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应该伐蜀,这样,以自已的年轻为本钱,可以轻松熬死司马昭、邓艾、卫瓘等人。到时复制司马懿篡魏的剧本,再从司马炎手中,篡晋而代之,绝对易如反掌!
还是得用之前提过的战争迷雾来分析哈。
公孙瓒和袁绍在河北开战时,赵云看好的是哪一方?原因又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读历史时,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后见之明”的地位,因为已经知晓历史的结果,往往倾向于根据结果为每一个重大战争的过程、结局寻找合理的解释。
对于身处特定历史情境的当世人而言,他们是雾中之人,比如钟会,他或许有取代司马氏之心,但真要付诸行动,就要面对纷繁复杂、利益纠结的朝廷格局,他的每一个抉择背后都蕴含着种种复杂而细微的考量。钟氏有多少力量?手里掌握多少嫡系人马?有多少世家大族会拥护他们?钟会的能力在三国后期是可以排在前三位的,这点在淮南三叛这场数十万军队的大会战里,钟会已经体现出自己顶级参谋的水准: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前后累重,志不可夺。夫成功不处,古人所重,其听会所执,以成其美。
尤其是他的反间计,彻底动摇了城内吴军的军心。
钟会伪造全辉、全仪的书信,派人进城送信给全怿,说吴主因全怿等人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要杀尽他的家人,故而才逃往北方。全怿等人十分恐惧,于是开城投降。全怿投降后,钟会又劝司马昭大肆封赏(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
一封信就解决吴国的援军,同时动摇叛军的士气(皆蒙封宠,城中由是乖离)
平定诸葛诞,钟会出谋划策最多,时人都将他比作西汉谋士张良。
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
这样一个人,他的谋划、计算会有多强?
邓艾被抓,钟会全盘掌握征蜀大军的权力后,此时钟会的反意并不强。
和诸葛诞一样(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徵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某种程度上钟会也是被司马昭“逼反的”。
司马昭写信给钟会: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
钟会得信后大惊,对亲信说: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
司马昭这么做摆明了就是对钟会起了异心。
这时摆在钟会面前有两条路:老老实实交出兵权,然后乖乖回洛阳,等待他的有可能是长时间的软禁,司马懿那种案例既然成功过过一次,别人就有防备了,再要模仿,难度何其之高!
趁着手里有兵权,搏一把,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他盘算的很清楚,即便打不下长安,起码可以割据蜀地自保。
按照这位朋友的分析,如果钟会选择在朝廷隐忍的话,他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因为司马氏那些小王子很多人不讲武德啊!说砍就砍,说杀就杀,卫瓘就是稀里糊涂就被乱兵杀死的(杀他的司马玮连皇帝的诏书都没有,仅凭贾后一句话就冲动了)
很多时候这些大人物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毕竟曹爽如果稍稍改变主意,司马宣王可能就要一直装病至死了
Sam
历史不是打游戏,曹魏中军家属全在洛阳当人质,谁会跟着只是临时上司的钟会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