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飞的去机场!低空快线在山东开始成为现实
试想在你着急赶飞机,却只能堵在路上的干着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是从天上直接飞到目的地就好了?现在,这个想法成真了!
12月15日,两架贝尔407直升机载着9名乘客从青岛地铁4号线登瀛车辆基地运用库停机坪缓缓起飞,按既定航线飞向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程51公里。经过15分钟的飞行,直升机平稳降落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以往,这段路程需要足足50分钟。
这条“青岛低空快线联航”启动并成功实现首飞,让青岛正式成为北方地区首个实现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作为此次快线首飞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单位,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亮介绍,首飞完成后,低空快线将实现常态化运营,并将陆续开通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至崂山仰口、石老人、西海岸新区金沙滩,胶南龙湾等多条直达市内的短途运输航线,方便往来青岛的旅客高效出行。
像市内低空快线一样的“飞行交通”,正是今年大火的“低空经济”的一部分。
低空空域通常指距地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内的空间范围,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今年全国两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热度持续高涨。各地争相打造“低空之城”,各路资本密集涌入,低空经济蓄势“高飞”。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在这个万亿级赛道上,全国各省市都在争先抢跑。以青岛为代表,山东千米以下的天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繁忙。
青岛、东营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日照机场“1+N”通航发展新模式全国推广;全省“1+8+N”航空应急救援基地网络体系加速构建;济南空天信息、青岛通用航空等产业集群初步培育形成……一系列政策方案的出台为山东实现低空产业能级跃升打开了想象空间。
近日,山东印发《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指出,到2027年,全省低空飞行综合保障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低空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
在低空经济的赛道上,山东已有足够的“底气”。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通用机场达到22个,居全国第6位;低空飞行起降平台达到239个;经营性通航企业达到42家,居全国第4位;拥有各类通用飞机232架,居全国第3位;经营性无人机企业达到1409家,居全国第3位。全省拥有山东航空学院、山东交通学院等18所航空专业优势高等院校。此外,山东还拥有通用飞机和无人机整机、发动机、零部件和航空材料研发制造企业417家,低空经济规模303亿元。
2024年,被视作“低空经济元年”,依靠雄厚基础,山东为未来三年低空经济的发展勾勒了蓝图:方案指出,要形成济南、青岛市两核引领,东营、烟台、潍坊、日照、滨州、临沂等市多点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
从总体要求来看,山东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注重开放融合与超前布局,以智慧化、高端化、融合化、绿色化为导向,旨在构建全新的服务保障体系,激活创新驱动引擎,拓展低空应用新场景,并培育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这样的规划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更体现了山东省对于低空经济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坚定决心。
在重点任务方面,山东省明确提出了实施四大行动,推进二十项重要举措。从服务保障筑基行动到技术创新赋能行动,再到应用场景拓展行动和产业能级跃升行动,每一项行动都紧密围绕低空经济的核心要素,旨在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飞行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发展,激活市场潜力,加快产业化进程,并最终实现产业能级的跃升。这样的布局不仅全面而深入,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保障措施上,山东省同样下足了功夫。健全优化低空经济推进和空域协同管理机制,推动制定低空经济促进条例和支持措施,加快培育低空领域专业人才,建立安全监管体系……这些措施不仅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更确保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资料来源:青岛新闻网、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
(大众新闻编辑 张春宇 整合 策划 李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