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3年九月,被蒙古人围在蔡州的金哀宗在宫廷中迎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
客人着一身道袍,手执拂尘,端坐于金哀宗的外廷之中。

大殿内,金哀宗恭敬的向老道士请教:“今蒙军围困蔡州,蔡州城危如累卵。朕为此夜不能寐,故召举国上下贤能之人,寻求退敌之良策。”
老道士反问道:“陛下可寻得退敌之策?”
金哀宗一脸失落的说:“往日太平之时,高谈阔论者甚多,而今蒙军兵临城下,朕遍寻蔡州内外,能退蒙古之兵者竟无一人。朕值此万般无奈之下,得见道长,真乃上天不绝我大金国祚。”
听到金哀宗这么说,老道士又反问道:“陛下何以知贫道有退敌之策?”
老道士问完,金哀宗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失落,但还是抱着期望说:“道长身怀绝技且见识广博。朕虽自诩为天子,却不能通上天之意。朕深知,道长之智谋,今蔡州城无一人能与之相比。如若以道长之智,尚不能退蒙古之兵,真乃上天要绝我大金。”
金哀宗说完,老道士缓缓起身,以出世之人的口气说道:“非贫道藏良谋于心而不献也。实乃王朝兴衰乃天道所致,非凡夫俗子所能妄测。此兵临城下之际,陛下唯有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尽人事,听天命。”
金哀宗在心中不断回味这六个字,只是回味了半天,也不知道者所说的“人事”为何物?“天命”又在哪?
等回过神来,老道士已经开始拜别金哀宗。
不等金哀宗挽留,老道士便转身往宫廷之外走去。

金哀宗正默思“尽人事,听天命”之意,见老道士起身离去,一时没反应过来,竟忘了挽留。
等到老道士走远,金哀宗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便大声疾呼:“道长留步,敢问道长,如今天命在蒙或在金?”
老道士虽已走远,但听到金哀宗这么问,还是停下了脚步。
在短暂停顿之后,老道士说道:“来年正月十三,蔡州城下将再无蒙军一人一骑矣。陛下亦将无忧矣!”
说完,老道士拂衣而去。
数日之后,老道士离开蔡州,云游四方,再无踪迹。
金哀宗听到老道士之言大喜,在目送老道士离开之后,即刻将蒙军会于来年正月十三退兵的消息传至举城上下,鼓励着守城的军民再坚持几个月。
憧憬着等到来年正月一过,便可万事无忧。

但是,老道士的话,却不是金哀宗领会的那样。
老道士走后没几天,屯兵蔡州城下的蒙军开始发起对蔡州城的攻击。这是决定金国生死存亡地守城之战,同时也是决定华夏大地数百年格局的一战。
蔡州城内,金哀宗亲自坐镇,蒙军的攻城之战,遭到了金人的顽强抵抗。蒙军数十天强攻下来,蔡州城岿然不动。无奈之下,蒙军只能在蔡州城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部筑上长垒以围困金军。
时间在漫天的烽火中来到了十一月,蒙、金双方在连续近两个月地交战过程中,都已成强撸之势。
攻坚之战确实非蒙古人之所长。
战争打到现在,金哀宗越来越觉得老道士的话靠谱。而在战争中苦苦支撑的他,在不久前又获知了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情报——蒙古人的兵力和粮草都即将告罄。

得此消息,金哀宗满心期待,就算每每半夜被蒙军的号角惊醒,但一想到老道士说来年正月十三,蔡州城下再无蒙军一兵一骑的话,他也总能安慰自己道:“再熬三个月就好!再熬三个月就好!”
但是这最后的三个月,蔡州城内的金哀宗君臣是熬不过去了。
就在蒙军快要断粮之时,南宋荆襄骁将孟珙与江海率兵两万及二十万石粮草,来到了蔡州城下与蒙军会师。
孟珙的到来,让蒙军统帅塔察尔感动得是热泪盈眶。当即拉着孟珙的手,在宋蒙联军的见证下,和孟珙两个头一起磕在地上,结拜为安答(异姓兄弟)。
孟珙、江海的到来,使蒙金战争的平衡被打破。随着南宋的参战,金国的国祚,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粮草兵员既已得到补充,蒙军爆发了比前两个月更为旺盛的战斗力,以摧枯拉朽的攻势又一次对蔡州城展开了雷霆般地攻击。加之以宋军的辅助进攻,蔡州城破已经是这场战争的必然。

再蒙宋联军的强大攻势下,金哀宗终于不再相信道者那关于蒙军将在来年正月十三退兵的话。他觉得自己还能像一年前逃离汴京那样再逃一次!
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金哀宗一行口衔枚,马裹蹄的走在前往蔡州东门的路上。
然而没走多久,半路突然出现的蒙军,就用手里的火把,照亮了金哀宗绝望的脸。
蒙古军早有准备!
这时的蔡州城被蒙古军围得像铁桶一般,连只蚊子都飞不出去。金哀宗这条大鱼,又岂会被蒙军轻易放走。
在扔下几具尸体之后,金哀宗一行被迫又退回蔡州内城。

