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陷入姜局》在微博上回归了,这是一档姜思达自毁个人TV。节目把重心放在姜思达身上,他遭遇的好事坏事全会被记录放大。
第一部《陷入姜局》在2018年播出,给人感觉这就是一部有关姜思达的生活Vlog,好在他本人独特的性格色彩充实了内容,特殊的拍摄手法也让节目更显真实。
这次《陷入姜局》回归,第一期的策划让人眼前一亮。节目依旧是以姜思达为主,但这次却是让他直面“黑粉”,尝试利用负面言论塑造一个更立体的人物形象。
从《透明人》、《陷入姜局》再到《仅三天可见》,姜思达一直在强化个人IP魅力值,再搭上新颖并迎合当下年轻人的策划内容,让这些节目保留趣味的同时仍不失深意。
那为什么以姜思达为核心展开的内容能引发圈外受众共鸣?由此联想,到底什么样的采访者才最受欢迎的?
策划内容与嘉宾魅力相辅相成
《陷入姜局》第一期之所以很吸引人,是因为它的出发点很新颖。节目让姜思达与五位“黑粉”进行对话,这个对话模式包括面对面沟通,电话或视频连线。一期约十九分钟的时长,节目让双方围绕“你为什么讨厌姜思达”这个大命题聊天,并试图找到矛盾点,拔高话题深度。
事实上让公众人物面对恶评也不是太新鲜的主题,国内国外相似的内容出过不少。比如豆瓣曾出品的《瓣嘴》效仿国外明星读恶毒推文,让他们对负面评价作出回应。不过这类节目更偏向明星对恶评产生的趣味反应。
与《瓣嘴》不同,《陷入姜局》这一期更关注公众人物与“黑粉”的双向沟通。姜思达不是读恶评的人,他需要与对方交流,从对方口中了解被讨厌的原因。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口舌之战”,在无形间增加了节目的刺激性,也让观众跟着紧张。
五位“黑粉”也都有鲜明的特点,他们提供的观点让节目内容更多元。“黑粉”嘉宾有各种各样讨厌姜思达的理由,有的觉得他文艺、虚伪,有的认为他自带优越感。但这些负面标签反而从侧面丰满了他的人物形象,让他的展现更为立体。
印象深刻是最后一位女生,她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黑粉”,而是曾经的粉丝,她讨厌姜思达的理由是因为其某些言论让自己失望。在这一片段中,姜思达并没有继续反击,挂断电话后的情绪失控,也是毫无顾虑地将自己暴露给镜头。
这样的展示并不会太过突兀,因为节目的定位就是让姜思达以一种没有滤镜的方式暴露给大家,与他长久以往的荧幕形象相差不大。
第一期内容中,观众会看到在乎“黑粉”评论的姜思达,也会看到感性细腻的姜思达。多重形象更容易说服观众接受姜思达的观点,因为我们下意识觉得不完美的形象就是最真诚的。这也是节目最精髓的地方,用反面论证的手法增强了姜思达的魅力与特点。
可以说这期有关“黑粉”的策划,从某种意义上更像是打破了网上有关姜思达的负面评价,他真的是高高在上自认完美的人吗?不是的,节目借用“黑粉”的观点击碎了这种完美人设,放大了人物可能会有缺陷,却也进一步显示了他的真诚。
这档完全围绕姜思达展开的节目,让他本人成为了媒体内容,它的制作模式也处处透露着自信和自我的味道。节目没有判定姜思达和“黑粉”这场谈话谁对谁错,也没有让他刻意解释。一直到最后,“黑粉”与姜思达都没有因为这场对话作出任何改变。
节目以最平淡的方式结束,却依旧能让观众满意。这其中主要原因也是姜思达个人IP的号召力,再加上节目组挖掘到当下年轻观众感兴趣的内容。有热度的主题搭配有魅力的主嘉宾,自然会吸引到大量观众。
主嘉宾既是采访者也是被访者
无论是《透明人》以“边缘人物”为主的策划、《陷入姜局》关注自我表达,还是《仅三天可见》用记录形式发掘出受访者不同寻常的一面。这三档节目的特别之处都离不开姜思达极具个人色彩的采访风格。
首先,姜思达在节目中有双重身份,他不但是采访者,需要引导嘉宾回答问题,他也是被访嘉宾,负责内容输出。
节目中的姜思达也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不是为了迎合被访嘉宾,衬托出他们的故事,也没有很大众化。因为观点独特,所以往往能引起共鸣甚至是争议,也给了节目提升了曝光亮。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能帮助观众通过节目深入了解姜思达。
比如《透明人》最后一期,姜思达自己成了采访对象,他和母亲之间的对话就像是一场自我剖析,源源不断的信息量符合节目着重主观的调性,也符合他自己的风格。
节目里的姜思达不再是事不关己的局外人,而是把自己变成了被访者,先让自己置身其中去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再让自己抽离出来进行思考。正是因为节目没有隐藏这一过程,让他把自我摊开给观众看,才会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真诚,下意识被他说服。
事实上,《陷入姜局》也是同样的逻辑。第一部《陷入姜局》以Vlog的形式观察姜思达的生活,与他产生联系的亲人朋友同事都是被观察对象。虽然节目后半段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但这种自我解析的内容对大众仍有非同一般的魅力。因为节目大大方方地展现了姜思达的敏感和困惑,这些需要被掩饰的情绪,他没有丝毫顾虑表达出来,也是精准触及观众心底的原因之一。
但这种带有主观的访谈形式又与《十三邀》稍许不同。《十三邀》以许知远为核心,节目有意思的是让他持有偏见与每位被访对象进行沟通。
虽然都是以主观视角切入。但姜思达的访谈内容较许知远更有人味。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姜思达用一种白话的形式将艺术和娱乐揉杂在一起,引导观众对内容产生思考并从中产生愉悦。
老生常谈的就是中姜思达与于正的那一期。节目前期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姜思达是真烦于正,但到了后半段,却能让人看到姜思达尝试理解于正,走近他的生活。
主持人这种循序渐进的展现增强了节目目的性,让“三天可见”这个主题更鲜明,也让自己和嘉宾的形象更具有层次感。
总的来说,两位采访者都希望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和理解世界。但姜思达本人的展现更为实在,让观众觉得距离更近。人物的加分让节目角度巧妙却不尖锐,即便是主观的审视仍持有善意,输出的内容就更加质朴且动人。
如今,伴随互联网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创新访谈节目也逐渐走入大家眼球。我们对采访者的标准似乎也在改变,他们可以让自己成为节目的中心,带有偏见甚至是主观思维,用犀利直观的沟通方式演绎出别样的内容特色。这种持有自我剖析的主题不仅可以丰富对话空间,也可以放大采访者的个人特色,引出话题与情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