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去世六天后,邓小平批示:将追悼词改一下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17 14:11:22

1978年6月份的第20天,大寨这个地方来了好多给人送行的老百姓。

没过多久,大寨的上空突然出现了一架飞机。它在低空盘旋了好几圈后,悲伤地洒下了一些骨灰。

副主席邓小平,为啥大家觉得他的贡献用“伟大”来形容都还不够,非要改悼词为“卓越”呢?邓小平的贡献实在太大,让人觉得仅仅用“伟大”这两个字,根本无法完全概括他的付出和成就。在起草悼词的时候,大家深感“伟大”已不足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感激,所以决定用“卓越”来替代,希望能更贴切地体现他的非凡之处。毕竟,邓小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用“卓越”来评价他,既是对他一生的肯定,也是对他贡献的敬意。

为啥近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一辈子都在为革命打拼的郭沫若,会被人传出“远远瞧着像条狗,走近一看是郭沫若”这样的瞎话呢?

【一、远在日本参加新文化运动】

当你对某个人的了解逐渐加深,对他所经历的种种越发感同身受时,要想对他做出既客观又精准的评价,就变得异常困难。这话用来描述那些评价郭沫若的人,简直太贴切了。

近代文坛上,郭沫若这个名字相当响亮,但他也是最让人议论纷纷的一个。大家争议最多的,就是他居然在新婚才五天的时候,就撇下老婆,跟个日本女人结了婚,而且外面还有好几个情人!

但他也是个豁出性命救国,始终冲在革命最前线的斗士。从新文化运动到南昌起义,再到国共合作,好多重要的革命事件里,都能看到他积极参与的身影!

他生在有钱人家,靠着家里丰厚的条件,继续深造学业。他有机会碰到很多新潮的想法,还能和不少有名的文化人聊上天。

后来,郭沫若跑到日本去学医了,打算学成之后回国当个治病救人的大夫。

但时局的动荡,让他冥冥之中走上了和鲁迅相同的道路,那就是放弃医学,转而投身文学。

几年后,陈独秀搞了个叫《新青年》的刊物,想拿文字把迷迷糊糊的老百姓给叫醒。不少有理想的年轻人慢慢开了窍,他们这股青年力量,开始在历史的大戏里唱起了主角。

后来,郭沫若在日本慢慢火了起来,变成了新文化运动里的知名诗人。

那本诗集《女神》让他不到三十岁就在全国出了大名。要是他安心只做个诗人,就凭这些作品,当个大家伙儿也绰绰有余,从此就能过上被荣誉包围的日子。

但他心里装着救国救民的大志,一完成学业就火急火燎地回国,投身到了革命浪潮中。

【二、讨蒋檄文引争议,被蒋介石重金悬赏】

郭沫若从国外回来后,在国共两党合作的那阵子,他做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班的老师。那一届啊,是满怀着救国热情的毛泽东当的主持人。他俩想法挺一致,所以经常一块儿探讨各种观点和想法。

不止这些,他身负重任,还兼任北伐军政治部的二把手,挂着中将军的衔儿,跟周恩来、叶挺等一众大将有很深的交情。

后来,他得到了蒋介石的极大信任,职位一路飙升,当上了总司令部行营里的政治部主任,这职位高得让人咋舌。

那时候,蒋介石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到了1927年3月,他就开始动手破坏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他暗中计划要在九江、安庆两地闹事,用暴力手段削弱我们党的群众基础。这一切,都是为了给接下来那个“四一二”的狠招打前阵。

这种叛国举动,让郭沫若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毫不犹豫地决定辞掉官职。心里满满都是对国家的热爱,他拿起笔就写了篇文章——《瞧瞧现在的蒋介石》!

