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落魄伶人”到北京“京剧巨星”,周总理用3封信扭转乾坤

喵酒历史 2024-12-17 03:33:33

1950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中南海一处舞厅内,周恩来总理正与众人翩翩起舞。

在舞池中,总理亲切地询问着为他伴舞的马力:“你父亲在香港好吗?他是中国著名的京剧演员,人民需要他。你写封信告诉他,周恩来问候他。让你父亲回来吧,我一定设法安排他回来,我们欢迎他!”

当时年仅16岁,在军委卫生处做护士的马力听到这话,内心激动不已。

舞会结束后,她连夜写信并于次日清晨寄出。

不久之后,总理更是亲自安排,让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马彦祥4位京剧院院长联名写信给马连良,转达他和人民政府对马连良的欢迎之意。

马连良,这位在中国京剧界举足轻重的老生演员,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马派”,与麒麟童周信芳齐名,并称“南北马”。

1947年,由于国民党内战导致金融崩溃、市场萧条,戏院难以为继,马连良、张君秋、俞振飞等名家纷纷从上海前往香港演出。

1949年大陆解放时,马连良滞留香港。

彼时香港经济不景气,且当地以粤人居多,对京剧兴趣寥寥,这使得马连良的演出机会锐减,生活陷入困境。

他虽思乡心切,但因对共产党政策不明,又听闻诸多谣传,归家之路顾虑重重,一时难以抉择。

国民党为网罗人才,派特务伪装成商人,许以一场戏一根金条、每月外加6万港币的优厚待遇邀他赴台演出,马连良不为所动,果断拒绝。

他与妻子陈慧琏商议,妻子也犹豫不决,建议等等看。

就在马连良举棋不定之时,女儿的来信和梅兰芳等人的亲笔信先后送达。

梅兰芳在信中详细介绍了内地京剧团的情况:“我们这里的京剧团,有属于国家的,也有私人创办的,不受任何限制。我现在是中国京剧院院长,还有自己的梅兰芳剧团。您也是艺术家,国家不会亏待您的!”

这些信件言辞恳切,不仅转达了周总理的问候与期待,也让马连良对回归大陆有了更多的信心。

经过深思熟虑,马连良终于决定返回北京。

1951年9月30日晚,马连良兴奋地对妻子说:“快,准备一下,明天我回家了!”

当时离港并非易事,奉周总理之命专程赴港接应的中南局干部,与马连良在一家酒楼秘密会面。

干部详细说明了党的政策,转达了人民政府的热切期望,并告知已替他还清香港的债务,还仔细交代了归途细节。

随后,马连良偕琴师李慕良,搭乘英国人驾驶的小轿车悄然离开摩顿台住宅,向罗湖桥进发。

由于他的妻子未同行,未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

1952年7月1日,周总理在北京饭店的“七一”庆祝会上接见了归来的马连良一行。

马连良紧紧握住总理的手,愧疚地说:“很抱歉,我回来晚了。”

总理笑着回应:“早晚都一样,爱国不分先后,回来就好嘛!”

在马连良的带动下,张君秋、俞振飞等名家也陆续回到内地,在南方局的安排下,马连良的妻子儿女也顺利回到大陆,一家人得以团聚。

马连良返回北京后,于上世纪50年代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组成民营京剧团,他担任团长。

剧团演出的剧目深受观众喜爱,久演不衰。他还出版了《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其代表作《借东风》《铡美案》更是被搬上大银幕。

今天是马连良先生逝世的纪念日,我们再次回首这位京剧大师跌宕起伏的一生,更觉其经历充满传奇与悲怆。

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生。

0 阅读:0

喵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