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一直以来台湾问题是实现国家统一的重中之重。毛泽东在晚年,为了台湾的和平回归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做出的贡献值得被我们时刻谨记!
一、认定蒋介石不会搞分裂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台湾一直都是毛泽东心中念念不忘的事情。在美国人的阴谋诡计下,台湾海峡一共发生过三次危机,在这三次台海危机中,大家都普遍在责骂蒋介石,唯有毛泽东认定蒋介石不会搞分裂。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而与此同时,美国第七舰队无视中国的主权,将军舰开进了台湾海峡,从而发生了第一次台海危机。
6月27日,杜鲁门恬不知耻地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公然挑衅中国的主权,并且污蔑中国一旦统一台湾便会威胁太平洋安全。
但是6月28日,台湾当局“外长”在获得蒋介石授意之后发表声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仍为各国所公认,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自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之立场。
从这份声明中不难看出,虽然国民党接受了美国的防务计划,但是依然不想进行分裂中国的行为。
毛泽东在看到这份声明之后,说蒋介石还有点良心,他不想成为千古罪人。
1954年12月,美蒋签署所谓“共同防御条约”,造成第二次台海危机。这显然这又是美国方面的阴谋,他们想要把台湾海峡的现状固定下来。
为了打破美国人的阴谋,毛泽东决定予以美蒋打击,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台湾的门户——江山岛,这是建国以来解放军第一次实行海陆空三栖联合作战。这一次军事行动,严厉打击了美国方面的嚣张气焰,也表达了中国人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看到中国方面的态度如此强硬,美国人试图把台湾问题这一中国内政上升为国际问题,以实现他分裂中国,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野心。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通过美国在联合国里的地位,不停地在各方面斡旋。为了促使台湾问题国际化,他搞了大量的外交活动,以“停止中国沿海战争”为名义,企图让联合国参与到台湾问题之中。
美国总统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蒋介石也不是糊涂人,他断然拒绝了艾森豪威尔的“好意”,不赞同美国将台湾纳入联合国管辖的提议。
2月14日,蒋介石在接受中外媒体的采访的时候,这样说道:“在40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
蒋介石在维护国家统一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态度还是非常明确的。虽然国共两党在政治立场上确实有分歧,但是这属于中国的内政,还轮不到外人来管。这种分裂中国,卖国求荣的事情他还做不出来。这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原因,放弃了祖国也就是放弃了中国人的尊严。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蒋介石还强调,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当蒋介石这次接受采访的材料交到毛泽东手里之后,毛泽东表示:“维护祖国统一问题上,蒋介石和美国人考虑的不一样”。
1958年,第三次台海危机爆发,这次事件的起因是蒋介石在6月至8月间,持续对浙江沿海进行骚扰。为了打击蒋介石这一行为,毛泽东做出了炮击金门的决定。
8月23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强大密集的火力对金门的国民党驻军予以了沉重打击。
在这突然而又猛烈的打击下,蒋介石和美国方面都措手不及,非常慌乱。
面对求援的蒋介石,美国方面急忙调集大量军舰驶入台湾海峡,这也使美国人看见了“好时机”。
他们借此机会,再次向蒋介石提出了“台湾独立”的计划,并且提议“划峡而治”。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更是在媒体面前,发表了分裂中国的言论。
而蒋介石再次拒绝了美国方面的提议,他驳斥杜勒斯的言论是“片面的声音”,并且明确表示台湾方面“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
当蒋介石的这一讲话传到北京,毛泽东认可了他的这一言论,并且认定蒋介石是想维护国家统一不想搞分裂的!
后来毛泽东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更是向蒋介石喊话:“美国人是靠不住的!”
