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南京总规获批,城市未来发展定了!
这段时间,《国务院关于<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批的省会城市。
就此,南京城市发展的基调已定!
从总规层面,南京获得了一些新定位与发展亮点,而且,以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与地理位置,从来就不可能也不会是一个“只专注于自身发展的城市”,而是立足于“大局”。
南京的城市地位与功能,根本不在于虹吸周边、做大自身GDP,更多在于承担国家使命,成为高质量发展样板,“引领都市圈”、“赋能周边”。
对于南京,不难得出结论:总规是动力,发展靠自己,未来可期。
02
南京的城市定位与功能怎样?
这次的南京城市性质与核心功能定位如下:
定位: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功能: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等功能
定位由小到大,从省会到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再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后到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那么,从国内到国际,都涉及到了。
而核心功能,比较重要的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其次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高地,现代服务业中心,航运物流中心,当然这些功能都是“东部”或“区域性”。
很多人会质疑,怎么没有“国家中心城市”?
其实,时移世易,“国家中心的表述”是上一个阶段各个城市尤其舆论层面明争暗斗的一个热点。但这么多年过去,我们理应有更理性的判断。
北京、广州、上海,毋庸置疑,这种超然的一线城市地位与辐射带动能力,有目共睹。而且,四个直辖市都在,天津、重庆也在,可能考虑到直辖市因素。比如西部,总不能成都在、重庆不在,形成“跷跷板”的效应与舆论,也实属没必要。
其次,西安-基于西北部,成都-基于西部,郑州-基于中部中原地带,武汉-基于中部,广州-基于华南,所以很简单,这些国家中心的布局更多是在于“国内不同区域+重要的省会中心城市”。
至于东部,因为上海足以成为华东区域的“代表”,南京虽然不是,但杭州也不是,苏州、宁波也不是。
2010住建部提出5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2016~2018发改委与住建部陆续提出支持4个: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从各个城市运行发展来看,“国家中心城市”更多是定位与鼓励,有当然是“优势与舆论上的地位巩固”,而如果没有,也不妨碍高速发展,比如深圳一直都不是国家中心城市,在广州荣膺国家中心城市6年后也就是2016年,深圳GDP首次超过广州,且差距拉大——与之同时,南京也不是国家中心城市,但自从2010年之后,南京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吗?
2010年:南京GDP排名全国第172024年:南京GDP排名全国第10因此,深圳、南京、杭州、苏州、青岛、宁波、厦门等城市虽然不是国家中心城市,但一点没影响这些城市的发展。
某种意义上,“国家中心城市”的称号,不是说不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区域代表的属性大于现实经济属性,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实际上,对于南京,有比“国家中心城市”更重要的事项。
03
这一个定位,奠定南京长期发展基石!
这次总规,对南京的批复里,值得注意的点有2个,一个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另一个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是国家层面对南京的肯定与鼓励。
先谈第一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这是从底层逻辑上与南京的地理契合的,南京的城市特点:南北交汇,东西交融,江海衔接。
正因为特殊的“贯通”与“辐射”的地理特点,造就了南京历史上数次风云际会。
当下局面也是如此。
因此,“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南京可以放开手来干了!以后南京的各项交通规划要走“全球全国先进城市”坐标系里去占位,目标是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这就是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的旨意了。
联想到最近刚开工的南京北站,这是南京近期一个“超级事件”。
我们注意到,南京北站设置3场16台30线,高铁场5台9线,引入北沿江高铁;城际场6台12线,引入宁淮城际铁路、宁滁蚌城际铁路、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普速场5台9线,引入京沪铁路、宁启铁路等。
一个具体的数字目标,远期年旅客发送量约为3650万人次,最高集聚人数13500人。
可以说,国家东西沿江大通道和南北粤海大通道的交汇节点,从此被激活。
这里,我们引用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先生的原话,“南京北站通车运营后,南京的高铁网络比‘米字型’要更完善……实现‘十廊放射’。”
因此,“十廊放射”,南京成为一个桥头堡,担当长三角连通大沿海、大沿江、大西南、大西北、大东北的国家使命。
注意,这就是“国家使命”,大国大城,交通第一。
与之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他交通工程的进度:禄口国际机场三期;宁宣铁路、宁扬宁马铁路前期;宁盐、宁滁、宁广等高速公路建设……
事实上,不为人所知的是,此时此刻南京的“超级交通”进度条在全面推进,空、陆、铁、水,几乎全面开花,目前的交通层级,虽然已经很不错,还只是“拉开序幕”。
很多媒体和舆论忽略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我们倒认为,这个定位是“根本性”、“全局性”的。
我们坚定认为,南京的长期发展从此有更强力度的支撑:
1)南京优势+一个全球全国能级的交通。南京本身是资源极为丰富城市,无论山水城林的城市界面、丰富的生活方式、人文历史的底蕴、科研科教的深厚实力、商业消费的创新,这些在全球全国都有一定地位,那么,超级交通+,就把人、财、物给彻底打通,未来的南京更“南京”;
2)国际化视野。客观而言,目前的南京经济产业发展更多还在东部地区、长三角层面,有了“国际性”交通支持,经济要素的汇聚将更多体现出“全球全国”色彩,人才与资本的贯通、冲击,有利于南京的产业升级,也有利于整个城市能级的提升。
其实,我们看历史也有感慨,城市兴衰如历史长河滚滚波涛,势不可挡,历史上一些名城,一时气盛,如今芸芸众生。一旦在“交通”上失去依托,就失去时代垂青。
从历史纵向和城市发展来看,南京,这下子稳了。
04
先进制造业,地均产值靠前,还在狂飙!
