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一场短暂复辟闹剧,揭开了清朝一部分人试图挽回帝制尊严的最后挣扎。
在这场闹剧中,既有张勋率领的“辫子军”重现龙旗,也有康有为怀抱宰相梦的失落与狼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e76d35734daa735ee833678471a9e8a.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关键的是,这场所谓的“复辟”,仅仅持续了12天便迅速夭折,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笑谈与讽刺。
而瑾太妃的一句:“大清未有无胡须之宰相”的一句话,更让这一幕显得格外荒诞滑稽。
溥仪重登龙椅1917年,北京城迎来了一支格外引人注目的队伍——张勋的辫子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7629a0b4ddf59adf4a21882c2f02d3b.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清朝灭亡以来,民国政府已然接管了都城,但张勋却带着满怀的旧时代气息卷土重来。
他所率领的5000辫子军,人人头顶一根象征清廷统治的长辫,穿着依稀带有清朝旧制服影子的军装。
他们以“调停府院之争”为由堂而皇之地开进北京城,举止间透着某种离奇的戏剧感。
辫子军入京所到之处,路人无不投以异样的目光,毕竟民国时代,已经很久不曾见过这些留着长辫的人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88266a9d2c8e7a210b51d705e4088d6.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勋进城后的野心并不难猜,他表面上声称是来调停大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他早已将目光盯上了清朝的龙旗。
自辛亥革命后,废帝溥仪虽已退位,但依然住在紫禁城内,那座偌大的皇宫仍是大清遗老们的精神寄托。
张勋瞄准了这一点,他要扶持溥仪复位,将“复辟大业”变为现实。
于是,在短短数天内,他电召各地的清廷遗老们火速汇集北京,意图将这个计划快速推向高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8c7b80e62a3980a4514c405fedfa34.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6月30日,张勋率领众人召开了一场御前会议,这场会议地点虽不在紫禁城内,但会议内容却充满了皇权的味道。
张勋挥舞着复辟的旗帜,强硬地宣布支持溥仪复位,次日,原本已经退位长达五年的溥仪,被人再次请上了龙椅。
张勋的士兵们为这位年仅12岁的废帝重新穿上龙袍,戴上皇冠,随后,张勋等一众臣子跪拜在龙椅之下,齐声高呼“万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62990588062393189cd5cb533e786ac.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场面充满戏剧性,溥仪尚且年幼,根本不明白复辟究竟意味着什么,他在成年后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过,当时他只觉得一切都很可笑。
张勋的野心显然不仅止于“复辟成功”这一结果,他在让溥仪复位后,便为自己谋划了一系列显赫的官职。
他给自己封了多个头衔,从内阁议政大臣到北洋大臣,再到直隶总督,张勋将清朝末年权倾一时的李鸿章所拥有过的职位全部加诸于自己一人身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4dff5bfaafd073aafe248f9b536fb4.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一来,他成为了“新大清”最重要的人物,甚至几乎凌驾于皇帝之上。
这种毫不掩饰的权力分配,无疑是在公开宣告,他才是这个复辟闹剧的真正操盘手。
但张勋的自信并不仅仅来自这些头衔,他非常清楚,仅凭自己一人之力,无法真正让复辟得到认可,他需要拉拢更多旧清廷有影响力的人士。
于是,他开始挖掘清朝遗老中的“名流”,试图以他们的名望为自己的复辟行动背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4cc9f40edbc0bff5b8eb3add8f8024b.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人物中,张勋最终盯上了康有为,他是光绪变法的倡导者,也是清末保皇派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的宰相梦康有为在清朝灭亡后始终坚持拥护帝制,一直念念不忘复兴大清的梦想。
1917年6月,张勋派人给他发来密电,邀请他到北京参与复辟计划,康有为在上海收到消息后兴奋得难以入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550944c9deae49c67464fa93556898.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以防万一,他此行格外谨慎,甚至一改以往的高调行事风格,只带了两名随从,买了三等车票,悄悄北上。
一路上,他总是用扇子遮住脸,生怕被人认出来,他甚至剃掉了胡子,以期掩人耳目。
康有为抵达北京后,便受到了张勋的热情接待,张勋对他礼遇有加,甚至亲自安排他住进府邸,两人多日彻夜密谋“复辟大计”。
值得一提的是,康有为在北京的这段日子,他认为,此次复辟他已然功不可没,再加上他多年来为清廷奔走的“功劳”,自己出任首揆(即宰相)的职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921d8e355347539a27f5e9d3f5f394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他显然高估了自己在清廷遗老眼中的地位,张勋确实为康有为争取了一个重要职位,极力向瑾太妃推荐他为首揆。
在清朝的传统中,首揆是地位仅次于皇帝的核心大臣,是名副其实的“国之栋梁”。
张勋认为,康有为作为保皇派领袖,虽然没有担任过清廷实职,但他早年与光绪帝的亲近以及变法图强的形象,完全能够撑起这个重要的职位。
可事情的进展并不像康有为想象得那般顺利,掌握大权的瑾太妃对这位“名人”却并不买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c8275d18e32af73299d616afdf5fb4.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得知张勋的提议后,瑾太妃冷笑一声,投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清未有无胡须之宰相!”
