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作为与老子并称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百代。而作为文学家,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将从庄子的散文入手,浅谈庄子身上具备的浪漫主义气质。
(庄子画像)
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公元前475年,统治中国五百七十一年的周王朝式微,各路诸侯并起。
在政治上,诸侯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混乱的政治环境带来了中国文化史上百年不遇的奇观:百家争鸣。
作为浪漫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庄子学说在注重实践意义的战国注定将会遭到冷落。但却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政客们的精神桃源。
作为学者,庄子的学说研究范围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在精神上,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这也为他这个人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周梦蝶图)
庄子散文中浪漫主义的表现庄文中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若说令人印象是深刻的,当属文章中塑造的一系列浪漫主义艺术形象和形象性语言的运用。
一、浪漫主义艺术形象的塑造
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在庄子散文中比比皆是。
例如内篇的《逍遥游》、《人间世》、《大宗师》等篇目,都通过庄子那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每一形象无不使人神往。
他笔下既有如庖丁那般将技艺练到如火纯青的名匠,亦有《齐物论》中的“至人”,更有引人倾倒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外观是“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冰清玉洁,举止是“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的超凡脱俗,这些人物从来不属于庄子所在的人间,他们生来潇洒任性,是庄子思想的凝聚。
彼时的天下诸侯混战,连年战乱所导致的灾荒与瘟疫又让百姓们民不聊生。
而当无数学者化身为战士忙于救世之时,庄子却独自当起了自己理想王国中的国王。在精神世界里,他是绝对的主宰,拥有超脱于一切的自由。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在他笔下,斑鸠、小雀乃至朝菌、蟪蛄等一切动物植物都是善思善辩的。其中的代表便是《逍遥游》中的那只一展翅便能翱翔千里的大鹏。
“鲲”“鹏”已然皆超出了世人的认知范围,而更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鲲还可以“化而为鸟”——一个“化”字,使鲲鹏跳出了世俗规则的限制,只需随心所愿、任性而为。
(大鹏展翅图)
庄子笔下的大鹏体形硕大,人间容纳不下它的身躯,只有广漠无垠的宇宙才是它展翅的地方;所以它胸襟开阔,目光远大,追求那遥远的天池。
它奋发有为,凭借风力直上重霄,任情南去,最终追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这里可以看出庄子对“天命”论的不屑一顾。
他不争,是因为他不屑于去争,他自有一套可以自洽的逻辑体系,所以也不必将自己的信念寄托于现世。
(大鹏鸟画作)
所以我们便可以看到,鹏的力量来自于它自己的翅膀,借助的外力来自于‘海运’,绝无其他。
换句话说,鹏命运的主宰就是它自己。
“大鹏”的形象充满了向现实搏击的战斗热情,既是传说中的神鸟,也是庄子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
二、散文语言中的浪漫
总览庄子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庄子的语言艺术大体可分为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作为创作者,庄子在正面论述、解释说明问题时总喜欢采用虚实相交的手法,为自己的文章蒙上一层奇幻诡异的色彩。再采用形象性的语言进行铺叙拔高整篇散文的立意。
鲲鹏的形象在寥寥数语间便跃然纸上。为表现藐姑射之山上神人之“神”,用“肌肤若冰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如此种种,皆是他文中浪漫主义气质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庄子的言辞是自由的,几乎不着边际的自由。与同时代其他著书立传的思想家不同,他不求自己的思想能够传世,只求用生命,用笔为世人留下一幅美轮美奂的画。
可以说,作为思想家的庄子懂得如何为自己编织一个阶梯,将自己对于自然与人的理解升华成一个哲学观点,再交由作为文学家的庄子去表达。
而文学家庄子又在自己的文章中,通过绝美的词句为抽象的思想穿一层华美外衣,使它得以躲过烽烟,流芳百世。
想象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真正的诗,也就是真正的哲学”。
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
《庄子》爱用寓言,爱到了几乎每篇文章都要举一个寓言故事的程度。
他的许多散文,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等,都是由一个个的寓言故事串联而成的。
《庄子》的寓言通过他奇幻而不拘一格的想象,表达了他内心对于超脱世俗的渴望,于是我们便能看到他笔下自由的精灵们总有一线束缚。
如《逍遥游》中的大鹏,看似是一只无拘无束的神鸟,但又不是绝对自由的,只因它心中仍然“有待”,它羁绊于自己对于未来的向往。
而庄子也是通过鲲鹏这两个经典的例子想读者传达了一个结论:人不该受累于欲望,只有在俗世纷扰中始终秉持
无己、无功、无名的观念,才能走到“无待”的大境界中去。
除《逍遥游》,庄子还虚构了“许由不受天下”、“肩吾问于连叔”、“宋人资章甫而适越”等诸多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后世很多神魔奇幻小说中的诞生有着重要影响。
对生死的乐观态度是《庄子》寓言表现的另一个主题。庄子认为,死是人的自然归宿,是苦难人生中最彻底解脱。
他在《至乐》篇中对于妻子死后自己“鼓盆而歌”的描写就鲜明的反映了这一态度,这一种少有人能达到的洒脱。
妻子死了,按照人之常情来讲他应伤心,可庄子不但不哭,反而“箕踞鼓盆而歌”。他的好朋友惠施因此责怪他,他反而认为妻子的死是自然归宿,是获得了解脱。
生固然可喜,死亦不足悲。庄子在面对死亡时举重若轻的态度值得后人思考,值得人学习。
(庄子击缶而歌)
另一个表现庄子浪漫气质的地方,在于寓言中的人物塑造——通过对人生的思考,他在自己笔下塑造了三类人物:
第一类是美得出奇的“神人”形象:
这是庄子得道者的理想化身,突出了他内心理想人物的冰清纯静和飘飘仙踪。
第二类是超现实的,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找到的怪人。一如清人刘熙载在《文概·艺概》的评论:
诚然,《庄子》中有许多“相貌特异”、“恶骇天下”的人,但是他们身上的美好品德与人性光辉却又足以盖过他们外貌的丑陋。
如兀者申徒嘉、叔山无趾、跂支离无脤、瓮大瘿、哀贻它等等,这些人虽然外貌丑陋肢体残缺。但是丑陋的外表下却藏着一颗绝不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的心。
第三类是被刻意扭曲了的历史人物,如孔子、庄子、惠施、子产、颜回等,都难在庄子笔下逃过一劫。
例如《德充符》篇申徒嘉指责子产以貌取人的寓言,就是一个明显虚构的故事。
庄子歪曲这些历史人物形象,本意上也是想借对于文中人物的指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人来讲,形骸不过是精神暂时寄居的旅舍,人生苦短,我们应该早日摆脱形体束缚,去追求精神上真正的自由。
结语庄子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气质虽然在当世不得大用,却在后世文人中倍受推崇。可以说,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文学上,庄子的浪漫主义气质都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庄子》(方勇译注)
【2】《史记》
【3】《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