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攀登者》,敬畏生命,勇攀人生珠峰

盛夏语 2022-02-11 23:34:40

春节长假期间,我陪女儿在网络上重看了电影《攀登者》。

问女儿为什么喜欢《攀登者》?

她说,她在影片里看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微弱,但攀登者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处于极限环境中,表现出的坚毅、勇敢与大无畏,感天动地。是的,在《攀登者》里,我们看到人的生命在严酷自然环境里的不堪一击,也看到人类征服大自然时的勇敢无畏,更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多的理解与领悟。

站在人性的角度,生命高于一切

15年前,方五洲对生命的认知是生命高于一切

方五洲和曲松林“一样”,和1960年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中国登山队的每一个队员“一样”,对于“为国登山”,为了国家荣誉,为了完成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任务,他们可以毫不犹豫牺牲自己的生命。

但是方五洲和曲松林也有“不一样”,不一样体现在:他从一开始,就认为生命高于一切。

这也是方五洲和曲松林之间十五年来隐藏在心底的隔阂与巨大的伤痛。

1960年的那一次攀登,他们就成功登顶珠峰了。

可在攀登过程中,方五洲为了救曲松林的命,舍弃了摄像机,导致最终没能记录下登顶后在峰顶绕360度的影像资料。

因而登顶结果不能为世界所普遍认可,令这一壮举功亏一篑。

曲松林对方五洲是“又敬又恨”。

敬的是他拥有超凡的攀登技能、丰富经验和坚韧毅力。

恨的是15年前为什么为救他而舍弃摄像机!

他宁愿当时是自己牺牲,也不愿意千辛万苦、一路牺牲了那么多伙伴为代价的登顶成为一场不被世人所承认的笑话!

方五洲却恰恰相反,虽然1960年登顶过后,他也有无尽的遗憾与不甘。

但在危机关头,选择“救人”还是“救物”时,他从来没有后悔过选择的是“救人”。

他可以为了队友而牺牲自己,但他没办法让自己选择放弃他们的生命。

即使曲松林一直因这件事情恨他,他也从未后悔过。

15年后,方五洲依然认为“生命高于一切”

在他的认知里,人命高于一切。

这个认知,也在1975年方五洲第二次攀登珠峰时显露无疑。

由于方五洲救徐缨受伤,李国梁代表年轻登山队员请愿,由他代替方五洲担任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继续攀登珠峰。

方五洲立即提出了反对,因为李国梁身体素质不佳且缺乏登山经验,在恶劣的天气和极限的环境内,危险无处不在,生命的脆弱程度无法预测。

曲松林认知理念的崩溃,与方五洲冰释前嫌

曲松林和方五洲之间有这样一场对话:

曲松林问:你凭什么替我把摄影机给扔了。方五洲答:如果是你,你会杀了我吗?曲松林的回答是:牺牲你方五洲,留住摄像机,把珠峰的影像拍好完成任务后,再去找你!

对话发生在珠峰大本营食堂的夜间。

曲松林敬方五洲两杯酒,第一杯酒敬“生”,第二杯酒敬“死”。

他眼含满满的怨与恨,15年的窝囊、郁闷、不甘在这两杯酒中显露无遗。

他面对着方五洲想释怀,却始终无法抹去这15年来度日如年、痛彻心扉的入骨遗憾。

在国家荣誉面前,在危机关头,如果是曲松林面临选择“救人”还是“救物”时,他坚定的选择“留住摄像机”,只能无奈牺牲队友的生命,待自己完成任务后,随队友而去。

这是曲松林和方五洲对于生命认知的不同。

可以肯定的是,曲松林并非自私,他内心充溢的是无法报国的悔恨与煎熬,他的眼里满含正气与坚毅。

但是,也许他没有想过,如果历史上他真的做出这个选择,三个人少了一个人的情况下,两个人组成的人梯也许无法跨越珠峰“第二台阶”,那么1960年的登顶能否顺利达成,也许是未知数了。

曲松林一直是秉持这样的原则看待生命与荣誉:“为了完成任务,每一个队员的生命都可以奉献!”