被拒绝后,康有为的心情跌入了谷底,他一向自诩“学问大家”,以“光绪帝亲信”自居,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迎来了最大的转机,却在这时遭遇如此难堪的打击。
他从小就被教育要留须以示男子气概,但为了隐匿身份,他此行竟剃掉了胡须,没想到这反而成了瑾太妃嘲讽他的理由。
但康有为并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尽管瑾太妃的讽刺让他极为难堪,他还是迅速行动起来,试图挽回局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37ca9c5fab3cc101d9eeb5127396206.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开始疯狂寻找各种生发药水,希望能尽快让自己的胡须长回来,在那个时代,市面上所谓的“生发灵”、“胡须增长膏”鱼龙混杂,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但康有为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只要听说哪里有这种药水,便立刻花重金购买。
他每天都把生发药水涂抹在自己的脸上,涂完便站在镜子前端详许久,期待着胡须能奇迹般冒出来。
每天的涂抹间隔不到半小时,他近乎偏执地重复这个动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丝让胡须重生的机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a5123bb12e1cba54b262569e1f13e0.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无论他多么努力,时间都不站在他这一边,他的胡须还未长出几根毛茬,复辟的局势便已急转直下。
段祺瑞迅速组建讨逆军向张勋发动攻击,辫子军在战场上毫无战斗力,因此,在溥仪重登皇位的第十二天复辟闹剧很快以失败告终。
康有为的逃亡生活复辟失败后,康有为立刻从宰相梦的狂热中清醒过来,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民国政府通缉名单上的“头号嫌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fff174f7eb6d866259918177392e873.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逃亡,康有为先是辗转回到上海,他原本想在上海稍作停留,但随着民国政府对复辟余党的追缉行动愈加严格,他开始以化名行事,将衣着打扮改得和普通百姓无异,甚至剃掉了留了几寸的短辫。
与以往喜欢宣扬自己保皇身份的康有为相比,此时的他在市井中行事低调谨慎,几乎不敢与外界接触。
上海始终不是长久之地,随着讨逆风潮在全国范围内愈演愈烈,康有为开始计划转移到更隐蔽的地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61091e86025595548060059da718ad.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快,他逃进了浙江的深山,在山林中,他与外界几乎断绝联系,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尽管如此,在山林间的逃亡生活并未让他得到完全的安全感,他每日都担忧政府的追捕队随时会找上门,心情愈加焦躁不安。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的社会思潮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在思想界的巨浪冲击下,保皇主义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式,而康有为的思想与主张也逐渐被视为历史的陈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8a8c33f852dc0276a082000e60250e.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意识到,自己即便重新露面,也再无法掀起任何浪花,最终,他决定放弃离开深山,搬到青岛定居,选择过一种远离公众视线的平静日子。
此时的康有为,早已不再试图保留自己的胡须与辫子,他剃光了头发,也不再痴迷于那些虚妄的政治幻想。
荒唐终局相比政治舞台上的狼狈,他在个人生活中的荒唐行为更加引人侧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8278d5ca3487386ae0172f962c4f87d.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既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贪图享乐、生活奢靡的“荒诞名人”。
流亡海外期间,他凭借自己的保皇身份,博取了一些热心清廷复辟的海外华侨的支持。
但他并没有将这些资金用于实质性的复辟活动,而是将大部分捐款挥霍在自己的奢华生活上。
他喜欢收藏珍宝,沉迷于购买古董与艺术品,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康有为对美色的痴迷更是让人不齿,他一生中娶过数位妻妾,尤其偏爱年轻貌美的女子。
他年近六旬时,还娶了一个仅17岁的少女为妾,此举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8212f426ad592ed297aca0fdc84aac.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他不但毫无悔意,反而以“为人种改良”为借口,为自己的荒唐行为开脱。
他曾公开宣称,要通过娶年轻女子来“改善后代基因”,这种荒谬的言论让许多人对他失去了最后一丝敬意。
更加荒唐的是,康有为晚年竟还进行了一场匪夷所思的“手术”。
他因健康问题动了睾丸手术,却在朋友中炫耀自己因此获得了“全新的生命”,这件事迅速在舆论中传开,成为当时的笑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ce7f0ecf178fb999e105430e7885f8.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曾经的思想家,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荒诞,甚至连最亲近的朋友也难以理解他的行为。
最终,康有为在1930年代孤独地死去,结束了他荒诞而又矛盾的一生。
康有为的结局,或许正是他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从未缺乏激情与理想,但在行动上却始终缺乏真诚与担当,他的双面性格注定了他难以成为真正的英雄。
最终,康有为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被人遗忘,只在偶尔提起复辟闹剧时,被作为笑谈点缀几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119a5c8fe997e607b486c7d08606a8c.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曾梦想复兴大清,却在历史的车轮中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名誉,将自己化为一段荒唐故事的主角。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32bde0f492af58de212cf89f2d57b8b.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