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多降将,为何于禁投降一次就人设坍塌?知法犯法动摇军法权威

品史学家江樵 2024-12-31 09:02:49

于禁,一位颇具反差感的曹魏大将。

他被一些人认为是五子良将之首,在五人之中最具权威,在曹操所有将领中假节钺的仅有他一人。但他的战功却在五子良将中堪称最弱。

他被认为带军威严毅重,但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后,庞德作为降将都能死战殉国,可于禁身为资深老将却没有带头捍卫荣誉。  

他一向执法如山,曾不念旧情擅自斩杀了投降的好友昌豨,但被关羽围困之后,于禁却带着所有魏军向关羽投降。

这类色厉内荏、表里不一、对人对己区别对待的人,向来就容易引发争议。

于禁在军功有限的情况下,是如何上位成为五子良将之首的?他为什么会在襄樊之战中遭遇惨败?他的投降为何令曹操无法接受,“哀叹者久之”?曹丕在东吴归还于禁后,羞辱于禁的做法是否合适?于禁是否有机会挽回自己的名誉?

威严毅重的于禁

于禁一开始就具有某种类似版本英雄的特质。  

他出自兖州泰山郡的普通人家,在史料中也找不到他的家族世系。因为出身寒微,很难有什么发展空间,但偏偏于禁还心怀理想,好友昌豨与孙观等在泰山为寇,喊他一起上山落草,他没去。后来黄巾军兴起之后,于禁便毅然从军,加入到兖州济北相鲍信麾下。

192年,黄巾军涌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战死,东郡太守曹操便被陈宫、鲍信等人推举为新的兖州牧。

曹操联手鲍信一举将这股黄巾军击溃。只是此战鲍信却战死,其手下余部便归附了曹操,于禁也随之转到曹操帐下。

起初,于禁只是王朗手下的一名基层小军官。但没过多久王朗便向曹操举荐了于禁。

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

之所以如此,估计和曹操独特的用人思路有关。当时曹操用人不论出身,不论品行,只要有才能就可以上位。

于禁此前差点被山贼的猎头给挖走,说明他确实还有点真本事。而在曹操入主兖州时,担任将军的王朗积极向曹操举荐人才,也算是巴结讨好,投其所好。

曹操找来于禁聊了聊,具体聊什么史料中没有记录,多半就是走了过场。因为曹操也正想通过重用基层军官的方式,将鲍信余部充分掌控起来。曹操感觉于禁还算靠谱,便将其连升三级,任命为军司马,这就等于利用于禁向鲍信的属下们做了次宣传:只要大家跟着我曹操好好干,也有大把升官发财的机会!

于禁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次上升机会,接下来他打得格外卖力。

使将兵诣徐州,攻广戚,拔之,拜陷陈都尉。

从讨吕布於濮阳,别破布二营於城南,又别将破高雅於须昌。

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於雍丘,皆拔之。

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邵等,尽降其众。迁平虏校尉。

因为连着攻破了几个城池,于禁因功再次得到提拔,他先是升为陷陈都尉,随后又因护卫曹操有功,再次升为平虏校尉。

从这些获得战功的过程,可以了解到几点信息:

1、于禁立功都是“从”,也就是说跟着曹操,指哪打哪,机会是曹操给的。

2、于禁的对手大多并非硬骨头,也就是说强度还没有上来。

当然,于禁算是通过了曹操的第一轮考核,他的实力已经远超多数普通军官,所得到的提拔也是实至名归。

一开始于禁打得很卖力

虽然靠着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倾斜,于禁吃到一波红利,得到快速擢升。但接下来到了硬场合,他的真实水平才体现出来。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官渡之战,强大的敌人袁绍让大家感到压力山大。于禁动起了心思:此时不就是图表现的绝佳机会?曹操不就是想鼓舞士气,让大家都嗷嗷地往前冲吗?要是带了这个头,岂不是能够得到曹操的格外青睐?

于是于禁率先请战:

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原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

起初很顺利,于禁挡住了袁绍的进攻。等到反击时,乐进加入带来了巨大战果:

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

但接着曹操让于禁独立作战,战果就没那么显著了:

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於杜氏津,破之。

与乐进合作时,烧毁敌军营地,斩杀数千敌军,还俘虏了多名敌将。但让于禁单独面对敌军时,只是攻破一处敌军营寨,再无更多亮眼战绩。

但于禁还是因此而升职:

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

所以战绩平平没关系,只要率先请战,拿捏到了领导的心思,于禁照升不误。

可好运不是总有,时间一久,于禁的短板难免会暴露出来。  

后来于禁和臧霸等人进攻梅成,张辽、张郃等人奉命讨伐陈兰。于禁到战场之后,梅成率领三千多部众投降他,但于禁不仅没能掌控梅成,反倒让他带着部下穿过魏军防线和陈兰合兵一处,这样就更难打了。

禁到,成举众三千馀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禁运粮前后相属,辽遂斩兰、成。

于禁被梅成坑了一把,不知不觉中为其与陈兰会合提供了条件。面对狡猾和强悍的敌人,于禁干脆没了主意,竟然给张辽搞起了后勤,当起了运输队。最后还是张辽啃下了硬骨头,将陈兰、梅成一齐斩杀。

通过以上的几场战斗,可见于禁暴露了不擅长大规模作战的短板。和五子良将中的其他几位比起来,他缺乏足够的谋略,并且武力上也谈不上突出。

到了这个阶段, 版本英雄的光环已经消失了。

事实上,到了中后期,五子良将的地位开始清晰化。张辽擅长特种作战,徐晃、张郃精于兵法计谋,而乐进则是专业化的攻城部队。

而于禁在这些领域并不具备显著优势。那么接下来于禁靠什么站稳脚跟?  