二、台湾的“总统”还是蒋介石来当比较好
美国人分裂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他们见蒋介石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志非常坚定,于是就再生诡计想要将台湾地区的领导人撤换掉。
他们开始在岛内鼓吹“民主、自由”的言论,宣扬美国式的选举思想,逐渐地在岛内甚至国民党内部都出现了“民主选举”的呼声。
而美国人的真正目的就是想扶持亲美派上台,将蒋介石换成一个对美国人言听计从的傀儡。
由于蒋介石一直以来接受美国方面的军事支持,他对美国的这一行为也是敢怒不敢言,而美国企图通过大量的资本投入换掉蒋介石已经是放在明面上的了。
在美国人的筹划下,岛内开始举行了以美国人主导的所谓“民主、自由”的“总统选举”。
在这次“总统”选举中,有些人支持陈诚,有些人支持胡适。
胡适一直以来都是亲美的,但是他是个文人,又没有从政经验,能够赢得选举的概率不大,因此美国人选择全力支持陈诚。
陈诚是属于亲美和亲蒋之间的中间派,他一直以来都忠于蒋介石,如果陈诚赢得了选举蒋介石也没什么怨言。而他与美国人的关系又非常的好,他多次访问美国,在“协防台湾”的事务上出了不少力,美国方面对他也非常看好。
陈诚被美国人看做是让蒋介石逐渐放弃权力的过渡,而一旦蒋介石交出权力,美国就有办法要挟陈诚搞“两个中国”。
蒋介石虽然很信任陈诚,但是美国人的阴谋他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因此,他表面上答应了美国提议的“民主”选举,但是从来没有打算过放弃权力。
而在蒋介石能否成功当上台湾的“总统”这一问题上,毛泽东的看法也是很明确的。
在一次接待外宾的时候,毛泽东明确表示:“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我看还是蒋介石好。但是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不去,至于当总统还是他好……10年、20年会起变化,给他饭吃,可以给他一点兵,让他去搞特务、搞三民主义,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作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
毛泽东的这一意见是很有前瞻性的,不管是胡适还是陈诚,一旦他们上台就意味着台湾局势到了非武力不可解决的程度,但是当时大陆武力攻台的时机还不成熟。
在攻台方面最需要的力量是海军,可是当时的中国海军尚处于起步阶段,台湾海峡的海况复杂,没有十足的把握不可贸然动武。而且一旦动武,必然会封锁台湾海峡,这会令台湾的民生、经济都陷入非常困难的境遇,为了台湾人民考虑也不宜武力攻台。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声望日益提高,在亚非拉各国的外交上都有不错的进展。如果在这时候选择武力攻台,美国势必会操控国际舆论指责中国,那么周恩来总理苦心经营的外交环境就会毁于一旦,这是在给美国以机会,不能贸然行事。
因此,毛泽东在正确估计各方面形势之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支持蒋介石当选台湾的“总统”。
毛泽东是在会见外宾时特意说的这番话,其用意非常的明确,那就是放出信号给国际和台湾,令台湾的“选举”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番话也是在给美国人警告,为了挫败他们分裂中国的阴谋,中国是可以与蒋介石合作的。为了能让他坐稳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位子,是可以给他一点国际活动的空间的,大不了他在场我们就不去,甚至也可以给他一点兵好让他能抵抗来自美国的压力。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上意见是一致的,二人这次心照不宣的联手再次挫败了美国人分裂中国的阴谋。
而为了实现台湾和平解放,毛泽东也在争取蒋介石。
周恩来在1956年5月5日接见外宾时说:“蒋介石如果愿意将台湾归还祖国,就是一大功劳,中国人民会宽恕他的。”
蒋介石听了这个话,自然也就愿意与中共方面沟通了。
三、国共双方达成“维护国家统一”的共识
为了能和大陆有更加深入的交流,蒋介石积极寻找中间人,最终选择了曹聚仁。
曹聚仁是一个搞政治活动的高手,在过去他就跟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高层有广泛地接触,而他也没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对于国共两党的态度都是不偏不倚。
正是由于这种政治立场,他即没有留在大陆为共产党工作,也没有跟着国民党去台湾,而是选择了前往香港。
作为国共沟通的中间人,曹聚仁再合适不过了。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蒋经国先后两次与曹聚仁接触,并且向他传达了希望可以通过他与共产党沟通的想法。在曹聚仁答应之后,蒋介石亲自与曹聚仁相见,会谈中他对曹聚仁说:“你此番去大陆一定要摸清大陆方面的真实意图。”
1956年7月,曹聚仁来到北京,作为蒋介石的特使,周恩来在颐和园会见了他。在听取了蒋介石方面的意愿之后,周恩来提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方针,并且指出方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统一。
他说:“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10月3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曹聚仁,谈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问题,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且让曹聚仁四处多走走多看看。
第二天,周恩来在宴请曹聚仁的时候也表示,请他到处看看,想看什么都行,还请他多来大陆走动,什么时候来都行。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曹聚仁多次在台湾和大陆之间走动,他为国共两党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在很多问题上,国共两党都达成了共识。而在维护祖国统一的方面,两党的意见都是一致、坚定的。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上,双方也展开了重要的沟通与交流。
1965年7月,毛泽东在与曹聚仁会面时写下了一首《临江仙》让他转交给蒋介石,诗中写道:“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毛泽东希望台湾回归的美好愿景。
蒋介石在台湾看到这首诗之后非常感动,并对毛泽东表达了感谢。
四、“一纲四目”成为毛泽东对台政策的基本方针
曹聚仁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多次来往,主要就是商讨如何解决台湾和平回归大陆的重要问题。
在其中一次会谈中,毛泽东这样跟曹聚仁说:“只要蒋氏父子能抵制美国,我们可以和他合作。我们赞成蒋介石保住金、马的方针,如蒋撤退金、马,大势已去,人心动摇,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由蒋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让通航,不要来大陆搞特务活动。台、澎、金、马要整个回来。”
他还说:“我们的方针是孤立美国。他只有走路一条,不走只有被动。要告诉台湾,我们在华沙不谈台湾问题,只谈要美国人走路。蒋不要怕我们同美国人一起整他。……他们同美国的连理枝解散,同大陆连起来,根还是你的,可以活下去,可以搞你的一套。”
当有人提到美国人一走,台湾方面的军队问题时,毛泽东这样说:“我们全部供应。他的军队可以保存,我不压迫他裁兵,不要他简政,让他搞三民主义,反共在他那里反,但不要派飞机、派特务来捣乱。他不来白色特务,我也不去红色特务。”
曹聚仁又问:“那么,台湾人民还可以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吗?”
