦旦地宣称“宁可破产也不与中国合作”。
如今的罗罗公司却彻底改变了态度,不仅主动来华建厂,还承诺要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这一戏剧性的转变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西方传统巨头如何才能重焕生机?
跌宕起伏的中英航空合作
罗罗公司与中国航空业的渊源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1世纪初,中国就已经成为这家英国巨头的第四大市场。
每年为其贡献数亿美元的租赁收入,对于当时的罗罗公司来说,中国无疑是一块肥肉,他们通过向中国出租发动机,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迅速崛起,这段看似蜜月期的合作关系却开始出现了裂痕,2005年,怀揣技术合作梦想的中方向罗罗公司抛出了橄榄枝。
希望双方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发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仍沉浸在技术优越感中的罗罗公司却对这一提议不屑一顾。
他们自信凭借技术领先优势,完全可以牢牢把控中国市场,于是这家傲慢的英国公司冷眼拒绝了中方的邀请,双方关系也就此降至冰点。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这一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际航空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作为重要的发动机供应商,罗罗公司首当其冲地陷入困境。
半年内就亏损几十亿英镑,市值大幅缩水,危难之际,中方再次向他们伸出援手,希望通过加强合作渡过难关。
这家困境中的公司却再次做出了可笑的决定,他们斩钉截铁地表示,破产也不与中国合作,这一言论不仅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也让罗罗公司在舆论中备受抨击。
一方面,他们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决心估计不足,过于相信自己的技术优势无可撼动。
其实中国航空人始终在追赶,与欧美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罗罗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失去中国订单不会对公司造成致命打击。
事实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航空业增长的主要引擎,错失这一市场将意味着与未来失之交臂。
更为关键的是,罗罗公司对合作的诚意和中方的善意视而不见,反而将其视为技术外流的威胁,这种傲慢和偏见无疑是其最大的失误。
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家企业可以独善其身,加强跨国合作才是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罗罗公司因一时的固步自封,白白葬送了宝贵的机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态度了呢?
罗罗公司回归中国的三大原因
当全球航空业陷入低谷,自身难保时,他们才幡然醒悟,急忙来华寻求合作,首先中国航空市场的巨大潜力,无疑是吸引罗罗公司回心转意的重要因素。
因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中国民航客运需求持续井喷,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
与此同时,2019年的波音737MAX事件引发的“停飞”风波,更是让空客迎来了在华的“春天”,大批订单纷至沓来。
对于身为空客和波音主力机型发动机供应商的罗罗公司而言,中国航司的大规模采购,意味着一笔不可多得的“大生意”。
再加上国产大飞机C919和CR929的如火如荼研制,预示着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对航空发动机产生海量需求,这对深陷困境的罗罗公司而言,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曾经不屑一顾的他们,也不得不俯下身来,主动示好中国开展技术合作,有助于罗罗公司突破创新瓶颈,重塑国际竞争力。
作为最早进入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企业之一,罗罗公司一直引以为傲的是自身深厚的技术积累,发动机技术日趋成熟,创新的难度和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罗罗公司在新产品研发上接连受挫,几款新发动机均未能按期交付,这让他们备受诟病,国际声誉大幅下滑。
中国航空工业拥有众多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他们善于从不同视角发掘创新灵感,并勇于挑战传统思维定式。
最后,主动来华布局,也是罗罗公司巩固全球市场地位的重要一步,在全球航空版图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中国无疑将是最具想象力的一片蓝海。
为中国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稳固存量市场,抢占增量订单,依托中国完善的产业配套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罗罗公司还可以大幅降低生产和采购成本,提升产品性价比。
此外中国政府持续推进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这也让罗罗公司对在华发展充满信心,习近平主席曾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正是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以及发展空间的广阔想象,让固执傲慢的罗罗公司回心转意,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他们重返中国,既是顺应时代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自身发展到了十字路口的必要之举,借助中国的东风,这艘百年航空巨轮有望重新扬帆起航。
不过,西方巨头们纷纷意识到,对华合作已经成为他们突围发展的重要选项,对于中国航空企业而言,与罗罗公司这样的老牌劲旅携手,固然能够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
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头脑,辨别合作伙伴的真实意图,以免对方打着合作的幌子,行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之实,对外合作固然重要,自力更生才是根本。
中外航企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中外航企合作也凸显出复杂性和敏感性,一方面,通过与西方巨头携手,中国航企有望补齐技术短板,提升管理水平,加快迈向世界一流。
另一方面这种跨国合作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和风险,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航空发动机向来是各国技术保密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
行业翘楚罗罗公司拥有大量核心专利和商业机密,这些都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中国企业虽然近年来在自主创新上不断发力,但在某些关键技术上仍存在短板。
双方要开展合作,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技术共享和转让问题,如何在分享技术成果的同时,又能防止核心机密外泄,这无疑是一个难题。
倘若处理不好,不仅会伤及双方互信,更可能引发纠纷,导致合作夭折,对此中外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信息隔离制度。
明确技术合作的边界和规则,只有让合作伙伴吃下“定心丸”,双方才能放心地拧成一股绳,共同打造创新共同体。
其次,中英管理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可能成为双方合作的“绊脚石”,罗罗公司深受英式管理文化的影响,他们崇尚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强调规则意识和程序化管理。
成长于改革开放沃土的中国航企,则更加强调人本管理和因地制宜,双方在工作理念,决策流程等方面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项目推进效率低下。
双方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相互学习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在实践中加强沟通理解,共创佳绩。
结语
罗罗公司对华策略的180度大转弯,折射出全球航空版图的新变化,这种合作与竞争交织的大趋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航空工业大有可为,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竞争中求发展,相信中外航企一定能携手并进。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年8月31日《国航与英国罗罗公司合作在京设厂,预计2026年投入运营》报道
人民资讯2021年11月15日《濒临破产也拒绝向我国兜售技术,最后撑不住了,主动与我国谈合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