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一封信》,课本中注明的作者是德国的鲍圭埃特。
这位作者是何许人也?
没有任何的资讯介绍。
为此,教授此课的老师以及关心课本的读者困惑不已。
网上有一个“鲍圭埃特”吧,里面的贴子寥寥无几,主要的贴子,在问:“好像没人听说过鲍圭埃特啊。但他写过一篇文章《写信》,是我语文书上的,他是德国人。”
我们再随机地选取一篇老师的文章中的一段疑问:
“这是德国的鲍圭埃特的作品。这位德国作家资讯非常少,我手中找不到其任何材料。”
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选上教材的作家,都能够被书商给翻一个底朝天,这些作家的大量作品,挂着奇货可居的招牌,流水线般地印出,然后倾销到学生群中,直到学生与家长烦不胜烦。
但鲍圭埃特这篇课文,从2017年开始,随着新一版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取代了之前的各自为政的零乱的教材体系起,却藏在深闺人未识,“人肉”不到她的任何资讯,是不是有一点太反常了?
造成这种反常的原因,是《一封信》的译者,译出了一个无法回溯到德文本名的译名:鲍圭埃特。
其实,按作者的德文原名Gina Ruck-Pauquèt,根据音译名规律,对应的中文名叫:吉娜·卢克-帕奎特。
按照这个译名,可以找到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木木熊,快来》。
此书出版的时候,2017年开始全国推行的部编本教科书,尚未问世,故而也没有人理会这本绘本图书。
到了2015年,这位德国女作家的另一本绘本图书《四色王国》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作者署名为:吉娜·若克-帕奎。
在《四色王国》里可以看到对作者的介绍:吉娜·若克-帕奎,写过不少的绘本和青少年文学作品。其作品曾获得德国青年文学奖的提名奖。凭着作品Joschko,她获得不少国际大奖如Citta di Caorle,Hans Christian Andersen等。
这也是国内罕见的对鲍圭埃特的文字介绍。
只是没有人意识到这段介绍,正是鲍圭埃特的骄人的创作业绩。
以上两本书,也是鲍圭埃特目前能够查找到的“唯二”在国内被翻译成中文的图书。但因为两本图书,都出现在课文里挂着鲍圭埃特的名字的短文《一封信》亮相之前,所以,这两本图书,都没有沾光到教科书里的指挥棒扩散效应,依然默默无闻。
鲍圭埃特共创作了二百多本童书,译成中文的作品,只有两本,确实是太少了,但是,它的童书作品,却颇有深意,不像目前语文教材里中国童话作者违背常识的所谓标新立异作品,鲍圭埃特的童书作品想象虽然奇特,但却有很强的现实契合度与逻辑自洽性。
国内翻译出版的《木木熊,快来》,讲述了一个脾气很好的木木熊,虽然他有自己的爱好,但是,森林里的小伙伴们,都喜欢拉他来帮忙,于是,木木熊整天为帮助别人而忙得不可开交。
童话里,木木熊随喊随到,几乎成了那些拨算他的森林动物的全能保姆,他要为豹子夫人刷毛皮大衣,为猫头鹰照看宝宝,猴子让他扮大马,犀牛让他搭小屋,松鼠让他当摇篮,骆驼让他来伴舞。
在奉献给别人自己全部的同时,木木熊失去了自我,他认识到,他不是好好先生,也不是坏蛋大野熊,他想做自己。只有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才能找回自己的梦想。
于是木木熊学会了拒绝,专注于自己的爱好,而别的动物们也学会了自己帮自己。木木熊的拒绝,反而培养了森林同伴的自理能力,于是,他们还是好朋友。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意义却耐人寻味。
故事可以说是深化了“拿来主义”的另一种意义。我们可以将之概括为“送出主义”。
木木熊送出了他的热情与服务,固然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品质,但是,这种在别人的“快来”一声召唤之下,就放弃了自我,而不断地把自己全部的时间与财富“送出”,却不是一种正确、正常和合理的常态。
童话里可以看出,“送出主义”消耗了自我的存在感,养出了一批寄生虫般的群落,带来了内心的困惑与苦恼,这不能不说,这个童话的寓意,包含着值得深思的社会学内涵。
我们可以从鲍圭埃特的童话里,感受到作者并没有讲述一个超越常识的理念,而是恰恰相反,它把一个我们人际关系、部门关系、国家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转化成童话里的一种价值冲突,使得童话故事里的情节走向,折射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感同身受的深度思考。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作者的一些童话,竖起打破常规与逆转的招牌,倾述的道理,却是违背常识与社会现实。
比如,同样收入小学教科书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童话,它宣扬的是一个“只要自己想不倒,就能够做到永远不倒”这种违背社会现实与实际常识的虚假理念,从中我们只能得到一个违背我们遵奉的哲学原则与发展规律的错误信息,如果再让学生运用到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后患无穷。
我们再来看一看鲍圭埃特的另一本翻译成中文的绘本图书《四色王国》,同样能够看到这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把握与精准揭示。
《四色王国》里描写的王国,像一个大饼,但是却分成了四块,每一块,都信守着一种颜色。各个板块里的人,都被灌输认为自己所在板块的颜色,是天下最好的颜色。
这种单色的世界,禁锢了各个王国里的每一个人的思想,大家都习惯了这种自己王国的主色是最美、最合理、最有意义的教条。
但是一个小孩子,打破了这种各自为政的清规戒律。
他站在四种颜色的交界处,发现每一种颜色都有各自的美感,于是,他擦除了四色王国的分界线,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天下大同,五彩缤纷。
这样的构思,可以说同样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学寓意。
由此看来,鲍圭埃特作品的可贵之处,就是她的童话作品里并没有故作高深,脱离现实,反而是巧妙地将社会现实中的哲理、真理,转化为童话世界中的隐喻,寄予在超现实、超常规的情境中,非常吻合童话作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作原则。
而那些给人以别扭的不成功的童话作品,虽然达到了“意料之外”,但却不符合“情理之中”,而我们看到,目前的小学语文里,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这种“意料之外”,培养所谓的颠覆思维与逆转情节,但却不合乎“情理之中”,这种课文,恰恰是把孩子们引入到一个只图标新立异却违背情理的邪路上去。
而鲍圭埃特的作品,却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童话创作方向。
因此,鲍圭埃特的作品构思技巧,能够给我们创作童话,提供一点规律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