第二点,我们谈一下“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南京广为人知的城市标签,如历史文化名城、科教名城,甚至坊间的称号“中国科研之都”(哪怕全球全国巨头,总部可以不在南京,但研发中心必须要在南京放一个),“研发之都”。
其实,在南京的城市持续进阶中,先进制造业也是一面大旗。南京素有制造业传统,南京永利铔厂为中国第一座化肥厂,第一辆国产轻型卡车,新中国第一支国产电子管、第一台自动车床……
“锻长补短、集群强链”,是南京近年来的产业战略路径。
2023年6月15日,南京发布《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创建“4+2+6+6”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其中,化工、钢铁、电子、汽车产业,这四大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
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南京将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城市发展锻造坚实基石。
市长陈之常介绍,南京全面实施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要稳定在30%以上。
客观来说,南京的工业用地规模与很多工业大市存在差距,但南京扭转了多种不利因素,硬是走出“高质量发展路径”,这很不容易。
赛迪顾问发布《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研究报告》中,南京位列先进制造业百强榜单第8。
2024,南京再接再厉。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450个年度省市重大项目,确保新开工重大项目上半年开工率达到75%、三季度全部开工。重点突破5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标志性外资项目、总部经济项目、未来产业项目。
3月,总投资约100亿元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项目在南京江北新区新材料科技园开工建设;7月,由金陵亨斯迈投资新建的6万吨高纯异丁烯项目开工;8月,总投资超256亿元的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及新材料项目群开工,仅一期投资额就达91.42亿元。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摄
而且,南京的制造业硬核“钢筋铁骨”与“诗和远方”,正在传统产业园区里融合。
总部位于南京江宁的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侃介绍,“我们工业机器人的年度销量已达国内第一、世界前二。”
西门子数控把西门子在全球的第一座原生数字工厂放在南京,加速数字化转型。虽然很多舆论和大众,更多关注消费性行业,但产业内核层面,南京的先进制造业内核,正在一步步夯实。在大众看不见的领域,南京是在持续努力的,具体详见《世界工业巨头纷纷落地南京》。与之同时,南京也做好土地、人才、政策等配套,到2035年,南京新增工业用地约100平方千米,全市工业用地不少于300平方千米。
现在,虽然南京的工业用地总量只是上海、苏州的三分之一,但南京工业用地增加值17.6亿元/平方公里,这个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排名靠前,远超其他城市。
根据最新《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高质量发展要素上,南京排名国内第6。
因此,南京对制造业高地发起强攻,这就是当下局面。
某种意义上,南京甚至要跑赢“规划”。
05
两个“发展齿轮”转动,驱动南京往上
总规里,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地方,一个是“南京都市圈”,这也是发改委第一个批复的都市圈规划,当时在全国引起轰动,江苏省、安徽省两个省都发布支持。
事实上,做大做强都市圈,发挥引领、赋能作用,这也是南京的使命担当。
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随着同城化提速,其资源集聚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瞄准世界,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从一体化到同城化,南京都市圈目前经济GDP超4万亿,常住人口超3500万,这是一个密切的“城市组团”。
投资南京=投资超3500万人的南京都市圈。
举一个例子,一个创新商业、一个新兴公司,只要在南京发展得好,就能在南京都市圈、华东区域乃至于全国占据优势。
这种共识,在现代服务业、地产、商业等领域越来越成为共识。
小则是南京经济十强城市地位将更加稳固,大则是未来联动都市圈,成为华东区域重要的发展动能。
这是“都市圈发展齿轮”,也是南京的底气所在。
其次,这次总规定下集约高效的城区发展策略,强调中心城市:江南主城,江北新主城。这是南京提升城市能级、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核心承载区。
对于江北新区而言,是再次得到国家级的肯定,并在发展上,也明确了重任。
要上升到担当城市增长极,提高南京城市能级层面上。
其重任在于,不是经济的存量转移,也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和卖地,江北新区要成为南京新兴经济最活跃,城市界面最漂亮,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南京长期发展的重心”。
“2024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评估结果”公布,江北新区共评估入围81家,占全市25.8%。
科创“森海”,自然孕育更多独角兽、瞪羚企业。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打好基础,精气神鼓足,商业和宜居环境建好,这就是一个让人才、年轻人、新南京人留得住、人心向往的地方。
对比南京都市圈发展齿轮,这是“江北新主城发展齿轮”,双双带动南京发展。
最后:南京这个城市,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可谓独树一帜。
你要说南京一个具体的超级IP吧,好像也不明显。其实“南京”本身就是一个超级IP,它消融在山水城林中,赋予这座城市一种大气、厚重、包容又进取的精神气质。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次进程中,城市激烈竞争中,南京既要有深思熟虑的谨慎,更要有积极进取的担当精神。
对于2035南京总规,我们总的认知是:稳住底盘,插上都市圈翅膀,实现伟大城市的再次向上。
重规划,也要跑赢规划,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