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导叙事性作品写作有一定的套路但未必人人会用

满分雨来课程 2024-03-27 11:04:28

更多,在微信公众号——满分雨来

2024年这一届,由于艺考改革和我个人的原因,雨来的班级人数不算是很多,算了算,今年一共42位同学(其实也不少了,今年感觉超级累)

其中小一半是河南省,其它也包括河北,山西,福建,浙江和广东,江西等,算是延续了之前“五湖四海”的特点

但是2024年考试的结果比我原本预想的要好,不少人催促我说,应该把今年的考试成绩放出来,好,就这了

其实,统计高分,看着好看,实际上没啥意思,装饰而已,真正应该统计的是低分,低分才能说明问题,取长补短,这是事实,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今年对我个人来说,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明明彼此之间没有智商上明显的差别,班里面的学生学习劲头也都挺好,上课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但是最后的结果,有人能拿到全省前三,有人也就是刚刚压着线过(其实,用不着在意,因为无论如何,最后还是看文化课,亘古不变的录取逻辑,考的不好也别难受,柳暗花明的事情见的太多了,感兴趣我回头慢慢讲给你们听)

我想,原因应该是,“学而不用”

我们就拿写作来说,基本上一个写作就定天下了,而我在日常上课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三个板块来的,这种方式很适合用心听的学生,听不懂的学生就比较吃力

首先,是大量有针对的积淀,比如一些优秀例文赏析,电影和文学赏鉴,这种课没什么压力,学生最爱上,有些学生上完下课就忘,有些学生看着嘻嘻哈哈,但是下课之后她会思考,

其次是理论上的支撑,例如写作的选题,行文的逻辑等,这些内容枯燥,但是极其适用于考试,需要去记笔记,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你不去点她的名字,她基本不知道去记,记了他也不会看

最后是应用上的手段,在考试之前,我给了每个学生至少一篇例文,这种例文是经过考试的检验的,无非也就是需要学生去套进题目里面,就拿今年河南省的题目——打开那道打不开的门,为例,这样的题目其实套进去不难,难就难在你如何评判——到底怎么着才能套的不留痕迹

在一个1400字左右的故事里,加进去一句有关于“门”的句子,基本上是个人就会干,没什么难度,但是想要套的自然,套的不露痕迹,就没那么容易,我打听了一下,相当多学生套故事的痕迹过于明显,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阅卷的看见这样的故事,几乎不可能给高分

像这样的故事,可以直接投稿《读者和意林》了,记得标明,投稿中间的幽默笑话专栏

同志们,千万不要做缝合怪

我在出分之后,看到很多同学在争论,说这个“门”到底应该是一个实体门,真正存在的门,还是一个“意识中的门”,争的不可开交

这是戏剧与影视学类下的导演专业考试,不是数理化,创作的想象力才是最重要的,谁在意那道门是什么样的呢,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只要能够符合你对应的题材和文章走向,那就是“好门”,是阅卷老师想要看到的“门”

有一说一,河南省今年这题,出得好!出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有水平!

文化的积淀和理论的支撑,老师其实都有办法,但应用的手段,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学不会的,因为它太过于千变万化,需要一些智慧的点亮,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

这事其实也赖我,平常管的太多,一点不会就点拨他们,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了,孩子长大了,该放手就应该放手

这种“学不会”,不仅仅体现在写作上,对照文化课学习,其实也是一样的,就拿数学题来说,解题的思路和演算的路径,都一一写给了他,他拿着用力的背了下来,胸有成竹,感觉自己掌握了,然后仅仅把数字改一下,他就又不会了

这种现象多的是,甚至是普遍存在的,想想你们的同桌,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分析原因,很多人脱口而出就是——“笨唄”

但实际上,就是在于应用的手段太少,太无助

他学也学了,功夫也下了,但是没有用,拿不到分数,这就是学而不用

AB线今年大概率是合并了,划线会划的比较高,会有很多人不过线,话就说到这了,各位努力冲文化课吧,统考只要过线,至于分数到底是213还是233,其实高一点,低一点,没什么太大影响

猛攻政史地,英语用套路,数学拿基础,语文重逻辑,没有理由不上490,490啊,我都让步到这份上了

学就完了,压根就别去想那些有的没的,心怀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身有正道见吾不拜又何妨?小小年纪搞什么封建迷信!

怎么拿分,相信文化课的老师已经说了千百万次了,无非是做和不做的区别,我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听进去一点吧

以后有事了可以跟我联系,但是,出去尽量不要说是我的学生,老夫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行善积德了半辈子,好不容易在业内攒了点声望,不能让你小子毁于一旦

更多,在微信公众号——满分雨来

0 阅读:0

满分雨来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