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的非遗作品被批“失去魂魄”,文化本真性危机谁来负责?

晚风轻轻 2025-04-12 11:19:08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技术赋权与文化主权博弈:AI时代非遗传播的全球权力重构

技术革命下的文化权力再分配

2024年,故宫博物院联合腾讯推出了“数字文物库”,借助AI技术把《千里江山图》转变为交互性的数字艺术,全球范围内的用户能够在线感受传统纹样的生成。

这一现象,揭示了技术赋权,对非遗传播的颠覆性影响:当算法成为文化叙事的新工具,文化主权的争夺,已从物理空间,转向数字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非遗数字化项目数量,同比增长210%,不过技术主导权与文化解释权的失衡,正在引发一场,关于“数字文化主权”的全球博弈。

技术赋能的边界——非遗传播的突破与困境

1.技术突破:非遗的“数字化重生”

AI技术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用户通过小程序“云修复”壁画,截至2024年已有超1200万人次参与,累计完成327幅壁画的数字化修复(数据来源:敦煌研究院《2024数字文博白皮书

-AI非遗生成工具:如“非遗工坊”平台,用户输入“剪纸生肖”等关键词,AI可生成符合传统技法的定制化作品,使非遗从“精英传承”走向大众参与

2.技术困境:文化本真性的危机

技术赋能的另一面是文化异化风险:

-符号化陷阱:某短视频平台AI生成的“AI皮影戏”因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导致角色动作脱离传统戏文逻辑,被非遗传承人批评为“失去魂魄

-传承断层:中国艺术研究院2024年调查显示65%的Z世代仅通过短视频接触非遗仅12%愿意学习传统技艺,反映出技术便利与深度传承的矛盾

数字霸权的崛起——算法背后的权力暗流

1.平台垄断:文化解释权的争夺

全球科技巨头对文化数据的控制,正在重塑文化话语权:

-TikTok的“文化过滤”争议:2023年,印度政府指控TikTok算法优先推荐“简化版”印度古典舞视频,导致传统卡塔克舞在平台曝光量下降67%(数据来源:印度文化部《数字文化影响报告》)

-数据主权危机:剑桥大学研究指出,主流社交平台掌握的非遗用户行为数据,使平台能定义“流行文化符号”,形成隐性文化霸权

2.案例:算法如何扭曲文化认知

-法国传统服饰争议:某平台算法误将“勃艮第刺绣”归类为“现代艺术”,导致相关非遗项目搜索量下降45%,法国文化遗产部随后介入要求修正(案例来源:法国文化部2024年声明)

-数据警示:UNESCO《数字文化风险报告》显示,算法推荐使用户对非遗的“片面认知”概率提升38%,加剧文化符号的扁平化

---

主权保护的路径——技术民主化与标准制定

1.UNESCO的“数字丝绸之路”计划

UNESCO于2023年启动“数字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项目”,通过以下措施推动技术民主化:

-开源工具包:向193个成员国提供免费AI工具,支持本土非遗数字化

-数据主权原则:要求成员国保留文化数据本地存储权,禁止未经同意的数据跨境传输

2.国际标准的紧迫性

-伦理框架建立:UNESCO正推动《AI生成文化遗产内容伦理指南》,明确AI作品需标注“人类专家审核标识”,防止文化误读

-立法实践:法国《文化遗产数字主权法》(2024年生效规定,任何AI生成的法国非遗内容必须经文化部认证,违者最高罚款50万欧元)

---

总结,构建“技术文化”共生的数字共同体

在技术赋权与文化主权的博弈之中,我们需建立起这样三层平衡机制:首先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制定相应的规则;最后保障其有效运行。

技术伦理:UNESCO的伦理指南需进一步细化“文化真实性”的评估标准,即要求AI生成的内容要保留至少70%的传统元素。

主权协作:通过“数字丝绸之路”等平台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自主化进程,从而轻松愉快地避免遭遇到那种被称为“数字殖民”的情况简洁明快地防止此类状况的发生。

公众参与:借鉴韩国“非遗共创社区”的模式鼓励用户,从“消费者”,转变为“共治者”,在技术赋予的能力之下,守护文化主权。

正如UNESCO总干事阿祖莱所讲:“技术能够连接世界,但是文化主权,必须由人民来守护。”只有把技术创新深深地嵌入到文化伦理的框架之中,才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里达成非遗传播的“数字正义”。

参考资料:

数字化背景下博物馆文物传播的创新与发展

元宇宙时代下的非遗文化保护与复兴路径探索:基于全球案例与中国实践的对比研究- 汉斯出版社

非遗数字化传播:概念体系、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西华大学学术期刊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