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的机关食堂,按品级高低定标准,可以“吃不了兜着走”

爱历史的晓柯 2022-10-06 14:07:04
前言

随着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面临倒闭,而那些咬着牙坚持的企业,往往福利也会大打折扣。说到福利,一些“加班狗”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工作餐。尤其在北上广上班的年轻人,工作餐就是他们续命的稻草。

毕竟在高楼林立的商业CBD,吃一顿物美价廉的工作餐实属不易,如果还是公司报销,岂不美哉。

在古代,官员同样也有工作餐。说到这,我们脑中不禁脑补画面,一位在朝堂之上正义凛然的大臣,在食堂中吃工作餐的神情又是如何?他会和同事交流吗?工作餐好吃吗?带着种种疑问,我们今天来看看古代官员的工作餐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官员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工作餐?伙食标准如何?

要说到中国古代官员的工作餐,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根据《国语.楚语下》记载:“楚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令尹秩之。”

其意思是在楚国有一位大臣,因为着急上朝与楚王共商国事,居然忘了吃饭。于是楚王觉得此人定是一位为国为民的丞相,于是每天为其准备好工作餐。而这种惯例也逐渐传承下来,当然,工作餐在当时还是个稀缺福利,并不是所有官员都能享用。

到了西汉时期,这时工作的伙食标准已经相当好了,再也不是战国时期的干粮配水。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后厨。当然这些饭菜只能供给皇帝享用,其他人只能干看着。但皇帝有时候会邀请大臣一同享用,以此作为对官员的赏赐。这种工作餐还未完全形成制度,只是根据皇帝的个人意愿。

一些官员视工作餐为虎狼,认为工作餐会破坏自己清廉的形象和气节。根据《广州先贤传》的记载,东汉末年有一位官员,是当时官场中难得的清官。但家境十分贫穷,即便如此。到了饭点,同事邀请其一起吃饭,可这位还是婉拒了。他不愿意吃公家一粒米,自己作为清官要以身作则。

除了日常的午餐,到了宋朝时期,官员还有专门的夜宵。因为古代的官员和我们一样,同样要值夜班。而在古代,是没有宵夜可吃的,这些官员无奈之下只能挨饿忍着,根据《后汉书》记载,皇帝听闻此事,立即发布诏令,值夜班的官员都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夜宵。

而真正要说到形成制度的工作餐,还要到唐朝时期。唐朝作为一个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的朝代,对官员的待遇如同春天般的温暖。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就创立了工作餐制度。从此官员不用担心自己的午餐和夜宵问题。

唐朝建国初期,由于百废待兴,国事繁多。不仅皇帝日理万机,就算有工作餐,官员忙到根本没时间吃早餐。于是皇帝规定,每次早朝后,全部官员都可以去吃早餐,这在当时被称为“朝食”。

或许你认为早餐不就牛奶、包子、玉米之类的粗粮,那你也太看不起唐朝皇宫内的伙食标准了。根据《唐六典》记载啊,每位官员都能享用超过七种菜肴,同时细米、白面以及各类粗粮,同时在工作餐上还有上好的黄酒可供享用。

其实皇帝邀请官员一同吃饭还有一个目的,对这些官员摸底。又由于早餐的量太多,剩下不少饭菜。一些家境贫穷的官员只能打包回去,古代官员对于面子一事看的很重。

但是大部分官员过得十分清贫,在温饱面前,面子只能退居二线。皇帝正是通过此举观察官员的家境和对于剩饭菜的态度,也能从中读出官员的人品如何。

为什么在古代的早餐吃的这么多,说到这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代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采用一日两餐的用餐作息。因此早餐作为整日的体力补充,至关重要。

如今我们所熟悉的一日三餐,直到明朝时期,才真是确立下来,在此之前,大部分朝代都实行一日两餐的饮食规律。

工作餐的好处就是,皇帝能从中看出官员的个人工作态度和平日里的习惯。早餐过后,皇帝并不急着上朝,而是让官员休息,这时有心的官员便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充电。这还真不是鸡汤,在历史中确有其事。

