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通吃:上博盂克二鼎疑云

日月来了历史 2024-04-14 04:59:01

西周大克鼎,现藏上博(图源网络)

西周大盂鼎,现藏国博(图源网络)

半个月前首刷上博浦东新馆,大概访客多、略拥挤的缘故吧,青铜动线有些凌乱了。于是断然从展厅出口回返,于万人丛中迤逦寻找大克鼎。经人指点,它实与出口一玻之隔,沉静温婉独立一隅。我屏住呼吸,轻轻走近它,似乎不肯惊扰到它一坐数千载的沉思与遐想。它通身发散出的那种光泽,不再是殷商那般的狞厉与诡秘,仿佛洗练的线条、朴厚的纹饰和坦荡的襟怀于转瞬间凝聚成了一股精神力量,让你不是战栗而是起敬。难怪“子在川上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西周大克鼎

西周大克鼎

其实上博原有大盂、大克二鼎。其背后的故事,既荡气回肠,又曲折可叹。其缘起不得不说到吴人潘祖荫(1830~1890)。潘任帝师近40年,英法联军入侵,他上书请战;左宗棠遭弹劾,他上疏密保。作为收藏大家,他政事余暇广事搜罗,尤喜善本书和钟鼎彝器。史载闻有青铜出土,他必“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恤”。所藏史颂鼎、盂鼎、克鼎等青铜逾500件,多稀世之宝。然其患“天阉”而无嗣,遗产悉交其弟祖年。据说仅青铜及书画典籍就从京师米市胡同填满四船运回姑苏。青铜置于临顿路南石子街旧宅,充塞大小二房。上博馆长马承源说,潘家的青铜收藏“仅次于故宫”。

西周大克鼎(局部)

西周大克鼎(局部)

西周大克鼎(局部)

西周大克鼎(局部)

祖年曾过继二子给乃兄,却都早夭。最终“老三房”之后承镜过继祖荫、祖年二家为孙。可惜承镜打小体弱多病,新婚三个月就抛下尚无子嗣的达于归西。随后祖年也咽了气,据说他抓了20岁守寡的孙媳的手,求她死守两箱宝物,一藏盂鼎,一藏克鼎。其时觊觎潘家遗宝者众,比如权臣端方。达于连夜把箱子埋在后院,直至端方为义军所杀。未久倭人又盯上潘家,相传松井石根亦曾过问,七闯潘宅刮地皮而未得。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一举捐赠给了筹备中的上博。她婉拒2000万嘉奖,一纸奖状在卧室一挂就是半个世纪。

西周大克鼎铭文(图源网络)

西周大克鼎铭文拓片(图源网络)

大盂鼎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为出土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器,距今3000年左右。腹内侧铸铭文两段,计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对大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径75.6厘米,为仅次于淳化大鼎、大盂鼎的西周第三大青铜器。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为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距今2800多年。鼎腹内壁铸铭文两段,计28行、290字。铭文一是歌颂祖父佐助周室有功,记述自己因蒙余荫而任孝王大臣;二是记载其受赐服饰、田地和大量奴隶诸事。

潘达于女士(1906-2007,图源网络)

2004年2月二鼎相聚上博,潘达于穿缎子袄、绣花鞋与二鼎合影(图源网络)

西周大盂鼎,2020年9月摄于国博

西周大盂鼎签注,2020年9月摄于国博

1952年上博开馆,二鼎入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文物应征北上,二鼎自此各镇一方。大克鼎成为上博镇馆之宝。潘家另一重器史颂鼎则远在台北故宫。2003年,大盂鼎入藏新组建的国博。2004年2月,二鼎聚上博贺达于寿。2007年达于辞世,享年101岁。上博、南博均富藏其所捐字画,1956年99件,1957年150件,1959年161件。我2020年秋访国博,大盂鼎签注“‘盂’青铜鼎,周康王时期,传山西郿县出土”,称其“为潘祖荫所有。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前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之一)”。相传达于对此颇有微词,国博不语,上博无语。

【附记】此前我发豫博青铜藏品,言及故宫取我莲鹤方壶、国博取我杜岭方鼎和妇好鸮尊,只是调侃两句,未敢有所抱怨。孰料京师某少壮派学友不高兴了,当即揶揄我一番。透过文字,我能想象他凝视的眼神和吐字的腔调。二话不说,立马拉黑。随后他两次申请加我微信,无非有事咨询或者要我接待,一概置之。或许过度自尊只会导致狭隘,呵呵,我就这样。

0 阅读:0

日月来了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