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明:蒋介石,他才是那些反动派和反革命势力的头头。不光说他的总司令部是个搞反革命的大本营,后面还一五一十地讲了蒋介石是怎么干出那些残忍至极、伤天害理的事情的。

在文章的收尾部分,郭沫若呼吁大家,要站在中央政府这一边,把蒋介石给推翻。

这事儿让他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他以前一直跟在蒋介石身边,两人关系挺不错的。郭沫若呢,也从来没公开跟蒋介石唱过反调。

武汉国民政府把蒋介石给撤了后,他立马就写了篇关于蒋介石的东西。好多人说他是看风使舵的小人,脸皮厚得没边,一点原则都没有。

现在国内的情况挺棘手,大家都觉得气氛挺沉闷的,心里头沉甸甸的。

蒋介石搞起了四一二事变后,全国一下子被白色恐怖给罩住了。他火冒三丈,放出话来,说谁要是能要了郭沫若的命,就给三万大洋的赏钱。

那时候,郭沫若已经投身到了南昌起义中,跟周恩来、朱德、陈毅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在部队往南走的那段日子里,环境真的挺难的,有的战士顶不住了,干脆就离开了队伍。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郭沫若为了追求心中的革命梦想,放弃了能让他飞黄腾达的好机会。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我们党,就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出一份力。

南昌起义没能成功后,周恩来觉得,郭沫若要是光在前线打仗,他的革命本事可就用不全了。所以,他就跟郭沫若说,要不你去日本看看吧。

一方面,这能让自己大展身手,以后回国成为文化界的领头羊;另一方面,也能避开蒋介石的追捕。

在日本待了十年,他混成了文化圈里的大佬。不过,因为在那儿的一些感情纠葛,他也没少被人吐槽!

【三、多次抛妻弃子惹争议】

郭沫若去日本学习时,一眼就看上了个日本姑娘,她叫佐藤富子。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但没想到后面遇到了不少难关。

佐藤富子的亲朋好友全都不赞成他俩在一起,佐藤富子心里只有郭沫若,为了这份爱情,她毅然决然地和家人断了关系。

这次回到日本,他俩又碰头了,佐藤富子还给他添了四个小宝贝,他们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到了1937年,也就是十年后,七七事变突然发生,日本军队开始大规模攻打我们国家,对我国的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得知这事儿,郭沫若二话不说,悄悄离开了老婆孩子,毅然决定回国打鬼子。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的大利益,放弃了个人的小情感,可因为这个决定,他晚年时常常因抛下妻子和孩子而感到深深的悔恨和自责。

1948年,佐藤富子经过好多波折,带着孩子们来到了中国。等她好不容易找到郭沫若,却发现他早就又娶了老婆生了娃。

他以前就干过这事儿,早在出国去留学,还没遇上佐藤富子那会儿,郭沫若就已经结过一次婚了。

可能是爸妈给定的主意,又或者是他觉得老婆没达到心里头的那标准,反正这婚姻啊,就那么短短五天,郭沫若一跑,就彻底玩儿完了。

郭沫若离开了,可他的妻子张琼华却始终留在家里,照顾着他的父母。

张琼华按婆婆的指点,试着给远在日本念书的郭沫若写了封信,跟他说说自己心里头那份想他的滋味。

结果,郭沫若给我回了个挺冷淡的信儿,说别再给他寄信了,让我替他好好照顾他爸妈。

这个苦命的女人,自从她丈夫在新婚后仅仅五天就消失无踪,就一直留在公婆身边照顾他们。她就这么默默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每天尽心尽力地侍奉着两位老人。尽管心里可能有无数的委屈和不满,但她还是选择坚守在这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道和责任。她的生活并不容易,但她从未有过怨言。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照顾着公婆,仿佛这就是她命中注定的使命。而她的公婆,虽然失去了儿子,但有了她的陪伴和照顾,生活也还算过得去。

结婚26年后,郭沫若的父亲突然病得厉害,他赶紧回家看望。一到家,他就发现家里里里外外都是妻子张琼华在辛苦张罗。看着这一切,他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觉得对不起老婆,于是就朝张琼华深深鞠了个躬。

郭沫若讲过,你真可怜,只能在我家当个一辈子的外人,我也没辙帮你摆脱这处境。

这位女子在郭家做了一辈子客人,到死都没能得到郭沫若的认可。郭沫若离世两年后,张琼华也结束了她的一生。

郭沫若一生有11个孩子,可张琼华呢,她在漫长的68年里一直等着,却一个孩子也没等来。孤零零地走完这辈子,真是挺让人心疼的。

郭沫若进入第三段婚姻生活后,于立群给他生了6个孩子。就是这段婚姻,让郭沫若原本就不怎么好的形象,又添上了不少流言蜚语。

后来,于立群自杀的事情让谣言传得更加沸沸扬扬。这些谣言最初是从谢冰莹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冒出来的。

