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查验乱象:形式主义下的利益纠葛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电动车查验点随处可见。查验人员坐在简易的桌前,面前摆放着测量工具。当一辆电动车被推到面前,查验人员机械地操作起来。他们把电动车推上称重设备,眼睛随意扫过数字,记录下体重数值,全然不顾这数值是否准确反映车辆实际情况。接着,拿起电压测量仪,连接到电池上,嘴里念叨着 “48 伏,对了”,便完成了电压检测。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细致的检查动作,也不关心车辆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完成简单测量后,查验人员便要求车主扫码支付费用。保险费、不知名的 X 费等,一项接着一项。当车主提出质疑,查验人员只是冷漠地重复着缴费要求,没有任何解释。不仅如此,车辆上牌还必须选择邮政快递,价格不菲,车主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查验现场,能看到不少车辆状况堪忧。有些电动车螺丝未拧紧,盖子没盖好,车灯半吊在空中,电线随意缠绕,电池安装也毫无规范可言。但即便如此,这些车辆在查验人员简单查看后,就被判定合格,贴上通过查验的标识。
背后的利益链条逐渐浮出水面。车厂每生产一个车架号,都能获得一笔收入,如同特许权经营费用。保险公司更是借此大发横财,一辆价值几千元的电动车,一年保险费最低约 100 元,高的达数百元。若以全国庞大的电动车保有量计算,这将是一笔天文数字。制作车牌的相关人员也从中获利,每个车牌收费 50 元,一年销售 5000 万辆,收入高达 25 亿。还有那些负责查验服务的劳务公司,每查验一辆车收取 20 或 30 元,收入同样可观。
政府事业单位违法招聘:法律底线的无视
政府领导的事业单位在其官方渠道发布招聘信息。这些信息中,众多公司招聘的岗位工作时间从早上 8 点持续到晚上 9 点,而每小时工资仅 15 - 18 元。这样的工作时长和薪资标准,明显违反劳动法规定。然而,这些招聘信息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政府发布的平台上,且并非个例,而是大量存在。
发布这些招聘信息的是就业服务中心,它隶属于劳动和保障局,而劳动和保障局本应是落实执行劳动法的关键部门。但如今,他们却在审核环节失职,让这些违法招聘信息流向社会大众,误导求职者。
电动车查验乱象与政府事业单位违法招聘现象,都反映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前者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形式主义和利益寻租,打着规范管理的旗号,行敛财之实,损害民众利益,破坏社会公平。后者则是政府部门对法律的漠视,带头违反自身应维护的法律,破坏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不禁让人思考,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当形式主义和违法行为肆意横行,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究竟还有多少真实的意义?是该继续容忍这些现象,还是采取有力措施,让社会回归到公平、法治、有序的正轨,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