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王张作霖去学校选姨太太,却偏偏看中个瘸子,眼光还真是毒辣

墨染流年海 2024-12-20 17:59:24

东北王张作霖去学校选姨太太,这事儿在当时的奉天城可是轰动一时。那些大户人家的小姐们争相打扮,都想入了这位"东北王"的法眼。可谁知道,张作霖偏偏看中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女学生!

这位名叫于芳的女子,虽然走路不便,却生得明眸皓齿,更重要的是才智过人。当时有不少人都在议论纷纷:堂堂东北王,怎么会看上一个瘸腿的女学生?这位于芳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张作霖对她情有独钟?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位特殊的姨太太,后来在张家的地位如何呢?

一、张作霖的非同寻常的"选妃"

那是1920年春天的一个午后,奉天城内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张作霖要去奉天女子中学"选妃"!

这个消息一出,整个奉天城都沸腾了。要知道,张作霖在东北可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奉天女子中学的校长接到通知后,连忙召集全校师生开会。那天,学校里的气氛格外紧张,老师们急得直搓手,生怕张作霖看不上学校的学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张作霖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校园时,整个学校鸦雀无声。只见他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神采奕奕地走进教室。校长躬身在旁,小心翼翼地介绍着每个班级的情况。

不过,张作霖似乎对这些并不在意。他径直走进高年级的教室,目光在学生们身上扫过。这时候,教室里的女学生们都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有趣的是,张作霖并没有像传统军阀那样,直接点名要人。相反,他坐在讲台上,开始和学生们聊天。从时事政治到诗词歌赋,从家国大事到生活琐事,这样的场面在当时可谓是极其罕见。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次"选妃"要无功而返的时候,坐在角落里的于芳站起来回答了张作霖的一个问题。她虽然走路不便,但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言辞恳切,而且对时局的见解独到。

张作霖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又接连问了几个问题,于芳对答如流,丝毫不露怯意。这在当时可是少见的,一般的女学生见了张作霖,早就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这一幕被当时在场的老师们看在眼里。后来有位老师回忆说,张作霖在听完于芳的回答后,转身对校长说:"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人才啊!"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奉天城。人们纷纷议论:张作霖这是怎么了?怎么会看上一个瘸腿的女学生?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残疾人可是很难被接受的。

但张作霖似乎并不在意外界的议论。他派人给于芳家里送去了聘礼,还特意安排了一辆专门的马车,接送于芳去张家。这在当时的奉天城,又引起了一番轰动。

就这样,张作霖破天荒地从学校里"选"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姨太太。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东北,成了当时的一段佳话。

二、于芳的过人之处

说起于芳的家世,在奉天城可不是一般人家。她的父亲于晋源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在城里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药铺,不仅给普通百姓看病,就连一些达官显贵也经常登门求医。

在那个女子难以受教育的年代,于晋源却很重视女儿的教育。他常说:"女儿也是人,凭什么不能读书?"于是,于芳从小就在家里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1918年,于芳进入奉天女子中学读书。虽然她走路不便,但求知若渴的精神却令人敬佩。每天清早,她都要比其他同学提前一个小时出门,就为了能准时到校上课。

在学校里,于芳不仅学习成绩出众,而且对时事政治格外关注。那时候的奉天女子中学里,就属她订的报纸最多。《盛京时报》、《奉天日报》,甚至是外文报纸,她都要仔细阅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于芳在学校组织了读书会,带领同学们讨论国家大事。有一次,她在课堂上就"女子解放"发表演讲,引起了轰动。连校长都说:"这个女学生,见识不一般啊!"

