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历偏见”!高职生,任教清华

博士人才网 2023-06-06 09:55:50

陕西姑娘邢小颖高职毕业后,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在清华大学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今年29岁的她,已在清华任教9年。此前,她的讲课视频在网上播放量过亿。火出圈的她,引来更多关注,有人赞叹她“太优秀”,也有人质疑:“高职生教清华学生,你真的行吗?”

然而,面对他人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质疑,邢小颖有着自己的坦然和自信。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她都会坦率地告诉学生,自己曾是一名高职生。“别人贴的标签,我无所谓。我知道自己的路怎么走,不管起点高低,努力总会带来希望。”

不只邢小颖,还有很多同学也面临着“学历起点”的质疑。

就在前几日,话题#考研进清华和高考进清华的区别#冲上微博热搜,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第一学历含金量更高”“本科生永远是亲儿子”,甚至流传着“金本、银硕、铜博”的说辞。

学历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第一块“敲门砖”。虽然“第一学历”的概念已经被证伪——2021年9月,教育部公开回复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但种种现象表明,“第一学历”的偏见仍是现在许多人的硬伤。

图源:新浪微博

微博话题#考研进清华和高考进清华的区别#评论区

七成研究生,困于“第一学历”

学历不是判断人才价值的唯一标准,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第一学历”更像一道隐形的门槛,总能让那些“高考欠债”的人碰一鼻子灰。

近日,前程无忧对1300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场人的一项调研显示:7成受访者曾遇到“第一学历限制”。其中,有4成受访者曾接触到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了“985/211本科优先”、“仅限统招/全日制本科”等字句;近3成受访者在应聘时虽然企业对“第一学历”没有明确标注,但仍感受到“隐形门槛”。同时,这项调研还发现,本科985/211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数是本科非985/211院校求职者的1.8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一学历歧视”普遍性存在。

图源:小红书

去年年底,一张比亚迪“按校定薪”的图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从本硕博到双非/985/211/C9,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水平高校以及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薪资,都有明确划分。总结下来就是:学校越好,学历越高,年薪越高,主打一个阶级分明!

“第一学历”的高低,除了影响求职、薪资,甚至还影响着许多人的终身大事。在微博、豆瓣上,“985相亲局”“985高学历圈层相亲”“高学历单身交友小组”等相关话题、群组已是屡见不鲜。“学历”成为年轻人通往婚姻的一个重要通关秘钥,每个人都被明码标价,用光鲜的履历寻找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优质对象。

考研白搭、求职碰壁、相亲遇冷……“第一学历”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前行的绊脚石。

复读内卷,改变“第一学历”的捷径?

“学历歧视”大行其道,于是,不少人选择给自己第二次机会——高考复读。

还没高考,就有考生报名复读

对于近年来高考人数连创新高,有专家表示,高考人数的连年增加,除了高职扩招、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考人数增加的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复读,近年来还出现高分复读的“新动向”。这与用人中存在的唯学历、唯名校导向是有直接关系的,高分复读进名校,主因就是“第一学历”歧视与“名校情结”。

今年,在高三学生们都在紧张冲刺备考的同时,一些考生却“剑走偏锋”,早早跑到复读班报了名,下定决心复读。据某机构复读招生负责人介绍,今年提前报名复读的学生比往年多。她分析,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这届考生在家上网课的时间长,难免有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家对“第一学历”的要求更高了。

4月,国新办举行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透露,青年人失业率仍然在走高。3月份16至24岁的青年人失业率高达19.6%。国家统计局表示,失业率走高的主要原因是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找工作。但反观各高校就业率,双一流院校的就业率不会低于90%,985院校基本在95%以上,可见“第一学历”对求职的重要性。

正是这样的现实让越来越多的高三学生认识到考一所好大学的重要性,因此,多花一年时间换取未来就业市场的先机,也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限制“复读”,“学历至上”需降温

2021年,一篇《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的报道引发关注。主人公是一位出生于广西农村的80后,2009年开始踏上高考之路。此后十余年间一直在为清华梦而努力。第一次高考372分,只能上一所三本学校,在同龄人陆续步入大学,毕业求职、结婚生子时,他的人生还在高考“打转”。

高考复读本身无可厚非。上一次高考发挥不理想、被录取的学校专业不满意,都可以选择复读。但复读生若抱着“一心考进名校”“不成功则成仁”的执念,那么复读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打破类似这样的“恶性循环”,早前,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多个省市曾出台相关政策,禁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在重庆市教委印发的《通知》中除了明确规定“禁止诱导已被高校录取的高分考生复习,禁止进行复读宣传,禁止奖励所谓的状元、高分复读生等”之外,还明确规定了不能公布升学率、一本线升学率等信息。同时,严禁炒作宣传所谓的中考、高考状元,给高考状元发奖金等。

各省市教育部门限制“高考复读”,并非禁止复读,只是遏制不正常的复读与评价。在“学历至上”难以降温的当下,选择复读,也许只是无奈之举。

图源:光明网

“学历歧视”,何时休?

非名校未必就不是通途大道,“以能力论英雄”,让人才得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方是根本。而在破除“唯学历”的道路上,多部门早已出手。

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曾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

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在2020年1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尤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

让学历回归本位,不再成为人才流动的阻力,这需要就业政策的正确引导,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做深层反思: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若人生数十载,仅一考定终身,那么强调终身学习便无意义。学历本属于过去完成时的一纸证明,它指向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不该由它来完全掌控人们的未来命运。

邢小颖凭着自身实力收获了清华大学的认可,清华也用实际行动打破“唯学历”用人的刻板枷锁。可见,学历并不是全部,自身过硬的能力才是求职路上强有力的敲门砖。

在2023高考的最后冲刺期,祝愿各位考生执笔如愿,进入理想学校!

参考来源:

[1]调研显示:7成受访者曾遇“第一学历限制”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6567888963461033&wfr=spider&for=pc

[2]“复读十二年,只想上清华”只是个例,但复读内卷不可忽视

转自软科公众号,仅用于学术分享使用!

0 阅读:8

博士人才网

简介:发布博士求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