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周刊11月27日报道,特斯拉诉“上海车展事件”车主名誉权侵权一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西安李女士名誉侵权责任成立,须向特斯拉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2000元,同时承担2万元车辆鉴定费。
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据报道,这起名誉侵权案源于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西安李女士和河南张女士身着带有“刹车失灵”字样服装,出现在特斯拉展台,扰乱公共秩序。此后,特斯拉以名誉侵权为由将李女士告上法庭,并要求赔偿500万元。然而,法院最终判决的赔偿金额仅为2000元。
对于这一结果,特斯拉方面表示不认同,并计划继续上诉。特斯拉认为,该事件对其造成的损失巨大,经司法评估机构评估特斯拉订单及商誉损失高达上亿元。而2000元的赔偿金额根本不具有威慑力,按闹分配是不合理的维权方式。
事实上,近年来车企与自媒体、网络水军的纷争陆续从“隐秘的角落”走到台前,不少纠纷如今已经得到法院判决,其中不乏高额赔偿的案例。例如,蔚来法务部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称,就抖音账号“小牛说车”侵犯蔚来名誉权一案,法院一审判决判定“小牛说车”故意歪曲、捏造事实,侵犯蔚来名誉权,要求其在抖音账号“小牛说车”连续九十日刊登致歉声明,同时在判决生效十日内赔偿蔚来经济损失等共计人民币六十余万元。这些案例为企业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然而,此次特斯拉名誉侵权案的判决结果却引发了一些质疑声音。
有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两千元的赔偿金额不具有威慑力,“按闹分配”是不合理的维权方式。这是不是说明,以后有不合理的诉求也可以通过“闹事”来解决?不合理维权的方式或被效仿,而这样的事件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投资积极性都可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这样的担忧,法律专家表示,虽然赔偿金额不高,但是判决结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起案件认定了被告的行为构成名誉侵权,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判决结果也体现了法律对于维权行为的限制和规范,即维权行为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最后,这起案件也为企业维权提供了一个范例,即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和形象。
当然,对于特斯拉来说,2000元的赔偿金额显然不能弥补其损失,但动辄500万的索赔也被网友指责为“狮子大开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起高额索赔案件也为自媒体和网络水军等不合理维权行为敲响了警钟。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空间中,言论自由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但是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自媒体和网络水军等不合理维权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也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环境。由此,大家不妨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些事件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