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授的亲历: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学生,决定中国下一代的宿命
这种情况似乎误导人们,似乎只需刻苦学习,就能够进入优秀的高校,然后通向成功的巅峰。
实际上,每年成功进入名校的学生屈指可数,真正占据大学生总数大头的是来自二本及以下学府的学生。
中国每年有大约三千万在校大学生,其中超过二千五百万就读于二本、三本大学和专科院校,一本大学仅占高校总数的13p?
教育家黄灯认为,二本及以下学府的学生“代表了最庞大的年轻群体”。
人们终于意识到,这个庞大的二本学生群体反映了大多数中国普通年轻人的命运,他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将决定中国下一代的命运。
01 令人为难的处境 只有二本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深知,这是一个相当为难的境地。论学术背景,二本学生很自然地不如那些来自名校的同学。
至于教育资金,就在2020年,中国前十位高校的教育预算都超过百亿,清华大学更是高达310.72亿。许多地方的二本院校每年的教育经费都不足十亿。
更多的教育经费等同于更多的教育资源倾斜,但对于那占据八成以上的普通院校来说,它们在教育资源方面与重点大学无法匹敌。
这种资源匮乏的后果通常需要由学生来承担。因此,似乎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开始,二本学生似乎已输在了起跑线上,与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
毕业时,这种差异变得更加显著。一些知名企业只将招聘视野放在名校,根本不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开展招聘活动。
学历歧视在就业领域变得越来越离谱。在筛选简历时,一些公司甚至只选择985院校的毕业生,无论普通本科学历的简历内容多么亮眼,都会被丢弃。
实际上,二本院校的学生并不一定逊于重点大学的学生。即使他们成功闯过重重障碍,与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共同进入职场,学历仍然会对职位晋升产生影响。
一些调查结果表明,有时候,二本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甚至不如三本院校和专科学生。
不同的是,三本大学的学费相对昂贵,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三本学生至少来自经济相对宽裕的家庭,不必为金钱问题而焦虑,毕业后可以依赖家庭背景,更容易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大部分二本学生出身普通家庭,没有家庭背景的支持,只能凭自己的努力在就业竞争中奋斗。
根据黄灯教授的观察,她的学生中有些来自富裕家庭,甚至家里拥有上市公司,毕业后可以轻松地回去管理家族企业。
但也有一些学生生活费不得保障,不得不兼职工作来维持生计,每天都因金钱问题而忧心不已。
黄灯教授在成为教育工作者之前一直认为广东比她的家乡湖南要富裕得多,而这些学生的生活现在看来要好得多,不会经历她童年时的贫困。
事实是,许多学生来自贫困和混乱的乡村,即使不必为生计担忧,他们的家庭也无法提供关于学业和就业的多少支持。
"尽管他们离开家乡来城市求学,但他们仍然背负着无法摆脱的村庄背景。"
这些学生的家人并不了解就业市场的严峻情况,通常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能轻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买房买车,带家人向更美好的未来迈进,面对这些期望,二本学生只能苦笑。
专科学生与二本学生相比,学历差距明显,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专科院校通常培养出技术型人才,而二本院校更加注重理论教育。
因此,毕业后,专科学生通常能够顺利进入技术领域,从事蓝领工作,而二本学生则常常受限于自己的专业,选择面相对较窄。
此外,心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专科学生在就业时可能更加灵活适应,愿意从基层岗位起步,慢慢晋升。相反,持有本科学历的二本学生可能陷入尴尬境地,既难找到更好的职位,又不满意中下层的工作,感觉自己既不是精英,又不愿意回到底层。
有人认为,二本学生就像是职场上的夹心饼干,这确实是一个尴尬的处境,也反映了现实中的困境。
02 生存与挣扎
与他们的前辈不同,现代青年通常不必每天都担心温饱和基本衣食问题,这也是为何老一辈常感叹青年“不知福”。这并不代表青年一点压力都没有。
每一代人都面临独特的挑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极度分化的背景下,代表中国普通青年的二本学生,正处于命运的波涛中,必须应对多方面的压力。
黄灯教授观察到,她的二本学生中,有许多人在高中时付出了巨大努力才获得入学资格。这也是他们所经历的挣扎的一部分。
一位来自广东潮州的女生,她在高中时为了能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每次洗完头都舍不得吹干,宁愿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前往教室学习。
另一位来自梅县的男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靠着一种强烈的气味的刺激,坚韧地度过每一天,最终成功考上一所二本院校。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失败的结局,而是顽强突破重重困难的结果。
高考的激烈竞争和拼命的求学之路并没有结束,它继续延续到大学,因为他们需要积累更多的竞争优势以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在大学期间,这些二本学生通常将自己的兴趣暂时搁置一旁,不断寻找实习的机会,他们的行为更加功利取向。
接近毕业时,大多数人会选择考研,以提升自己的学历,因为几乎没有人认为凭借他们的二本学历就可以牢固地立足于一线大城市。
因此,每年考研的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黄灯所带的班级里,考研的人数已经占据了大多数。
第一学历往往成为他们提升学历的绊脚石,即使他们的笔试成绩很出色,但复试时往往会被拒之门外。
这是因为现今的重点大学保研名额有限,只为其他学校保留了极少的名额,而这极少的名额更偏向于其他一本大学的学生。
企业就业困难,考研压力重,因此二本学生逐渐将择业重心转向了公务员考试和编制内工作,因为这种选择至少不会受限于所毕业的大学,构建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毕业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努力备考公务员,甚至有人认为这比高考还要重要。其他人则在毕业几年后跟随考公和考编的趋势,力求在35岁年龄限制到来之前获得公职,从此过上平稳生活。
近年来,一些来自985和211重点院校的学生也加入了公务员考试的行列。不同之处在于,重点院校的学生更倾向于争取省直高级职位,而二本学生愿意到县级或乡镇去,只要有编制便可。
毕竟,获得一份有编制的体面工作,已经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的一种回报,这也是当前大学生与十几年前大学生之间最显著的不同。
