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美国都“抢着要”的人,也是最年轻的导弹女神。
为了挖她,美国开出每年500万美元的薪水,还有顶尖的实验室,但她却坚持要回到中国。
她接手的项目,被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魏诗卉却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改变了中国导弹技术落后国外50年的局面。
成功造出“天眼导弹”,年仅43岁,就坐拥26项专利,让美国都眼红不已。
她是怎么做到的?仅靠一己之力就能让美国如此紧张?

2011年,美国军工领域传来消息:中国一位名叫魏诗卉的女性科学家,攻克了困扰中国导弹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技术难题。
她研制出的“天眼导弹”,让中国导弹的精准度和寿命全面突破,直接将中国的军工实力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1978年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军人世家的魏诗卉,用双手造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天眼导弹”。
还解决了中国导弹技术中两个最棘手的问题:精准度和寿命。

这让中国导弹实现了质的飞跃,美国眼红不已,试图用金钱把她“抢”走,开出高价,年薪500万美金,给她配备最好的实验室。
可她的一句简单的话让所有人动容:“我是中国人,我的天眼,只为祖国服务。”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魏诗卉,那就是“倔”。
这种“倔”,从她走进火箭军工程大学的那天起,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时她发现中国导弹的“短命”问题很严重,导弹不是一飞冲天就完事了,平时它得乖乖待在储存库里,寿命却只有十年左右。
相比之下,国外的导弹早已突破三十年的大关,怎么能让它更“长寿”?魏诗卉决定自己来解决。
为了找答案,她不是坐在办公室看几篇论文就完事了。
她亲自跑到荒凉的导弹储存基地,蹲在地上看材料的老化程度,测温度、湿度,分析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

每天她的工装裤总是脏兮兮的,鞋子上沾满泥土。
她查阅了上千份实验记录,吃了多少闭门羹没人记得清,反正她的目的只有一个——把问题搞明白。
渐渐地,她找到了方向,导弹寿命短,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因为材料老化、储存条件差、工艺不到位等综合因素一起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了一种新型抗衰老材料,并设计了智能储存装置,能24小时监测导弹的环境条件。
几轮改进后,中国导弹的寿命一下子翻了好几倍。
可导弹的寿命刚刚“延长”,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实验室里导弹的数据非常漂亮,可一旦投入实战,误差却大得吓人。

这就是困扰中国导弹50年的“拦路虎”。
魏诗卉偏偏就不信邪:“人家能搞定的事,咱们为什么不能?”
她提出了“椭圆弹道理论”,这个理论听起来很“高大上”。
但其实就是通过重新设计导弹的飞行轨迹,让它在飞行中可以自动调整自己的位置,避免被外界环境干扰。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在当时几乎没人敢碰,研究难度更是堪比“登天”。
为了验证理论,她的生活几乎被工作占满了,她把床直接搬进实验室,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
怀孕期间,她依旧坚持亲自跑发射场,还站在距离发射点仅100米的地方观察数据。
一遍又一遍失败,一次又一次推翻重来。

两年时间过去,魏诗卉和团队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
“天眼导弹”横空出世,它可以通过装在导弹上的“第三只眼睛”,实时监测飞行环境,自动调整飞行轨迹,精准度提高了十倍以上。
再复杂的实战环境,它都能命中目标。

其实魏诗卉的成功,和她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她的外公杨云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战士,后来又成为建筑设计领域的专家。
从小她就听着外公的抗战故事长大,而她的父亲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时常飞行在万米高空,他的英雄事迹让魏诗卉更加向往军旅生活。

“有梦想就去追”父亲的鼓励,让魏诗卉从小在学习上拼尽全力。
高中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测绘专。
这里是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校”,学员们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
对于女孩子来说,这是一段极为艰苦的岁月,但魏诗卉从没抱怨过,她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大学期间的一次调研活动,让她接触到了导弹部件,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却在她眼中充满了魔力。
从那时起,她便决定未来一定要从事导弹研究,后来她考取了火箭军工程大学的博士学位,从零开始学习导弹制导技术。
跨学科学习的压力很大,尤其是面对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时,她经常熬夜到天亮,但她相信,困难从来只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2019年的时候,中国发布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名单,最显眼的就是魏诗卉,坐拥26项专利。
魏诗卉的科研精神,其实和钱学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位中国航天之父当年不管美国的如何阻挠,都拦不住他要回国。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国导弹事业几乎从零开始。
但他的“弹道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导弹制导系统的开发,成为中国导弹研究的基石。
魏诗卉深知钱学森精神的意义,她不仅继承了这位前辈的研究理念,还在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现代战争的新理论——椭圆弹道理论。
可以说,她的成功是对钱学森精神的最好诠释。

从“两弹一星”到“天眼导弹”,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充满了艰辛和牺牲。
但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像钱学森、魏诗卉这样的人,中国才能在世界的技术封锁下,顽强崛起。
魏诗卉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科技的强大,是国家最硬的底气。
致敬魏诗卉,致敬所有为祖国默默奉献的科技英雄!

中工网: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魏诗卉:追寻导弹梦 科研无止境-- 2019-05-22

澎湃新闻:【青年女科学家】魏诗卉:一身戎装 最美芳华-- 2019-05-07

新华网:打造导弹最强“大脑”-- 2019-05-13
文/编辑:来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