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车企们集体改口,啥“智能驾驶”,都变成“辅助驾驶”了!
这波操作,难道真是良心发现,还是另有隐情?
要我说,这背后啊,水深着呢!
这年头,汽车圈里最时髦的词儿是啥?
智能驾驶!
好像谁家车不带个自动泊车、车道保持,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
但你仔细想想,这些功能真有那么神?
还是厂商们吹得天花乱坠?
回想过去几年,车企们在智能驾驶这块儿,那真是“蒙眼狂奔”。
恨不得今天发布明天就OTA升级,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
有的十万块钱的车,也敢号称“端到端”智能驾驶,结果芯片算力连100Tops都不到,搁这儿糊弄鬼呢?
还有的,拿着双Orin-X芯片(算力508TOPS),就敢说要做世界大模型,这不是扯淡吗?
懂行的人都说了,没有1000Tops端侧算力,根本撑不起!
这不,监管出手了!
4月16日,主管部门开了个会,对智能驾驶的功能、宣传、测试啥的,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这下,车企们慌了神,之前吹的牛皮,现在都得一点点找补回来。
听说比亚迪的工程师们,最近都快住公司了,有的甚至“上14休1”,这加班加点的,看来是真的有点慌了。
要说这OTA,以前车企们玩得可溜了。
今天推送个新功能,明天修复个小bug,反正用户就是“小白鼠”,啥都敢往上装。
但现在不行了,监管说了,OTA不能随便搞,得验证充分了才能上车。
这下,OTA成了“紧箍咒”,车企们没法再拿它当“万能药”了。
一位汽车传动领域的工程师艾瑞克(化名)就说了,以前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传统部件,数据审查可严格了,要备案,要提交完整的验证材料、测试报告,上车前还要跑几十万公里的路测,一公里都不能少。
现在,监管对辅助驾驶也开始这么要求了,这下,车企们可有的忙了。
监管收紧,最受伤的可能就是那些技术实力不行的车企了。
以前还能靠着OTA“临时抱佛脚”,现在不行了,得拿出真本事了。
这就像考试,以前还能作弊,现在不行了,谁是学霸,谁是学渣,一目了然。
说起技术路线,现在车企分两派:自研派和供应商派。
自研派,啥都自己搞,听起来高大上,但烧钱也厉害。
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就说了,自研辅助驾驶,至少要花三年时间把数据闭环,把工具链打通,这得砸多少钱啊!
大部分车企都选择了供应商派,找个靠谱的供应商合作开发。
但现在监管收紧了,靠供应商也不灵了,因为供应商的技术也得过关才行。
这就像高考,大家都用一样的教材,但考出来的分数就是不一样。
智能驾驶行业从业者黎明(化名)就说了,监管收紧对Momenta、华为这样的头部玩家是利好,因为他们掌握的数据量比车企多,技术实力也更强。
这会加剧这个行业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广州的小鹏G3车主李明(化名)就倒霉催的,今年4月份,他的车OTA升级后,自动泊车功能出了问题,老是剐蹭。
小鹏汽车后来道歉了,说正在紧急修复。
这事儿也说明,OTA升级也不是万能的,搞不好还会出问题。
2023年12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约谈了蔚来汽车,原因是他们未经备案,擅自对部分车型进行了OTA升级。
这下好了,被罚款了吧!
OTA也不是随便玩的,得按规矩来。
说到安全,最近特斯拉在美国就摊上事儿了。
他们的Autopilot系统被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调查,原因是这系统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失效,导致交通事故。
虽然特斯拉多次通过OTA升级修复问题,但还是被搞得焦头烂额。
这事儿也给车企们提了个醒,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大家都在拼算力、拼功能,现在都开始重视安全性了。
这不,好多车企都开始重新拥抱激光雷达了。
以前,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很火,大家都觉得不用激光雷达也能搞定智能驾驶。
但现在看来,纯视觉方案还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在光线不好、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容易出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车企都开始标配激光雷达了。
某头部新势力直接砍掉了低配版本的纯视觉方案,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极氪CEO安聪慧更是在发布会上直接说,新车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是有惊无险还是遗憾终生,激光雷达提前感知的这关键100米”。
2024年5月,理想汽车CEO李想宣布,2024年内上市的理想汽车全系车型将标配激光雷达。
这消息一出,理想汽车的股价都涨了。
看来,大家都觉得激光雷达靠谱。
话说回来,监管收紧,对谁最有利呢?
当然是那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了。
2023年10月,搭载华为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AITO问界M7销量突破1万辆。
这说明,技术才是硬道理,只要你技术过硬,就能赢得市场。
眼下,OTA的“空窗期”来了,车企们该干嘛呢?
是继续忽悠,还是沉下心来搞技术?
这可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如果还是想着靠PPT造车,靠吹牛皮忽悠人,那肯定要被淘汰。
只有那些真正重视安全,重视技术,重视用户体验的车企,才能笑到最后。
这场智驾大考,谁在裸泳,一目了然,未来没点真本事,可就不好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