文章提到,于立群的姐妹,也就是于立枕,其实是因为郭沫若而离世。谢冰莹去医院探望于立枕时,发现她刚做了人流手术。于立枕边哭边说,这一切都是郭沫若那个大坏蛋害的。

这篇文章发出来后,闹得沸沸扬扬,舆论反响特别大。有人讲,谢冰莹就是跟郭沫若不对盘,还想着借机批评大陆的文学界人士,所以就编造了这事儿来坑人。

郭沫若个人品德上确实有不少人议论纷纷,但他给国家做出的贡献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没法否认。

【四、为革命服务的文艺工作者】

在国共两党又一次携手对抗外敌那会儿,因为日本鬼子步步紧逼,全国上下都在拼命打仗,急需用人。所以,蒋介石就下令取消了之前对郭沫若的追捕令。

回国后,郭沫若接手了蒋介石弄的政治部第三厅当厅长。那时候,鲁迅已经不在了,文化圈里头缺了个能挑大梁的领头羊。

周恩来提了建议,由于郭沫若名气大,还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将,加上他学问做得好,社会地位也高,所以党中央商量了一番后,就认定郭沫若是中国革命文化界的头儿。

提振全国人民的士气,对抗外来文化的冲击,回击对我国的歪曲抹黑,这些重要的任务,郭沫若都完成得相当出色。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那就是文艺得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虽然大家努力的领域不一样,但郭沫若带领的那些文艺界的朋友们,对我国的发展也是贡献巨大,这事儿可没法忘。

【五、挖明定陵,众多文物受损】

明十三陵里头,唯独万历皇帝的坟被刨开了。本来这坟该好好留着,但郭沫若一挖,结果里面的宝贝遭了殃,损坏了不少。

以前呢,他打算挖秦始皇和武则天的墓,不过都被国家给拒绝了。

这次,尽管考古界的专家们都持反对意见,可他还是铁了心要进行挖掘。上级领导琢磨了好久,最后也点头支持了他的决定。

挖了近一年,还是没能找到入口,郭沫若急眼了,干脆决定用炸药来炸。结果,明定陵的门口就留下了炸药弄出来的痕迹,再也去不掉了。

进了地宫里头,郭沫若他们就直接用手去摸那些宝贝,再加上他们考古那一套懂的也不多,就让好多空气跑进去碰到了文物。这么一来,好多文物都坏得差不多了,有一大半都毁了,陪葬的东西里,好多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

这个惨重的损失让他卷入了一场备受争议的风波中。

【六、毁誉参半的一生】

他人生的晚期,身体被病痛纠缠得厉害,长时间都得待在医院里,没法离开。

对他来说,写诗成了唯一能让心里好受点的事儿。

一拿起笔,他就好像回到了年轻那会儿,在他的创作里,经常流露出对大寨的深深怀念。

1978年6月12号,这位极具正义感的文学大师走完了他的一生。

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被安葬在八宝山的时候,他的妻子于立群站出来,说出了他最后的嘱托。

他决定去世后把遗体捐给科研,不留骨灰,要让骨灰洒在大寨的土地上。

6月18号那天,在人民大会堂给郭沫若举办了追悼会,是叶剑英主持的,副主席邓小平上去讲了悼念的话。

在写的告别词里头,夸他是个很棒的无产阶级文化斗士。

邓小平瞧过后,觉得用“伟大”来形容他的贡献还不够到位,于是就把“伟大”给换成了“卓越”。

说一个人“伟大”或者“卓越”,那都是极高的赞扬。邓小平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比起“伟大”,“卓越”这个词更适合郭沫若。因为郭沫若生前的革命贡献,用“卓越”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也更能体现他和老百姓之间的亲近。

郭沫若的心愿最终得以实现,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和孩子,搭乘飞机,在大寨的上空把他的骨灰撒了下去。

好多大寨的乡亲们自发来给他送行,在虎头山上,大家用庄严的静默来表达对这位革命家的敬意和告别。

大寨人为表达对郭沫若的深厚感情,特别给他竖立了个纪念碑。

好坏对错,都让后人去议论吧。这差不多就是郭沫若一辈子秉持的想法。

大家对郭沫若有啥看法呢?来,说说你们的想法,一起聊聊。

0 阅读:25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