当黄灯教授于2002年毕业时,考公务员几乎无人问津,他们更愿意加入文化机构或新型公司,追求在更广阔和自由的领域发挥自身特长。
尽管一些市政部门当时提供了大学生录用计划,只要分数达标就可获得职位,但很少有人选择考公务员,这种职业当时不受青睐。
即便一些人考虑公务员考试,也仅仅是抽出几天时间看看相关题目,与如今的备考者相比,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投入明显不同。
如今,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持续增加,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考人数首次突破了两百万,许多地方竞争激烈,几乎是千军万马争夺一岗。
面对现实的巨大压力,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逐渐消退,似乎“考公务员是唯一的选择”已成为他们苦笑而言。
在黄灯教授看来,大学生们之所以纷纷选择考公务员,是因为他们感到“别无他路”。
不论是考公务员还是考编制内工作,最终能够成功的人毕竟屈指可数,更多的毕业生在跳槽、转行、不断求职的过程中艰难挣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考验。
由于受限于学历,他们往往对自己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不太满意,时刻感到“随时可能被替代”的焦虑。
这些年轻人,一踏进社会,就陷入了现实的漩涡,原本以为自己毕业后会过得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更好,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必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拼搏,从生活质量的角度来看,未必比文化水平较低的父辈更幸福。
就业方面,他们面临着众多挑战,这也使他们难以承受居住成本的不断上升,甚至在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后,也难以置业良好的住房。
即便是生活在深圳等大城市,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年轻人也觉得“只凭个人力量不可能在这里购房”。
家庭、职业、住房,这些都是当代年轻人背负的沉重负担,而在二本学生身上,这些压力尤为明显。
在现实与生活的夹缝中,他们努力在迷茫的人生旅途中挣扎前行,学生的生存压力让黄灯教授深感同情。
她在她的著作《我的二本学生》中写道:“我明显感受到了某种无形的东西,对年轻人施加的巨大压力,如飙升的房价、贬值的学历、日益减少的就业机会,已经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03 “中国最基本的底色”
黄灯教授通过多年的观察积累了关于她的二本学生的深刻认识。她发现,这些片段式的观察“可能蕴含着一些重要的命题”。
作为中国年轻人中最庞大的群体,这些默默无闻的二本学生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也决定了中国下一代的命运。
黄灯教授最直观的感受是,讲台下的学生似乎更加内向和含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原本应该拥有青春的张扬和无畏,充满激情,近年来的学生似乎更加安静,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很少与他人交流。
情感方面,他们也不太主动追求,更习惯将自己的感情保留在心中,仿佛“他们的生活被各种概念、符号和过剩的信息所填充,与真实世界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隔阂。”
在闲暇时,大学生们往往不怎么与食堂工作人员、超市店员或甚至同班同学交谈,甚至对于同学的个人信息了解有限,即使是共度四年的同窗生活,也不一定能叫出每位同学的名字。他们与周遭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更倾向于深陷于手机等小巧电子世界中,时刻保持着宁静的沉默。
但这问题的根源是否完全归咎于现代科技的迅速进展呢?实际上,这更多反映了年轻人心态的改变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演变。
或许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系影响深远,早在中学时代,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就被沉重的学业负担所占据,紧张的课堂氛围和繁重的作业渐渐侵蚀了他们的热情与活力。
学生们逐渐变得麻木不仁,总是表现出冷漠、不思考、不愿主动的态度,好似变成了"工业化生产线上的标准元件"。
进入大学后,这种负担并没有减轻,一开学,二本院校的学生们就被告知考研和就业的难度之高。
大学四年里,文科学生不得不参加实践性更强的计算机、金融和传媒等类别的课程,这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上课时间明显增多,而其他时间里,学生们还不得不为了取得各种资格证书,甚至是双学位而拼命奋斗,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在图书馆安静地享受一本书带来的知识。
大学四年的时光宝贵无疑,当今教育体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不是考虑如何塑造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因此,黄灯老师时常感叹学生的大学时光未能真正融入生命,而更像是浮在表面的泡沫。
综括而言,二本学生所体现出的冷漠、困惑、功利取向,实际上代表了如今大多数年轻人的普遍特点,这庞大的二本学生群体,事实上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或许将进入各类事业单位,担任基层职务,引领地方发展,无论在就业市场中如何浮沉,他们都将在各式各样的职位中扮演角色,社会的运转最终取决于这些普通人。
这些二本学生的存在方式将直接影响中国下一代的命运。
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教育、社会阶级固化等问题背后,都值得每个人深思。
涅槃
二本及大专生就是二十年前的高考落榜生,在群体中的智力水平一样。智力比985、211差的老远。最重要的岗位交给最聪明的人,中国要国家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按智排位,特别是理工人,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如果一个国家制造业不强,遇上强敌就完蛋了。
再改名
事实上,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永远都是年轻人,而能约束指导辅导辅助的一小部分人决对是眼光深远大局出发不计得失调兵遣将的高人[笑着哭][笑着哭],
日月同辉
二本学校就相当于以前的初中毕业
用户10xxx99
美团应聘
日月同辉
现在谁还家里没有个本啊?
无雪
关键是好多大企业根本不给你机会。这就是现状
Q 蝉
湿漉漉的头发更耐看[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