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言合一教育分享||为什么体育励志电影总能激发情绪低谷者的斗志

视频快剪王导 2023-05-13 15:40:26

其实我觉得在这个激发斗志的过程中,体育励志电影并不是一定是唯一的因素,但确实是在诸多类型电影中最适合的;情绪低谷者的斗志被焕发应该是许多心理因素叠加而产生的,体育励志电影就相当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或者是反应原材料之一,促进了这个过程。

哪什么是情绪:

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超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Lazarus,1984)。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阿诺德和拉扎勒斯还指出了情绪依此而具有的特点,诸如体验、生理模式、评价等。杨在上世纪70年代,给情绪下的定义为:“情绪起源于心理状态的感情过程的激烈扰乱,它同时显示出平滑肌、腺体和总体行为的身体变化。”他把情绪标定出感情过程的扰乱,暗示了情绪同有机体的利害关系和联系。但它更强调情绪的“干扰”性质。这一理论对情绪病理学特别有用。同杨的理论相反,罗伯特·利珀则坚持主张:“情绪是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指导行为。”重要的是,它指出了情绪的组织作用的观点。[1]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

①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

②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

③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

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思考一下,为什么体育励志电影比其他的电影更适合激发斗志,或者说为什么体育励志电影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这就要牵扯到另外一个心理学上的原理,叫做沉浸理论,即人们在进行某些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

挑战( challenge )与技巧( skill )是影响沉浸的主要因素。若挑战太高,使用者对环境会缺少控制能力,而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使用者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沉浸状态主要发生在两者平衡的情况下( Csikszentmihalyi,1975 )。[2]

体育励志电影在挑战、技巧方面在现实中的水平、难度是非常高的,这里我们就拿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举例,摔跤这项运动本身就是技巧与经验的长期积累,在电影中父亲与女儿之间的目标又是世界级金牌。

阿米尔饰演的爸爸曾是全国摔跤冠军,但因种种问题,只能遗憾的把实现梦想寄托给下一代,无奈命运捉弄,生了3个女儿,偶然发现女儿有运动天赋,索性决定把女儿们培养成世界摔跤冠军,在这个男权、传统、落后的印度小村庄,爸爸在家人不理解、旁人冷嘲热讽、训练条件简陋、政府人员刁难的情况下,坚持10几年,最终培养女儿成为世界冠军。

曲折、顽强的剧情让人时刻紧绷神经,由此可见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沉浸的起点。

当我们被这些《摔跤吧!爸爸》的故事所吸引的时候,也忘记了现实的自我而进入其中,发生了沉浸。这时候的沉浸主要是逻辑思维的全神贯注,在思维沉浸发生时,我们的意识从现实转移到电影的故事情节之中,我们看到女主们的汗水与努力会感到激情,看到与对手决战会感觉到紧张,此时对的我们的精神是积极活跃地跟着情节而活动,同时也完成了情绪构成上的第一面: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

那么在生理上的胜利唤醒体现在何处?运动镜头上!

其实这是一种电影的拍摄技巧,奔跑、打击、翻滚等运用运动的镜头的方法,来煽动观众的观看情绪。更广泛地来说,因为镜头运动牵涉到时间,它可以在观众心中产生“期待”与“满足”的心理效果。

在表达积极意义的画面,角色都是在运动着,在《摔跤吧!爸爸》中一开始只有女儿和父亲在摔跤运动,但是后来随着其他女性摔跤手角色慢色增加,大家一起运动、摔跤。虽然背景、目的不同,但是角色们为了争夺冠军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这就能够很好的调动画面的张力、运动感。相比大家在看《摔跤吧!爸爸》的摔跤运动画面时,心跳会不由自主的加速、手心会莫名出汗、呼吸也会随着运动镜头不断加速,这就是在生理上的唤醒。

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这就是我们在观看完一部优秀的体育励志电影后,往往会长舒一口气,脸上充满胜利满足的微笑,甚至会因为太过激动而手舞足蹈。

所以激发斗志是心理、视觉、听觉等诸多方面综合起来的结果,而体育故事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那份无与伦比的沉浸感、紧张、刺激、激情的情以及最后胜利带来的快感。

这里是知言合一教育,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你带来足够的帮助,喜欢剪辑、影视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我,每天都会更新相关的干货内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