除了学识渊博,于芳还精通音律。每到周末,她都会在学校的音乐室里弹古琴。那悠扬的琴声传遍校园,让人忘记了她的残疾。

更让人称道的是于芳的处世之道。尽管身有残疾,她却从不自怨自艾。同学们都说,每次看到她,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她也会一瘸一拐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有一次,学校来了几位日本教习。这些教习仗着自己的身份,对中国学生颐指气使。当时只有于芳敢站出来,用流利的日语与他们据理力争,为同学们争取权益。这件事在学校里传为美谈。

不仅如此,于芳还精通英语。当时的奉天城里,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女子凤毛麟角。于芳却能与外国商人谈笑风生,这让许多人大开眼界。

在张作霖来学校选妃那天,正是于芳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一个关于国际时事的问题,才引起了张作霖的注意。她谈吐不凡,见解独到,完全不像一个普通的女学生。

于芳的才智,在当时的奉天城也是出了名的。据说有不少达官显贵都想结亲,但都被于晋源一一回绝了。在他看来,女儿的婚事,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真正欣赏她才华的人。

没想到,最后是张作霖这位"东北王"看中了于芳。当张作霖派人上门提亲时,于家上下都很吃惊。但于芳却表现得很从容,她说:"既然他看中的是我的才智,那我也愿意以才智报之。"

三、张作霖的另类欣赏

在东北军阀圈子里,张作霖的这桩婚事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当时有人说,堂堂东北王竟然看上了一个瘸腿的女学生,这不是有失身份吗?

可张作霖却不这么想。在他派人去下聘礼的时候,特意嘱咐要多准备些书籍。这在当时的军阀婚礼中可是少见的,一般都是金银珠宝、绫罗绸缎。

1920年夏天的一个晚宴上,张作霖当着众多军政要员的面说了一番话:"现在的年轻人,不光要看外表,更要看才学。于芳虽然走路不便,但她的见识比很多男子都强。"

这番话传出去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女子的地位低下,能受到这样的公开赞誉实在是罕见。

张作霖对于芳的欣赏,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来。他特意在府邸里辟出一间书房给于芳,还从日本购置了大量的书籍和报刊。每当有重要的军政要事,他都会让于芳参与讨论。

有一次,奉天城来了几位外国使节。按照惯例,这种场合是不该让姨太太出面的。但张作霖却破例让于芳出席,就因为她精通外语,而且对国际形势了如指掌。

当时的一位幕僚回忆说:"那天的宴会上,于芳用流利的英语和日语与外国使节交谈,谈的都是些国际时事。张作霖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脸上满是得意之色。"

更让人称奇的是,张作霖还经常让于芳给他讲解时事政治。每天早上,于芳都要将各大报纸上的重要新闻整理出来,向张作霖汇报。这在当时的军阀家庭中,可以说是独一份了。

不仅如此,张作霖还特意为于芳配备了一辆专门的马车,方便她外出。马车的车夫都是精挑细选的,专门受过训练,知道如何照顾残疾人。

在张作霖的府邸里,于芳的房间被安排在最靠近书房的地方。这个位置虽然不是最显眼的,但却最适合读书学习。张作霖常说:"于芳不同于其他姨太太,她需要的是书香气,不是脂粉气。"

1921年春天,张作霖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如何应对日本的势力扩张。会后,他破天荒地让于芳列席,听取她对日本问题的看法。于芳据理力争,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让在场的将领们都大开眼界。

这样的事情在张府中屡见不鲜。张作霖经常会让于芳参与一些重要决策的讨论,这在当时的军阀中是极为罕见的。他常说:"有些事情,光靠武力是不行的,还得靠智慧。"

张作霖的这种另类欣赏,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他与其他军阀的不同。他不仅重视武力,更懂得利用智慧来治理东北。而于芳的才智,正好满足了他这方面的需求。

四、后宅风云

于芳入府后,张家的后宅可谓是暗流涌动。张作霖的正室赵春桂和几位姨太太对这个新来的"书生"态度各异。有的人觉得于芳身有残疾,掀不起什么风浪;有的人则担心她的才智会得到张作霖更多的青睐。

张府里有一位老管家后来回忆说:"于姨太太刚来的时候,府里的气氛很是微妙。其他姨太太们都穿金戴银,浓妆艳抹,唯独于姨太太总是素衣淡妆,手里捧着本书。"

