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具体治疗按证型开药参考下表:
病症
证型
治法
方药
中风
中经給
肝阳暴亢
清肝泻火熄风潜阳
天麻钩藤饮
风痰阻络
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化痰通络汤
痰热腑实
化痰通腑
星蒌承气汤
气虚血瘀
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补阳还五汤
阴虚风动
滋养肝肾熄风潜阳
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痹症
风火闭窍
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中成药)
痰火闭窍
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羚羊角汤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中成药)
痰湿蒙窍
温阳化痰开窍醒神
涤痰汤配合苏合香丸(中成药)
脱证
元气衰败
回阳固脱
参附汤
后遗症
半身不遂
益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
言语不利
祛风除痰开窍
解语丹
下面介绍以上表格涉及到的方剂:
1、天麻钩藤饮
《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饮
【处方】天麻9克 钩藤(后下)12克 生石决明(先煎)18克 山栀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药理作用】天麻钩藤饮既有降压作用,又有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作用。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潜阳熄风。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养心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活血通络,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平肝,潜阳熄风之效。
2、化痰通络汤
【方名】化痰通络汤
【处方】法半夏(10g) 、橘红(10g)、枳壳(10g)、川芎(10g)、红花(10g)、远志(10g) 、石菖蒲(10g)、茯神(15g) 、党参(15g) 、丹参(15g)、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15天为1疗程。
【适用病症】用于化痰祛湿、活血通络。冠心病心绞痛(痰浊内阻型) ,症状为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形体肥胖、身重乏力、纳呆、苔厚腻、脉弦滑。
【方义】本方症多因嗜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而致水湿失运,蓄化为痰浊脂膜;心脾气化失调,气血运行受阻,痰瘀交结,心脉痹阻所致胸痛、胸闷诸症。
方中用法半夏、橘红、茯苓、枳实化痰祛湿,丹参、川芎、红花活血行瘀;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党参、甘草补气健脾以增强运化之力,有助于祛除痰湿之邪。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痰浊化,瘀血散,脉络通则诸症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半夏有镇咳、祛痰及镇吐作用。橘红主含挥发油,其煎剂使蛙心收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扩张冠状动脉,有降血压作用。
枳壳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可使动物的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有健胃作用。川芎对动物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降低小鼠的耗氧量。
红花煎剂可使心脏收缩和扩张增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石菖蒲所含挥发油有镇静作用。
党参、甘草均有强心作用。
川芎、丹参均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
气虚甚者党参易红参10g;兼有阴虚者党参易西洋参6g;心绞痛发作时,加用硝酸甘油片或冠心苏合丸。
3、星蒌承气汤
星蒌承气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创制的治疗中风病的方剂。由全瓜蒌、胆南星、生大黄、芒硝组成。功能化痰通腑,适用于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临床证实对于改善病人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显著效果。
星蒌承气汤
主要组成:
生大黄、芒硝、瓜蒌、胆南星。
辩证要点:
舌苔黄腻、脉弦滑、便干便秘为本证的三大特征,也是采用化痰通腑法的临床指征。
临证加减:
热象明显者,加黄芩、山栀;年老体弱津亏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若大便多日不解,出现躁扰不宁,神识恍惚者,此为浊气不降,上蒙清窍而为中腑证。
注意事项:
一般认为,中风急性期出现腑气不通征象时,即可运用化痰通腑法。
大黄、芒硝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一般以10~15克为宜,以大便通泻为度,不宜过量,防止耗伤正气。
医案运用:
郭某,男,49岁。2010年2月20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左下肢活动不利7小时。
现病史:患者前7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下肢活动不利,无抽搐,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及尿便失禁,症状持续约10分钟后完全缓解,未重视、未诊治。1小时前患者无诱因再次发作左下肢活动不利,麻木无力,摔倒于地,不能站立,伴左下肢抽搐,言语不利,无意识障碍及尿便失禁,症状稍缓解后可扶墙行走,就诊于当地医院, 测血压190/130mmHg(1mmHg=0.133kPa) ,给予硝苯地平片5mg含服,遂来我院就诊。头颅MRI示右顶叶新鲜梗死灶。刻诊:左下肢活动不利,左侧肌力1级,语言謇涩,喉中痰多,腹胀便干便秘,数日未行。舌质红、苔黄腻,左侧脉弦滑。
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达220/110mmHg,未规律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平素血压在140-150/100mmHg
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一急性期(痰热腑实,血行瘀滞)。
处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10g(后下) ,芒硝6g (冲服),全瓜蒌15g,胆南星10g,枳实10g,丹参15g,天麻10g,钩藤10g (后下) ,桃仁10g,红花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二诊(2010年2月25日) :左下肢肌力11级,左上肢11+级,喉中痰量减少,腹胀便干便秘好转。舌质红、苔黄,脉弦略滑。患者病情好转,减少通腑泄热之药,增加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之品。处方:生大黄3g (后下) ,芒硝3g (冲服) ,全瓜蒌9g,胆南星10g,枳实10g,丹参15g,天麻10g,钩藤10g (后下) ,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赤芍12g。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三诊(2010年3月2日) :患者言语不利好转,左下肢肌力1+级,左上肢11级,继根据症状加减调治2月余,言语较常人稍欠流利,肌力基本恢复正常。
按语:中风病急性期往往以标实为主,风、火、痰、瘀互见。风邪为中风病的重要病因,在发病过程中是病机的核心问题,但在脑脉闭阻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热、瘀之象渐显,故临床中痰热腑实型比较多见。痰热腑实这一证型,基本出现在中风病急性期,当急则治标,以迅速去除痰热浊毒为关键。因此,以通腑化痰为立法。
4、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于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耆四两生 归尾二钱 赤芍一钱半
地龙一钱去土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耆,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耆,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5、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
【处方】怀牛膝30克 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版(捣碎)15克 生杭芍15克 玄参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6克 茵陈6克 甘草4.5克
【功能主治】治内中风证。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头目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其脉弦长有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星6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24克,净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版、赭石,加赤石脂30克。
6、羚羊角汤
《医醇剩义》卷四:羚羊角汤
【处方】羚羊角6克 龟版24克 生地18克 白芍3克 丹皮4.5克 柴胡3克 薄荷3克 菊花6克 夏枯草4.5克 蝉衣3克 红枣10枚 生石决24克(打碎)
【功能主治】治肝阳上亢,头痛如劈,筋脉抽掣,痛连目珠。
【用法用量】水煎服。
7、涤痰汤
《奇效良方》卷一:涤痰汤
【处方】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 枳实(麸炒)茯苓(去皮)各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 人参各3克 竹茹2.1克 甘草1.5克
【制法】上作一服。
【功能主治】豁痰开窍。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200毫升,食后服。
8、参附汤
《重订严氏济生方》:参附汤
【别名】转厥安产汤(《叶氏女科诊治秘方》卷三。
【处方】人参15克 附子(炮,去皮、脐)3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回阳,益气,救脱。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现用于心力衰竭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分作三服。每服以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9、解语丹
《永类钤方》:解语丹
【处方】白附子(炮)石菖蒲 远志肉 天麻 全蝎(去毒,酒炒)羌活 僵蚕各30克 木香15克 牛胆南星30克
【制法】上研细末,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熄风,化痰,开窍。治心脾中风,痰阻廉泉,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薄荷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