逃跑失败之后,时间很快就来到公元1234年的春节。
这个春节,对于困守蔡州的金哀宗君臣来说,应该是他们此生最难度过的一个春节。
因为城内已经没有了多余的食物,城外也不会再有兵马前来增援。
这一次,金哀宗他们真的粮尽援绝了。但是这一次,金国的君臣却体现了少有的气节。
“誓死不降,以身殉国”成为了他们最后地选择。
而此时的宋蒙联军正在在城外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当宋蒙联军吃饱喝足之后,也就应该攻城了。
而后,宋蒙联军展开了比去年还要凌厉地攻势,于大年初九一鼓作气,攻破了蔡州的城门。
蔡州城内,不降的金军与蒙宋联军在城内展开最后的巷战,做着最后的殊死一搏。
激战至天黑,蒙宋联军撤退。

金哀宗知道,这将会是金国最后一个夜晚了。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可是这又能怎么办呢?他自认为他已经尽力了。这亡国的罪责,真不应该由他来承担。
然而,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在今晚有一个结局。尽管这个结局是如此得凄凉,但是他们必须接受。
蔡州城内,金哀宗端坐于君主之位,百官居其下。
在这最后的时刻,金哀宗的亡国之痛已经难以掩盖,其中更多的还是心有不甘。台下百官之中,时不时的有抽泣声传出。
在压抑的气氛中,金哀宗开口道:“东面元帅完颜承麟何在?”
此时,只见着一身戎装,满脸带血的武将从百官中出列,向金哀宗弯腰行礼道:“臣完颜承麟敬听皇上垂训”

黑夜之中,金哀宗哀宛道:“朕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死无恨矣。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朕而绝,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此为介介耳。
然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为人囚禁,或为俘献,或辱于阶庭,闭之空谷,朕必不至于此。今夜,朕欲传大位于完颜承麟。此乃朕最后之旨意。愿卿受之,众卿共辅之。而朕当于九泉之下,为诸位祈祷,保我大金国祚不绝。”
台下的完颜承麟听到此处,当即跪倒于地,大呼:“不可!不可!臣何德何能,怎敢窃据大位。今主上仍在,我等当誓死护卫陛下突围。陛下断不可轻言放弃,我大金百年国祚,必中兴有望。”
见完颜承麟固辞不受,金哀宗耐心解释道:“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已哉?朕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卿平日矫健,且有将略,万一得免,使国祚不绝,此朕之志也。”
完颜承麟还想说些什么,金哀宗神色暗淡地挥了挥手,示意完颜承麟不必再多言。
完颜承麟叩首百拜,于血泪声中接受了金哀宗地传位。
传位之后的金哀宗,有着即位以来从未有过的轻松。他现在已经不再是皇帝,但是他必须以身殉国。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宿命。于是他在勉励完众人明日与蒙宋联军拼死一战之后,从容地走进蔡州子城内的幽兰轩。
少许,幽兰轩内,就着微凉的月光,金哀宗将一道黄绫穿过了房梁。
在离去之前,金哀宗最后看了一眼窗外的月色。而幽兰轩外高悬的半轮残月,恰似对应着他破碎的希望。
“人事已尽,天命如此!就这样吧……”一阵凄风吹过,金哀宗回头,踢倒了脚下的凳子,于他的国家先走一步。

公元1234年大年初十,蔡州的清晨如期而至。
蔡州城外的喊杀声也渐渐响起,很快这厮杀的声音就蔓延到城内的大街小巷。所有人都知道,金国最后的时刻已经来临。
刚刚即位的完颜承麟没有选择突围,而是守护着金哀宗的遗体,带领着百官为金哀宗做最后的道别。
与其说他们此时在道别金哀宗的遗体,倒不如说他们在默哀一个国家的即将逝去,同时也是向人世的时光作最后的惜别。他们从未想过再逃走,因为他们已经无路可逃。
随着喊杀声的逼近,完颜承麟在这最后的时刻,纵火焚烧了金哀宗的遗体。也就在金哀宗的遗体化为灰烬之时,蒙军包围了幽兰轩,向完颜承麟众人杀将过来。
完颜承麟带领百官向蒙古人做出了最后的反抗。
一阵血肉横飞之后,蒙古弯刀上的鲜血顺着刀尖滴落下来,幽兰轩只剩下了一片沉寂。金国君臣还带有温度的躯体,已经再没有生命的痕迹。
公元1234年的大年初十,蔡州作为金王朝的终结之地,完成了女真人在历史上赋予它的最后使命。
蔡州一战,金国彻底覆亡,再也没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历经了25年战争的中原大地,在这一刻获得了短暂得宁静。
公元1234年正月十三,孟珙与蒙军元帅塔察尔从蔡州城下各自引兵退去。
蒙军北返黄河,南宋军退守襄阳。
此刻回想,道者一语成谶,正月十三,蔡州城下果然无蒙古军一人一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