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5年,陶渊明辞官后,毅然选择归隐田园,逃离了勾心斗角的浮华世界。然而,他的决定,却并没有换来平静的生活。
427年,陶渊明辞世,让许多人唏嘘不已。晚年他不仅陷入疾病的困扰,更遭遇史无前例的饥荒。这迫使这位有名的诗人不得不出门乞讨,连仅存的尊严也彻底崩塌。在他写给孩子们的一封遗书《与子俨等书》里,提到自己因为坚持原则和穷节,让子孙们跟着受苦。这封信虽然是他对晚年生活的无奈独白,内心却充满了对自己选择的质疑。但他晚年悲惨的处境,真的是因为他执意归隐田园的选择吗?
陶渊明中老年时生活并不如意。陶渊明曾在《饮酒》诗中描述自己那时的情境:“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经;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在这首诗里,他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晚年的无助与凄凉。这种日子的根源,却要追溯到他子女不成器和自己酗酒成性等原因上。
陶渊明的一生三次娶妻,原配因难产去世未有子嗣,后来的两任妻子为他生下六子一女。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肩头,用他自身的描述来看,妄图在耕作时分心于其他事物变得不可能。而且由于突如其来一场火灾,原本微薄的家财尽失,这让家境雪上加霜。同时,他的惰性和嗜酒成性也成为家庭败落的重要原因。陶渊明曾在《归园田居 其三》中自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带月荷锄归。”这不仅描述了他的日常辛劳,也隐约透露出他的工作效率低下。
陶渊明对孩子们的教育也颇费心思,他在诗中希望他们能成长成才。然而,他五个儿子没有一个成材,个个不学无术。陶渊明在《责子》中叹息自己白发苍苍,孩子们却连基本的读书写字都不好,这也为晚年的他增添了不少烦恼。
从魏晋的背景来看,当时的陶渊明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成名后选择归隐的人,但他的归隐生活并未如预期中的那般如意。这一原因除了家庭因素外,还有他的生活态度对家庭的深远影响。同样的环境,不同的态度可能会造就不同的命运,陶渊明无论是作为父亲、丈夫妻子的表现都偏于自我,通过作诗抒怀、以酒解忧,这些行为并未能有效改进他当下的困境,更使他的家庭处于无尽的苦难之中。
有评论曾将陶渊明子孙不成器的原因归结为酗酒导致的智力问题,但考虑到魏晋时期不可能酿造出高烈度酒,这类解释显得牵强。因此,陶渊明家族的不幸主要还是源于他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态度使然。
即便在他去世多年之后,这些影响仍然在其后代间延续。他的受苦与家庭的困境让人对他抱有同情,但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教训:教育孩子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坚定的目标和良好的示范。
总的来说,在陶渊明的一生中,诗酒田园并未给他带来想象中的美好,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即使有诗意,也不能忽略生活的现实。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艺术,但也是艰辛和挣扎的一生,留给世人无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