他担任副总指挥,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挥斥方遒,指挥登山队的一切行动,且绝不听取方五洲的任何建议。

改变他想法的事情发生了,他原本的认知世界轰然坍塌。

年轻队员李国梁接替方五洲队长的职责,以初生牛犊的姿态,提交了周详且可执行度颇高的登山计划,在曲松林的同意下,带队继续登山。

李国梁带领登山组成员,艰难走过北拗上面的“大风口”,抵达“第二台阶”。

所谓“第二台阶”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570米到8600米的地方,是一道平均坡度60—70度左右的岩壁,陡峭而光滑,冰锥凿不进去,号称“飞鸟也无法逾越”。

这是登顶珠峰前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一道实实在在的鬼门关。

正在此时,方五洲建议李国梁带领队员休息半小时,避开大风后,再攀登第二台阶,这也是为了年轻登山队员的体力着想,避免人员疲惫到极致后出现意外情况。

但曲松林要求李国梁立即攀登第二台阶,赶在大风来之前跨越这道关卡。

变故就发生在一瞬间。

一个队员带的东西砸向李国梁,他被砸晕后开始往下落。

当他滑落到山崖半空的时候,李国梁知道自己上不去了,也不想因为自己连累同伴们,所以拼着最后一口气把摄像机给了队员。

他让队员继续前进,自己则毅然用刀把保护着他的绳索割断,坠入到了崖底。

李国梁的牺牲给予曲松林的心灵致命一击!

他悲痛得彻底崩溃。

他抱着方五洲痛哭,嘶吼说:“我错了!我全错了!”,方五洲默默地用力回拥他。

方五洲这15年来的隐忍与委屈,在曲松林的认错声中消失殆尽,二者冰释前嫌。

因为曲松林感受到了兄弟战友生命消逝的不可逆之殇,明白了生命之重,从而真正理解了方五洲对于生命的抉择。

“攀登”的现实意义

历史真相比电影更打动人

⑴1960年5月24日,面对陡峭、光滑、找不到支撑点的岩壁,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决定:搭人梯攀上珠峰“第二台阶”。

当时,队员屈银华只穿一双薄毛袜,站在队友肩上,用了近一个小时,才在岩壁上打下了一个钢锥。

⑵王富洲让队友踩着自己的双肩,然后用力站起来,把队友扛上顶端。

这段大约只有3米的高度,他们用了5个小时完成攀爬。

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原型就是王富洲。

张译饰演的曲松林的原型是屈银华,在现实历史中,他因脱掉高山靴,双脚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10个脚趾被切除。

⑶胡歌和成龙先后饰演的杨光的原型是夏伯渝。

1975年登顶时,因夏伯渝把睡袋让给一位藏族同胞,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被截肢。

2018年5月14日,夏伯渝依靠两条假肢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实现了自己一直未了的愿望。

⑷1975年,中国再次组织国家登山队时,事先准备了五节铝合金梯子,连成7米的金属梯,并将它固定在屈银华在15年前打下的钢锥上,才最终登上珠峰顶。

后来,这个梯子成为:全世界从北坡出发的登山者的必经之路,后来被国际登山界称为“中国梯”。

国人的高峰,由中国人自己攀登。

征服珠穆朗玛峰,征服的不仅仅是这座高山,还征服了在攀登过程中遭遇困难险阻的一个个难题。

但这仅代表着,我们曾经征服了一个未知高山的恶劣环境,顺利实现高峰登顶,这仅仅是历史的一个起点。

未来我们国家发展要遭遇的未知困难、探索世界和宇宙预计还要遭遇更多未知秘密。

征服珠峰让我们认识到征服未知有巨大困难,但我们有目标有梦想,一起奋进,还是有可能实现!

现代人“攀登”珠峰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了,1960年、1975年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背后的重大意义与国家荣誉,“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直到现在,依然有那么多人热爱攀登,不断在攀登过程中寻求生命的真谛,不断试图征服未攀登过的高峰,其意义何在?

