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随着战国初期霸主魏国衰落,秦、齐、楚崛起为三大强国,魏、韩、赵、燕等国连年遭受入侵。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人公孙衍离秦归魏,开始思索以弱抗强之策,后成功联合燕、赵、韩、中山四国发起“五国相王”,组成合纵联盟,然而该联盟成立仅一年便宣告破产。
公孙衍离秦归魏,开始思索合纵之策公孙衍本是魏人,后于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离魏入秦,并先后参加了秦攻魏岸门、秦攻韩宜阳和秦魏“雕阴之战”等战役。凭借战功,公孙衍得以升任左庶长,并获封大良造。
在当时的秦国,左庶长公孙衍的地位,仅次于相邦樛游和庶长秦操,而在极为重视战功的秦国,公孙衍无疑是极有可能接替樛游,担任下一任秦国相邦的人选。
然而,彼时张仪已经入秦,虽然仅仅担任客卿,但却已经凭借自己的学识打动了秦惠文王嬴驷。
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公子华和张仪奉命攻占魏国濮阳,张仪则趁机劝说秦惠文王将濮阳归还魏国,并派公子繇入质魏国,借此换来了魏国的上郡十五县和少梁,从而成功使秦国拿回河西之地,将东部防线推至崤山。
于是,当秦相邦樛游于该年去世后,张仪得以出任新一任相邦,结果公孙衍不仅希望落空,后又因建议暂缓攻魏而受到怀疑和排挤,心灰意冷之下,公孙衍最终离秦归魏,魏惠王遂任命其为犀首,让其统领魏国军队。
此时的魏国早已不是那个战国初期霸主,国力衰退已经极为严重,又时常面临着秦楚两国的攻击,因此公孙衍开始思索以弱抗强的策略,并提出弱国合纵以抗强国之策。公孙衍先是联合齐国击败战国,但随即便引起秦国警觉,在出兵攻魏的同时,拉拢齐楚两国,成功防止了齐楚魏三国合纵。
当时,秦、齐、楚三国势大,连年攻占魏、韩、赵、燕城池近百座,列国皆面临极大威胁,公孙衍见根本无法拉拢强国组成合纵,便转而寻求与弱国合纵,联合弱国共抗强国,并在陈轸的建议下,开始游走于燕、赵等国,推销自己的合纵策略。
公孙衍促成五国相王,但仅一年便宣告破产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公孙衍与魏相恵施经过努力,成功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五国相王”。五国之中,魏、韩早已称王,于是新尊赵、燕、中山三国君主为王,彼此承认对方王号,同时五国组成联盟,合力对抗秦、楚、齐三个大国。
“五国相王”之举,立即便引起了秦、齐、楚三大强国的警惕,秦惠文王派张仪与齐、楚两国在啮桑会盟,商议联合齐、楚破坏魏国合纵计划之策,但这次会盟并没能阻止“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之后,齐国当即便表示,"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以中山国小为借口,意图联合魏、赵迫使中山国放弃王号,破坏五国联盟,但遭到魏、赵拒绝。
一计不成,齐国又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他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也未听从齐国的计谋,结果破坏合纵联盟的计划再度以失败告终。于是,齐国开始公然向魏国边境增兵,意图以武力胁迫魏国。
相较于齐国而言,秦楚两国的反应可就直接了很多。楚国为了迫使魏国退出联盟,要求魏国废黜太子魏嗣,改立流亡在楚国的公子高为太子,并派令尹昭阳率军大败魏军于襄陵,占领八邑。
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秦国亦出兵攻打韩魏两国,夺取魏国曲沃、平周和韩国的鄢陵。
赵武灵王赵雍见状,遂以赵国国力弱小为由,表示赵国不具备称王的资格,自降一格,让国民称自己为君。
魏惠王眼见合纵仍无法抵御强国,开始对“合纵”策略动摇。秦惠文王见状,遂罢免了张仪的相位,张仪于是便又跑到了魏国,向魏惠王推销连秦以抗齐、楚的策略,于是魏惠王罢免主张合纵的魏相恵施,改以张仪为相,魏国就此退出合纵。
合纵连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