1921年冬天,张府举办家宴。按照惯例,姨太太们都要轮流献艺。有的唱戏,有的跳舞,轮到于芳时,她却拿出一本诗集,用三种语言朗诵了一首咏梅的诗。张作霖听得连连点头,其他姨太太的脸色却很不好看。

但于芳却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她从不参与后宅的争斗,也不去争抢张作霖的宠爱。每天除了看书读报,就是帮张作霖处理一些军政文件。这种独特的位置,反而让其他姨太太无从下手。

有趣的是,于芳还成了张府里的"和事佬"。有一次,两位姨太太为了一条项链争吵不休,是于芳出面调解,用古代典故讲了一个故事,让两人都觉得面子上过得去。从此,府里但凡有什么纠纷,大家都愿意找她评评理。

张作霖对于芳的特殊照顾也是显而易见的。每当有重要的宴会,他都会让于芳出席,而且总是安排她坐在最能说上话的位置。这种待遇,是其他姨太太从未享受过的。

1922年春,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从日本留学回来。按理说,姨太太们见到少帅都要行礼。但张作霖却特意交代:"于芳不用行礼,她是你的老师,要教你读书识字。"这一举动,在府里又引起了一番议论。

张府里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几位姨太太在花园里赏花,看到于芳一瘸一拐地走过来,便故意避开。谁知张作霖突然出现,二话不说就让人搬来椅子,亲自扶着于芳坐下。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敢在背后议论于芳的腿疾。

于芳在后宅的地位也渐渐稳固起来。她不争不抢的性格,加上过人的才智,反而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就连张作霖的正室赵春桂也说:"这个于芳,倒是个明白人。"

时间长了,府里的人都知道,要是有什么为难事,找于芳准没错。她既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又能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渐渐地,连那些原本看不起她的姨太太,也开始主动与她交好。

张作霖更是经常在人前夸奖于芳:"这个女子虽然身有残疾,但胜在明事理,懂进退。比那些整天勾心斗角的强多了。"这话传到后宅,更是让于芳的地位无人能撼动。

五、这段佳话的历史意义

张作霖与于芳的这段佳话在东北军阀时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1923年,奉天城内就有人写了一本小册子,专门记载这段不同寻常的姻缘,名叫《东北王的才女》。

当时的奉天社会,对这件事的反响很大。有人说张作霖是在标新立异,有人说这是他提升自己文化形象的手段,更有人说这反映了他求贤若渴的态度。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确实在当时的军阀圈子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位当时在张府当差的老人后来回忆说:"自从于姨太太入府后,张府的气象都变了。以前打麻将的地方变成了书房,跳舞的厅堂成了议事的场所。就连那些军官来府里议事,说话都文雅了许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于芳的存在改变了张作霖的很多决策方式。以前张作霖处理军政大事,多是靠武力说话。但自从有了于芳的建议,他开始注重外交和谈判。1924年,在处理与日本的一次交涉中,于芳的建议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种改变也影响到了张学良。在于芳的教导下,张学良不仅学会了英语和日语,还养成了阅读国际新闻的习惯。后来张学良在回忆录中写道:"于夫人虽然是父亲的姨太太,但对我的影响很大,她教会我用文化人的眼光看问题。"

在张府的影响下,其他军阀也开始重视知识女性。1925年,有两位军阀的公子还特意去日本,就是为了找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结婚。这在当时的军阀圈子里,可以说是一股新风气。

这段姻缘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影响。张府开始资助女子教育,专门设立了一个基金,资助贫困的女学生上学。于芳亲自负责这项工作,使得不少贫困女子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1926年,张作霖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说了这样一番话:"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光有枪杆子不行,还得有笔杆子。于芳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句话后来被收录进了《东北军阀史》,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有意思的是,张作霖和于芳的故事还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创作。1927年,奉天出现了好几部小说,都是以才女嫁给军阀为题材的。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是艺术加工,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段姻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这段姻缘被认为是军阀时代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个重视才智的新标准。即便在今天,这个故事仍然时常被人提起,成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独特注脚。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