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也好,开公司也罢,说一说月入四万是什么感受?

奔跑的拉姆塞 2025-02-12 19:54:55

身处不同城市、从事不同职业、有着不同年龄与家庭状况的人,即便都有着月薪 4 万(税前)的收入,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却千差万别。虽然我月薪只有4000,我也可以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梦一梦别人月入40000是什么感受嘛。

互联网大厂,28 岁的程序员:

虽工资颇高,可每日加班到深夜,面对五环外小两居每月 1.5 万的房贷,周末只能靠游戏和外卖缓解疲惫,虽看着存款渐长稍感安心,却也难掩对 35 岁职业危机的担忧。

上海的外企中层经理:

35 岁,已婚有娃,税后到手 2.8 万,房贷叠加孩子国际幼儿园学费,夫妻二人收入月月见底。表面看似光鲜,周末 brunch、出国游频繁晒于朋友圈,实则为学区房和未来的教育支出焦虑不已。

杭州的自由插画师:

26 岁,单身,每月商单收入平均 4 万,却无社保,租住在市中心公寓,买潮牌、看演唱会毫不手软,可面对父母催考编,自己陷入“趁年轻潇洒还是追求稳定”的纠结之中。

成都的个体餐饮创业者:

32 岁,夫妻共同经营店铺,旺季月利润超 4 万,淡季却可能亏损,每日工作 14 小时,舍不得雇人,开二手奥迪撑门面,朋友圈里晒“创业自由”,内心却对同行竞争和房租上涨充满焦虑。

深圳的金融行业分析师:

30 岁,已婚丁克,税前 4 万,税后加奖金年均 60 万,租房住在公司附近,每月租金 1.2 万,每年两次海外旅行,享受精致生活,却厌恶职场内卷,与伴侣达成共识“不生孩子,及时行乐”。

县城的高中教师:

45 岁,配偶务农,靠着工资与补课费月入 4 万,县城买了两套房,开大众车,却时刻提心吊胆怕被举报,面对同事的羡慕与孤立,内心纠结“是否要继续冒险补课”。

广州的带货主播:

24 岁,单身,流量好时月入 5 万+,租住珠江新城网红公寓,沉迷购买奢侈品、热衷医美,粉丝骂其“飘了”,家人觉得不务正业,自己则因熬夜直播担心过气,存款几乎为零。

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

38 岁,配偶同在医疗行业,工资加上飞刀收入月 4 万,住在学区房却开着 10 年老车,孩子补习班一年花费 10 万,虽有较高社会地位,但长期值夜班身体透支,羡慕“钱少事少”的行政岗。

总结来看,同样月薪 4 万,在一线城市往往意味着高收入伴随着高负债,生活质量未必优于二三线城市;年轻人更多追求消费自由,中年人则要扛起家庭重担;市场化岗位则面临“朝不保夕”的不确定性。归根结底,金钱所带来的幸福感,关键在于你用它去换取了什么。

0 阅读:0
奔跑的拉姆塞

奔跑的拉姆塞

体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