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遗老,陶宗仪的汉人八种,为什么没有汉人本身?

含含淮下 2024-06-25 06:46:08

大元遗老,陶宗仪的汉人八种,为什么没有汉人本身呢?

汉人八种

前两天淮下书生的一位粉丝问了书生上面这个问题,并说现在很多离岸多元分裂分子拿这个攻击汉人,虚无化汉人!

网友提问

首先,汉人八种来自元明时期的乡儒,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里面氏族部分说汉人分八种,分别为:契丹、高丽、女真、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女直同)。

契丹、女真大家比较熟悉,他们都变成了汉人了,而真正的汉人族群,却不在里面。抹黑者就拿这个,说当时的汉人已经被换种了!

《南村辍耕录》

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的时候,日本人箭内亘也提出过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汉人八种漏了北方汉人和南人这两大汉人本体,应该加上去变成汉人十种。

后来,国学大师陈演恪先生反对了箭内亘的说法,他经过考证研究,认为汉人八种里的竹因歹和竹温,就是当时蒙古人对于北方汉人的称呼,并不是没有汉人本体。

陈演恪

当然了,即使这八种里面没有汉人本体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他称和自称的问题。

就比如竹因歹、竹温的称呼,实际上来自于乣——札忽歹,“札忽hujaa”意为“胡杂”,有混血、杂人的意思,本身就是辽金元统治者对北方汉人的一种蔑称。最近有个蒙古国歌手,就用hujaa一词来辱华!

回到这个话题,比如三国时期的蜀,蜀是别人对他的称呼,他的自称是汉。

汉人八种也是一样,它实际上是蒙古人对已经汉化的、书汉文、行汉礼、用汉制的北方有姓民族的一个政治目的性的统称,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全部都认为自己就是汉人。

最明显的就是高丽,高丽读书人,皆通经书,学孔孟之道。用汉文、遵汉礼,高丽人也和汉人、女真人一样,都是“有姓”的。因此,蒙古人把他们划归汉人。

元末高丽

但实际上,高丽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汉人,高丽王室更希望自己被划为色目人。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汉人八种涉及到元朝科举姓氏冒籍的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元朝虽然没有明确颁布过四等人制,但四等人差别却存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科举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科举

由于蒙古色目人考科举难度低,北方汉人、女真人等非蒙古色目人,可能会在考科举时冒用蒙古语氏族称呼。因此,这里的竹因歹、竹温,就是汉人本体主要使用的。同理,术里阔歹(术里阇歹)和竹赤歹(竹儿赤歹),则是女真人主要使用的。

我们回头再看《南村辍耕录》的氏族部分,它一共分为四块。分别是“蒙古七十二种”、“色目三十一种”、“汉人八种”,以及“金人姓氏”(仅女真人)。

《南村辍耕录》的氏族部分,它一共分为四块

综合得知,这份氏族名单,很大可能是来源于科举时对考生进行氏族登记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冒籍,才把这八种全部归类为汉人并加以标注。

而南人,以及有姓的北方汉人,他们诸如赵钱孙李这样的传统汉姓,一眼就能识别,自然也不需要单独列出来了。

传统汉姓

因此,所谓汉人八种对于族群的认定,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谓汉人被换种,也是无稽之谈。

今天,汉族虚无论非常盛行,好像不明里暗里地说一句汉人不是纯血民族,都显得自己不够包容。

事实上,人类迁徙、活动交流、民族大融合,都决定了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100%的纯血民族。但分子人类学已经证明,汉人父系基因,相对其他民族更纯,也就是说汉人不纯的人,自己可能更杂。

汉人父系基因,相对其他民族更纯

至于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也是错漏百出,不值一哂。就这一个汉人八种,里面也是多有重复混乱。而陶宗仪本人,反而可以说道说道!

有句话不知道你们听过没有,叫做“入关之后,自有大儒为我辩经!”这个陶宗仪,便是这样的大儒。

陶宗仪

我们知道,大清灭亡后,有一帮跪久了的人,反而站不起来了,他们思念大清,甚至妄图重新恢复清朝的封建统治。这帮人,被称为大清的遗老遗少。

清朝遗老遗少

而元朝,也有遗老遗少。这个陶宗仪,就是大元的遗老。

事实上,他本身属于南人,在元朝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种。他自己也常常痛恨元朝吏治腐败,痛恨统治阶级压迫百姓,却又对被压迫的而起事的农民义军各种抹黑。

四等人制

比如朱元璋的军队,就被他称之为贼寇,甚至污蔑他们爱吃“想肉”,也就是人肉。而当时,对陶宗仪有伤害的,反而是元朝调过来镇压义军的杨完者的苗军,但陶宗仪却选择性原谅!

当时,杨完者的苗军在江南烧伤淫掠,火烧陶宗仪居住的松江府一个月。陶宗仪的岳父费雄被杀,他的大姨子不知道还是小姨子,也就是他妻子费元珍的亲姐妹费元琇,被杨完者军队奸杀。

就这样了,陶宗仪一边说杨完者“矜己犯分,贪财好色”,一边又说“君子责备贤者,于此可以略之,则罪亦未至于死也”。顺便还洗了一下杨完者,“完者宠荣过望,岂有贰志?忠君爱民之道,颇亦见诸行事。”

也就是说,陶宗仪认为杨完者及其军队是大元天兵,残暴确实残暴了点,但罪不至死,杀他不利于我大元朝廷。双标正义,可见一斑。

很可惜,陶宗仪所认为的大元天兵杨完者,一生效忠于元廷,却因为元廷害怕其做大,而被元廷和张士诚联合出卖,最终落得个自缢身死。

元朝

杨完者兄弟死后,他们的部将率军回杭州,征剿首鼠两端的张士诚。元廷为了平息出卖事件,安抚杨完者的军队,赠杨完者为潭国公,谥忠愍,赠其兄伯颜为衡国公,谥忠烈。但这些并不能平息苗军的气愤,他们举起反元旗帜,最终归附了老朱的明军。

当元朝被推翻,蒙元统治阶级被赶跑之后,陶宗仪更是思念故元起来。甚至新兴的明朝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多次以病拒绝,不仕明朝而尊蒙元朝廷。这种长期的压迫,反而让他有了逆向民族主义。

和他同时代的杨维桢,也是多次怒骂农民军为贼寇,作为汉人,理直气壮地称呼孛元卿为“国族”,对他的复起有种崇拜之感,对元廷镇压义军欢呼雀跃。

杨维桢

当然了,对于陶宗仪、杨维桢这两位吹捧元朝抹黑义军的大元遗老,明朝的做法是以德报怨,并没有因此杀掉他们,你像陶宗仪甚至活到了永乐年间。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个人觉得,南人虽然社会地位低,但是这些个地主士绅却是既得利益者。

当他们可以享受美好生活的大元时代结束之后,重典治吏的洪武时代当然很难让他们共情。也因此,思念故元,拒绝入仕大明,也就顺理成章了。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

0 阅读:2

含含淮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