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黄克诚接到上级调令,率领3师北上东北。在行军之前,他向上级请示为加强师领导班子,将刘震、洪学智,彭明治调师部工作,最终刘、洪被任命第一、第二副师长,彭的职务不变。
新四军3师的实力很强,下辖4个旅,分别是7旅、8旅、10旅,独立旅以及3个特务团,共计三万多人。
部队抵达东北后,下辖部队就分兵工作,7旅的前身是红1军团,这支部队与山东军区1师(红3军团)直接由林总直接指挥。这两支部队的资历最老,战斗力最强,抗战时期改编为343旅下辖2个团,也是林总最熟悉的部队。
因为初到东北,尚无根据地,黄克诚对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有极为深刻的认识,没有根据地是无法站住脚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根据地,让8旅、10旅、独立旅以及特务团任务分配,在西满建立根据地。
作为第一副师长的刘震,在原3师机关一部分干部组建吉江军区,担任司令员。上级让洪学智与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率领主力部队划归辽北军区指挥,司令员是邓华,政委陶铸,洪学智被任命副司令,吴为副政委。原3师直属队和3个特务团随黄克诚留在西满军区,3师在郑家屯一分为三。
根据七七决议方针,主力部队进行整顿,补充兵员、武器、加强训练。在这时候,刘震接到东北局和东总的命令,让他与吴共同负责组建东北民主联军2纵,被任命为纵队司令,而洪学智依然担任辽北军区副司令。
按说原3师主力已经划归辽北军区,如果组建纵队,邓华可以胜任司令,作为曾经的副师长洪学智也可以担任纵队司令,怎么调刘震担任了呢?
3师的前身是115师344旅,再往前追溯,是由红25军和红26军组建的红15军团改编而来。也就是说,这是徐海东部队和刘志丹部队。
刘震是红25军出身,担任红25军师长。抗战时期,担任688团政委,参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也就在此时,688眼3营、344旅警卫营和68团收编的国民党县大队组建独立团,他调任团长。工作上发生大的变动,让他一时在思想有些顾虑,但还是接受了任务。
后来,独立团改为冀鲁豫支队一大队开展游击战争。后来黄克诚率领部队与杨得志部会师,成立八路军2纵,下辖3个旅,刘震担任344旅旅长。1940年上级调2纵进军豫皖苏,纵队政委黄克诚率领344旅前往华中。
为统一领导,八路军2纵奉命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6支队合并为八路军4纵,彭雪枫任司令,黄克诚为政委,下辖2、4、5、6旅。344旅改编为4旅。部队合编不久,为向东发展,开辟苏皖敌后抗日根据地,黄克诚率领2旅东进,将4旅7团调归2旅建制,这个刘震留下来。
1941年皖南事变后,4旅改编为新四军4师10旅,坚持鄂豫皖苏根据地。在向路西开辟根据地上,10旅在反顽斗争伤了元气,使得刘震流泪不止,三天没睡觉。
没多久,新四军决定调4师10旅与3师9旅互调建制,刘震率领1旅由皖东北进入苏北,再次在黄克诚麾下,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他被提拔为副师长。
10旅在3师打战斗力不弱,其中7旅实力最强,是中途编入黄克诚部的。7旅到东北后,名义上归3师,实际上一直由林总指挥,1946年8月组建6纵时划归其中。
2纵是以8旅、10旅和独立旅组建而来,其中独立旅的基础是在抗战时期10旅兼淮海军分区的部队,也是他过去的部队。从熟悉部队情况和威望来说,刘震是最合适担任司令的。
说到洪学智,他中途才加入新四军3师,原本是红四方面军军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留在抗大学习、任职。到1941年4月,他奉命到新四军办学,他领导的华中大队月抗大5分校合并,洪学智担任副校长,管行政工作。半年后离开5分校,1943年,调3师担任代参谋长、参谋长2年多时间。
洪学智到3师一直担任参谋长,并未下去带部队,相比刘震在作战部队的威望而言,还是相对浅一些。而且从任职上来说,刘震为第一副师长,他为第二副师长,而且2纵都是原3师部队,并没有其他部队编入,从就职顺序来说,也当如此。
文中有一处错误。七旅与四师十旅对换建制,不能同时在三师建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