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谓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重庆的武术融合了古代巴人的特点,刚烈、勇猛、剽悍、朴实,俗称巴渝武术。自古巴重武蜀崇文,巴蜀一家,故巴渝武术属于峨眉武术系列。
巴渝武术名家介绍,以川东合州巴子城为代表的巴渝地区历史悠久的民间拳法有巴子拳、火龙拳、点易拳、缠丝拳、铁佛门金刚拳、通臂(背)拳、黄林拳等,其风格各异的五行子午棍、巴子刀、白猿剑、峨眉枪、巴子棍、无极刀、巴子枪等长短器械流传甚广,深刻影响中华武术的发展,其中巴子棍尤其富有特色。
古代巴人不仅深谙武功,而且一直传承至今长盛不衰。这些承前启后的内外功夫,不仅是优秀的民间群众性体育健身项目,更是战乱时期强种强族、匡扶正义、卫国杀敌的制胜绝技。
自唐宋以来,受潼南火龙真人陈抟峨眉传“福寿”法、濂溪先生周敦颐合州研易画太极、伊川先生程颐涪陵点易论卦以及梁平万州巫峰道人来子瞿唐万州集注易经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思想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元明清历朝峨眉道人火龙真人及其弟子张三丰等在合川二仙观的研修传法,巴渝地区逐渐成了我国内家武术的发源地。
合川铜梁铜二仙台是火龙真人向张三丰传授通背拳、火龙拳的地方;合川老城区巴自城是“巴子拳”即八极拳的祖庭;因缠门祖师黄益川葬于合川云门镇天星桥鸳鸯坟,故合川也一直被尊为巴渝缠丝拳的祖庭;涪陵经伊川先生的努力使点易武学衍生了八卦掌及川东自然门功夫。特别是明万历皇帝御赐翰林“崛起真儒”梁平巫峰道人来子瞿唐万州集注易经,并绘制后世品三公陈鑫等广为使用的太极阴阳图后,巴渝通背缠拳逐渐成为太极拳之母拳。
入清以后,因清朝统治者不满张三丰在世时反对异族统治,更是倍加摧残之,致使二仙台荒废二百余年,缠(残或蚕)门武学由此潜行于巴山渝水之间,直至辛亥革命之后,才逐渐崭露头角。抗元吉地合川钓鱼城自蒙哥大汗之后一直是汉人心中的民族英雄圣地,长期成为川东“反清复明”志士仁人隐逸聚集的“峨眉山”总舵。
合川老城区古称巴子城,是巴子拳、火龙拳的祖庭,后为了规避清廷追杀而化名出八极、八卦、武当太极、通背缠拳等传播在外,本地及周边则多称缠(蚕)闭门、化门或残门,所以这里也是多门内家武学的祖庭。合川老城区一些资深茶客茶馆闲聊时还会偶尔冒出“峨眉山钓鱼城”之习惯性切口。
附:缠丝拳二路连掺动作名称:
1请手提气2退回奇门3左挂挤手4右挂挤手5沉气贯劲6右挑闭左掌7左挑闭右掌8左挂右翻钻9右挂左翻钻10左旋缠掺断11上步挑炮12右旋缠掺断13上步挑炮14回步右横捶15追封右云手16上步穿花掌17进步转莲肘18右追步横捶19云撩削退肘20拐步掺断21管脚推磨手22追步双冲拳23回身左倒肘24拐步掺断25管脚推磨手26追步双冲拳27回步左倒肘28右挑闭左掌29左挑闭右掌30收脚提气31导气归田。
连掺训练缠门至关重要的脚底碾地拧腰拐步蹲身牵动缠手采挒并前臂裹铁力横劲掺断发放技术,一般套路中只有左右各一两个动作连续,实际功夫修炼中要求苦心人每次一直练出去几里路,再一路练回来,所以叫连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