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纳德和史迪威这两个外国人,对中国的抗战历史影响非常的深远。
史迪威,是美国的高级将领,作为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他1942年3月的重庆,同时还担任中缅印美军战区司令官。抗战时期,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证公路的畅通,指挥的中国军队,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提高美国对中国的援助的援助作用,坚持让战争打下去。
陈纳德,只不过是一个美国退役的空军军官,1937年被国民政府聘为顾问,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向蒋介石请求,愿意以任何方式为中国效力。在他的帮助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成立,也称为飞虎队,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击落了300架飞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这两个人作为蒋介石的外国顾问,对于中国如何有效抗击日本侵略的问题上,他们的看法截然不同。陈纳德和蒋介石的意见比较一致,他们认为,只要飞机、坦克、步枪到位,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但是史迪威认为,向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整顿地面部队。
1942年,陈纳德向史迪威递交了一封报告:只要给他100架新式的飞机,进行中远程轰炸,就可以干扰和组织日本在海上和中国内陆河道的运输,打垮日本空军的士气。
但是史迪威不以为然,他认为陈纳德忽略的后勤保障的问题,目前空军的主要认为,是保证喜马拉雅空中运输线,否则将闲置空战、地面战斗的物资供应。
从这里可以看出,史迪威的全局观更好,他认为空战和地面战斗,都是打败日本的有效手段,两者并不相悖,但是有一个轻重缓急。只有保证运输线的畅通,才能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中日战场前线。
但是史迪威忽略了一个人物——蒋介石。
蒋介石才是中日战场的核心人物,陈纳德的空中战略,对于消极抗战的老蒋来说,正中下怀。因此蒋介石极力推崇陈纳德的空中战略,以此粉饰他的消极抗战。尽管他也愿意打通滇缅运输线,获取更多的援助物资,但是他不愿意向史迪威要求的那样训练中国军队,并投入缅甸战斗中。
蒋介石一心想用军队,维持在国内的统治。
另外,史迪威对蒋介石,把20万的兵力,放在陕甘宁边区十分的不满。
抗日战争时期,史迪威曾经建议蒋介石,调动封锁陕北的国民党部队,和共产党的部队一起南下,抵抗日本对华南地区的反攻。这一个建议,深深的刺痛的蒋介石,最后蒋介石就连租借物资的分配上,也不允许史迪威减少对陕西军队的供应。
也就是说,史迪威的一些政策,和蒋介石的消极抗战相违背,最后导致两人矛盾重重
1949年10月19日,在蒋介石的要求之下,史迪威被召回。取而代之的真实,与蒋介石关系比较好的魏德迈,很显然,蒋介石使用外国顾问,唯一的准则就是维护其利益,任何与之相悖的外国顾问,都将遭到蒋介石唾弃,史迪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我所用,自然推崇,陈纳德就是;不为我所用,厌弃是最终结局,史迪威也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