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杀关羽以及袭取荆州是三国史上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影响深远且复杂。以下从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0baf7dd52476ecfa9ea7d9d583da06.jpg)
一、杀关羽是否明智?
从短期战术角度看,此举消除了东吴最大的军事威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威震华夏",其水军可直接威胁东吴长江防线。吕蒙精准抓住关羽主力北上的战机,实施"白衣渡江",堪称经典战术突袭。斩杀关羽则彻底瓦解了荆州刘备集团的抵抗力量。
但从战略层面看,此举彻底摧毁了孙刘互信基础。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跨有荆益"与鲁肃《榻上策》的"全据长江"存在根本性矛盾。孙权选择在曹魏仍为最强势力时打破平衡,虽获得荆州三郡,却导致三国鼎立格局出现裂痕。后续夷陵之战虽以陆逊取胜,但东吴精锐损失惨重,再无力北进中原,长远看加速了三国归晋的进程。
二、袭取荆州的影响
1. 地缘格局重塑:东吴获得完整长江防线,将战略前沿推进到三峡以东。但蜀汉被压缩至益州盆地,彻底丧失两路北伐的可能。
2. 军事连锁反应:直接导致刘备称帝后倾国伐吴,引发夷陵之战(221-222)。虽东吴获胜,但消耗大量国力,致使此后三十年再未发动大规模北伐。
3. 外交态势转变:曹丕趁机封孙权为吴王,获得政治承认。但三国鼎立转入僵持阶段,战略主动权逐渐转向曹魏。
三、替代战略的可能性
若不取荆州,东吴应有以下选择:
1. 强化联盟共抗曹魏:建安二十四年正值曹操病逝(220年),北方政局动荡。若维持联盟,可乘机实施诸葛亮《隆中对》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 外交施压迫还荆州:利用刘备刚取汉中的虚弱期,以外交手段重新划定势力范围。如索要江夏、长沙等郡,保留南郡给刘备维持联盟。
3. 战略重心北移:集中力量攻取合肥-寿春一线,打通淮河防线。历史证明此路线困难重重(215年逍遥津之败),但若能成功,将直接威胁中原。
4. 南方拓殖:加速开发交州(今两广地区),向东南亚拓展。此举虽无立竿见影之效,但可增强长期战略纵深。
历史启示:
孙权选择看似取得战术胜利,却付出战略代价。荆州之争本质是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但处理方式可更灵活。不杀关羽、保留谈判余地,或可维持表面联盟共抗曹魏。然三国博弈本质是"囚徒困境",在缺乏有效信任机制下,孙权选择先发制人也有其现实考量。这一决策深刻说明:战略选择往往在多重困境中权衡,难有完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