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若不然,到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

尚书台官方号 2024-09-23 19:04:46

在看《新三国》的时候,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给魏文帝曹丕,刘协被封“山阳公”,刘协与夫人登船远行,刘协口中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前人种田后人收,还有收人在后头”,既是对他此时的遭遇表示感慨,也是对曹家未来的一种预言,还真别说,多年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依样画葫芦,逼迫曹奂禅位,司马炎登基,建立晋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

当时也有人评价《新三国》台词穿越,因为刘协口中所说的这句话,相传出自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书扇示门人》一诗,原文是这样说的,“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却蕴含深刻的哲理,意思是在告诫后人,山河依旧,人事更替,成败得失不是永恒不变的,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往往都是循环的,犹如“风水轮流”一般。

在民间,有很多人为了山田、家产,不惜与邻居、兄弟大打出手,甚至还世代结仇,其实大可不必。有道是,“田地千年八百主,何劳牛马为儿孙”。未来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干嘛争来斗去,人生到了一定的境界,就会明白,“家财万贯三餐饭,广厦千间一张床”!

相传,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可谓是身居要职、门庭显贵。然而他老家与吴家相邻,对于这个吴家究竟是什么身份,史书未曾提及。两家院子之间有一条巷子,后来吴家重修院落,想把这条巷子占为己有,但是张家人却不同意。于是,一直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由于张英在朝廷做大官,他家里人就多次写信给张英,说邻居吴家无理取闹,非要占用他们家旁边的巷子,张英不愧是大才子,于是写信给家里,整个书信只写了一首打油诗,原文是这样的,“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到张英的来信,虽然刚开始有点懵,但立马就明白什么叫“宰相肚里能撑船”了,于是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到张家让地,他们也主动让出三尺,于是,“六尺巷”由此得名,并传为美谈。

从“六尺巷”的故事,再来反观三国时期,曹操为了能够控制汉献帝刘协,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也正是曹操父子的所作所为,让司马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曹操去世29年后,司马懿就像曹操当年控制汉献帝刘协一样,控制曹魏,曹操去世45年后,司马炎就像当年魏文帝曹丕对待汉献帝刘协一样。然而,晋武帝司马炎的所作所为,在司马炎去世130年后,东晋皇帝司马德文被迫禅位给宋王刘裕,司马德文被废为零陵郡王,至此,由司马家族创立的晋朝走向灭亡。

这也正是为什么《易经》里流传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可能也有很多人认为“善恶有报”是唯心主义,但从古往今来的诸多故事,不难看出,“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不要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唯心主义,万事万物,做过头了,必遭反噬!

细细品味范仲淹的《书扇示门人》这首诗,尤其是“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一句,让人深思。大千世界,其实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余地,不可做尽做绝,须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做得太过,终将犹如《红楼梦》所说,“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

0 阅读:21

尚书台官方号

简介:读书破万卷,洞见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