包括现在,也仍然有大批量的攀登爱好者,试图亲身登上珠峰。

攀登珠峰,其难度与极限运动相类似,人类为什么要参与和追逐极限运动?

电影《徒手攀岩》的男主角,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攀岩运动者 Alex。

他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你追求完美,徒手攀岩应该是让你最接近的。在那么一瞬间感受到完美,非常美妙。一心追求卓越和完美,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正在做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事情。”

同时,他还阐述了关于为何从事攀岩这种极限运动,关乎生命危险方面的想法。

他说:“人总要死,人们会因为这样那样而死,我为何不可因此而死?”

也许,对于Alex,他挑战极限,徒手攀岩获得的成功带给他的幸福感,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事情。

那么对于攀登珠峰爱好者而言,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和Alex是相似的。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追求自己所热爱事情的过程中,寻找到我们的生命所肩负的使命,从而让我们甘愿付出,并满足于成功而得到的幸福。

而一切有可能因此付出的代价,我们心理上全盘接受,过程不悔,一切苦痛甘之如饴、安然受之?

这里的事情,可以是学业、事业、运动、爱情等各种。

攀登内心的珠峰

“攀登者”精神赋予我们更高一层的人生终极意义在于:勇于挑战人生面对的珠峰,勇于挑战自己内心的珠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实现人生的不断成长。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一次遇到挫折、困难、挑战,都是面对人生的珠峰。

人人内心都有一座珠峰。

你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害怕失败的事情、你惧怕失去的一切,就是你内心的珠峰。

《攀登者》给我们的启示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敬畏生命,生命高于一切

前几年网络上流传过英国小学生守则,包含有10条内容,其中有6条都是关于生命安全的,强调了让孩子懂得生命高于一切。

具体是: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不与陌生人说话。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我读过《素养决定孩子的格局》一书,里面也阐述了一个美国妈妈的10条家规,其中最后一条特别让人深有感触,具体是:

你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当你感觉到有生命危险和必要的时候,你可以无视对方大声的喊叫,还可以撒谎,咬人,戳人的眼睛,偷东西,打坏任何贵重的东西,你听说过的任何规矩都不用遵守,因为你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我们家长自己要明白,也要让孩子深刻知道,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重要。

社会中的一切规矩和行为规范都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遵循,我们要教会孩子,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孩子可以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脱离危险。

特别是未成年人,在天灾人祸面前,自己尚不能完成自救,所以不建议孩子参与救灾救人,否则很可能会招来牺牲之祸,这应该成为起码的常识。

向攀登者学习,勇于攀登人生的“珠峰”

1.找到目标:找到所热爱的事情,针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要达成的一个结果,要学会制订计划目标,包括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极短期目标。

2.热爱与极度专注:学会极度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

3.战胜困难:在做事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学会战胜恐惧、克服困难。

4.不断总结,调整方法:在做事过程中,学会阶段性总结,不断调整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5.阶段性达成目标:一步步接近目标,阶段性达成目标。

6.最终达成目标:感知最终达成目标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最深情的告白是奋斗

我们要为孩子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引导孩子,身怀报国之志。

对自己最深情的告白是奋斗,为自己而奋斗。

对于孩子而言,眼目前能做的和应该做的,是为自己而学习,从而为自己而奋斗。

“心灯”一词为佛教语,和心灵相似,谓神思明亮如灯。

寻常理解可以是:逐步有了自己想法和明确的人生目标。

通过电影《攀登者》,点燃孩子的心灯,让孩子感受到攀登英雄们坚定的梦想,在极限环境中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强大毅力。

也希望孩子感受到追逐毕生梦想的那种充满信仰的力量,心怀报国之志,首先为自己而奋斗,努力学习,先成就强大的自己。

0 阅读:4
盛夏语

盛夏语

看书影故事,识人间百态,记人情冷暖,写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