五子良将各有擅长的领域

于禁继续顺着领导的思路来。

唯才是举的红利,于禁算是吃干抹净,现在仅凭战功他已经很难再获进一步重用了。

曹操还有一项突出的特点,就是尊崇法家。曹操治军尤其重视推行规章制度。

那么这些制度总是需要有人来落实的吧?

于是于禁尝试开辟了他的新赛道:执法。

张绣和曹操作战,先投降后反叛,曹操的队伍被打败,四处溃散,可青州兵竟然趁火打劫起来。

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

青州兵是当初曹操将投降的黄巾军改编而来,规模巨大,成为了独立的体系。曹操为了笼络他们,平时管得很宽松。

于禁明白曹操想管又不敢管,投鼠忌器的心态。于是于禁主动管起青州兵来,派兵征讨青州兵,罗列他们的罪名。但青州兵倒打一耙,抢先到曹操那告了于禁一状。

现在曹操的态度就很关键了。于禁一口咬定曹操会支持他:

且公聪明,谮诉何缘!

果然,曹操站在了于禁这边,给了于禁极高的评价:

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於是录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

曹操不仅不责备于禁,还冷不丁就给他封了侯。

于禁受到极大鼓舞,他决心继续将法治精神贯彻到底,让法治的光明照进每一个角落。有些需要落实法规制度,但曹操又不方便表态的,于禁统统给他办了。

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自临与豨决,陨涕而斩之。是时太祖军淳于,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益重禁。

于禁的山贼朋友昌豨降而复叛。这可让曹老板为了难。你说不处理吧,要是降将都学他,那岂不是永无宁日?你说处理吧,杀降将冷了一众兄弟的心,坏了曹操胸怀宽广的名声那岂不是更糟糕?

于禁便继续发挥头铁一根筋的特色。好朋友就是看和他有交情才来投降,不就是想求个从轻发落?但于禁脸一沉,这得依军法从事,也不用去请曹公定夺了,直接当场咔嚓掉。

于是于禁拉了仇恨,揽下了杀友的恶名。那些蠢蠢欲动的降将看于禁这么整,从此不敢再乱动弹。

曹操则轻松置身事外,依旧心胸宽广美名扬,还得了便宜还卖乖:昌豨是命不好,要是来投降我不就没事了?

于禁这么做,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再次升了官:

东海平,拜禁虎威将军。

于禁斩好友

于禁终于成功找到了自己的赛道:

当曹操的法规制度遇到阻碍推不下去时,于禁就要利用自己的战功资历和影响力,强行将法规执行下去,甚至不惜和全世界翻脸。

当然背后也会有曹操暗中的支持和操纵,于禁只是站在前台迎接那遮天蔽日的烂菜叶和臭鸡蛋就好。    

当然这样做于禁可能会卖掉所有的好人缘,从此六亲不认,成为活在法家面具后面的孤臣。但与曹操给出的丰厚奖赏相比,孤立和诋毁又算什么?

于是于禁就顺应领导的需求,量身定制,成为了一个“威严毅重”的狠人。

于禁因此成为了一个标杆。

他治军极严,与其他军队不同,他的军队缴获财物从来都不会私吞。

曹操想要夺朱灵的兵权,但是不想招惹非议。于是派于禁去夺权。于禁带着曹操的命令就去了,于禁去后朱灵吓得没敢动。

灵及其部众莫敢动。

曹操让朱灵成为于禁的部下,此后于禁的威名就更甚了。

到了这个阶段,若说于禁是军中的“酷吏”都不为过。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朱灵看到于禁后会瑟瑟发抖:于禁执行军法铁面无情,连朋友都敢杀,生杀予夺的事情估计没少干,各种凶猛残暴的手段更是样样精通。

这种活阎王似的人物,正常人谁看见不会心里直打哆嗦?

后来,于禁的职责便被曹操固定下来。他被晋升为左将军,假节钺。

假节钺,魏军将领中,仅于禁一人。

拥有它之后,可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将领的权力,属于最高规格的授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于禁已经成为魏军军事法庭的首席负责人,专门负责执行军法。  

于禁由此一举克服了军事能力略显不足的短板,在军法领域成为了无可置疑的权威。

这种职场转型能力,让人不得不服。

正因为于禁成为了魏军军法的象征,所以这也能够部分解释于禁投降后曹操为何会痛心疾首,裴松之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评价:

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

之前非要整死自己的好朋友昌豨,如此铁面无情只是为了彰显军法的严肃。

所谓“执法如山,守身如玉”。作为魏军军法的最高执行者,于禁竟然知法犯法投降关羽,这就是从根本上动摇了魏军军法的权威,接下来曹操想要挽救的难度可想而知。正是因为如此,于禁仅投降一次就彻底从天堂跌入了地狱,背负了诸多骂名。

0 阅读:52
品史学家江樵

品史学家江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