毛泽东答道:“照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这番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已经选择了对蒋介石宽大处理。但是,前提是祖国必须统一,国民党要和美国人撇清关系。
之后在与曹聚仁的多次会谈中,这一方针多次被毛泽东提出来并且反复强调。但是,蒋介石由于自己之前所犯下的罪孽,特别是残酷杀害共产党人的罪行,因此一直对这番话持怀疑态度。直到后来毛泽东表示支持蒋介石当台湾的“总统”,他才对共产党有所相信。虽然蒋氏父子一直在考虑毛泽东提出的条件,但是始终没有将这方案提出来。
毛泽东的对台政策在与曹聚仁的商谈中逐渐增加并且细化,后来被周恩来概括为“一纲四目”。
“一纲”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尊重蒋介石与陈诚的意见,并妥善处理。”
“四目”是: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剩下所有事物均由蒋介石和陈诚全权处理。第二,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第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条件成熟,由蒋介石与陈诚协商决定,然后进行。第四,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在“一纲四目”的方针转达给蒋介石之后,毛泽东与周恩来怕蒋介石不放心,又与曹聚仁说:“过去我们谈的意见,不是我自己的,是中国共产党政府的意见,是官方的,请蒋介石放心。”
随后曹聚仁来到台湾,蒋介石方面经过商讨也提出了自己条件,再由曹聚仁来北京与毛泽东商议后,得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六项条件:
(1)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地。
(2)蒋经国任台湾省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内政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
(3)台湾不得接受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
(4)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在台湾。
(5)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
(6)台湾现任文武百官的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可以说这些条件是在多年协商与交涉之后,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条件,特别是在军队问题上双方能达成一致非常不容易。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十年内乱”,这令蒋介石的思想再次出现了动摇,最终中断了与大陆的联系。
虽然“内乱”令蒋介石对中共再次产生了疑虑,但是在“内乱”运动中,周恩来亲自出面保护蒋介石在溪口的祖宅与祖坟,使得蒋介石对他非常感激。
之后,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活动空间越来越大,特别是美国总统访华之后,令台湾的空间越来越小。蒋介石逐渐被孤立,他又开始犹豫起回归的问题,此时曹聚仁已经逝世,蒋介石一时也找不到前往大陆沟通的合适人选。
就在蒋介石左右为难的时候,毛泽东率先向他伸出了手,他委派章士钊作为特使访问台湾。他作为与国共两党交情都很深厚的人物,担此重任再合适不过了。然而此时的章士钊年事已高,虽然他满怀壮志,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92岁高龄的他在经香港转机的时候逝世。国共的这次沟通,也由于章士钊的离世而搁置了下来。
但是蒋介石并没有放弃实现国家统一的希望,因为找不到合适人选,他于1975年春节后向中共发出邀请,直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可是当时的毛泽东身体也非常不好,周恩来也身患重病,二人都不能前往台湾。于是,便找来邓小平,亲自向他交代访问台湾的事宜。
台湾接到大陆方面的回应,也十分积极,就在双方准备效仿前两次合作冰释前嫌的时候,蒋介石却于1975年4月5日去世,海峡两岸的沟通又一次中断。
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又相继离世,国共两党最终没有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虽然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未能在世时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但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统一的希望与种子,他们的努力也为后世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理念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