根据《春明退朝录》的记载,当时宋朝的史学家宋敏求正是这样一位争分夺秒学习的官员。皇帝通过种种细节,对官员的个人品行和工作作风都能摸底。

这种工作餐的形式唐太宗认为很有必要普及下去,不仅方便官员的日常工作,更能从工作餐中增加日常的交流,于是工作餐制度在唐太宗时期正式推广开来。

规定一出,全国各地一时之间,增加了许多州食堂、县食堂、节度使食堂等。此举彻底解决了官员每日处理朝政时的吃饭问题,得到全国官员的一致好评。

当然,在各地的食堂中,官员所享用的伙食标准根官员的等级区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伙食标准。大家在用餐过程中还能畅所欲言。

在用餐过程中,官员不仅能够互相畅谈心事,对各自的工作也有进一步的了解。觥筹交错间,官员的关系相处极为融洽,仿佛在朝堂之上咄咄逼人的冲突烟消云散。这样的用餐环境,有利于官员内部的团结,对统治阶级而言这是极好的消息。

工作餐制度自唐朝开始,就已经延续下去。这其中当然也出现过一些中饱私囊的事件。部分官员利用工作餐的名义,在民间大肆敛财,并形成公款吃喝的风气。

不仅如此,工作餐的载体官员食堂也是 一个肥差事,因此不少官员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利用开设食堂的名义搞起了小副业。

根据《盩厔县新食堂记》的记载,地方官员利用朝廷下拨的财政另作他用,甚至将这些款项作为贷款抵押的形式收取利息。获利之后再补回公款之中,借此机会做到移花接木的目的。

正是在这种不正之风下,地方级别的食堂也开始画风一变,成为比肩皇宫“廊餐”的高级用餐场所,其伙食标准也变得奢华无比。看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中饱私囊的人都存在,且这群人中会秉承着一个理念“人人为我,我为不为人看心情”。

二、古代设立工作餐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古代皇帝为官员设立工作餐对于官员而言是极大的恩赐和便利,尤其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工作餐的设立能够极大减少就餐时间。这是皇帝体恤官员的表现。

同时工作餐更有利于官员间的沟通,毕竟在朝堂之上,真正互相说话的机会并不多。而在吃饭过程中,在双方放松的情况下,更能各抒己见,真正达到办公效率上提升。

不仅如此,工作餐的设立,极大节省了官员的外出就餐的时间,不少官员正是利用这难得闲暇时光来学习充电。

而工作餐制度很多时候也是官员的“照妖镜”,皇帝会通过工作餐看官员的吃相、谈吐以及面对剩菜的态度,这多少能够反映一个官员的古人品性。一

些表面清廉的官员,在用餐过程中大放厥词,嫌弃工作餐的伙食标准,剩下大量的饭菜从不打包,种种表现在皇帝自然如同电影般过目,自然心中对官员的评价也了然于心。

当然古代的工作餐也引发了地方官员公款吃喝的现象,甚至部分官员利用工作餐的拨款,开辟了自己的副业,这种中饱私囊的现象毕竟少数,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官员的廉洁度。当然,如果不加以管制,工作餐制度将成为拖累统治阶级的巨大财政支出。

工作餐的设立,才清朝时期被地方官员的鸡鸣狗盗的行为搞得乌烟瘴气。不少官员利用工作餐制度,大肆邀请地方贵族和商人,通过工作餐拉拢关系,以求达到“互通有无”的目的,而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在清朝时期屡见不鲜。

甚至导致其他官员在用餐时,居然发现没有多余的碗筷,原来是被偷偷混进工作餐的“有力人士”占用了。虽然皇帝三令五申警告地方官员的这种行为,但仗着山高皇帝远,地方工作餐的各种油水还是被官员“一并笑纳”。

这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代表非世纪大贪官和珅莫属,直到和珅被抄家后,人们才发现,他居然控制了全国超过15个市县的官员食堂,由此可见其贪污金额是何等巨大。

三、结语

和古代官员的工作餐相比,现代人的选择相对多样化,只要口袋有钱,想吃鲍鱼燕窝全凭你愿意,可在古代,每个官员间的伙食标准是用统治阶级定下来的。

它是约束官员间的阶层,更是统治者为了平衡官员制度的一种手段。但不可否认,皇帝能够体恤官员,设立工作餐制度,单凭这一点还是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性。

参考文献

《后汉书》

0 阅读:17

爱历史的晓柯

简介:是晓柯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