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忽晚,秋色正浓,漫游于瑞士国家公园,连海棠都错把深秋当暖春了。
瑞士国家公园▲
光秃秃的枝丫间,竟有零星粉嫩花瓣在莹莹俏绽。
当节令转动至立冬,气温怒然转身,来个“大跳水”,嗖嗖冷风中寒气逼人,立冬这一道秋冬分水岭,一亮相就冻得人直打哆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甲骨文的“冬”,一条绳子两边打结,这奇妙的象形字,意为终结。也就是说生命从蓬勃生发,开始转为蛰伏敛藏,霜凝大地枯木寒枝,连澹澹河水也泛着冷光,“咚咚锵锵”就奏响了冬之序曲……
秋天即日起退出舞台,尤其身居高楼,只要门窗尚留一条缝,狼啸搬冷风,整个屋子便被呜呜呜的巨大啸声笼罩了。
零星粉嫩花瓣在莹莹俏绽▲
忆念在国内红枫满地的时节,立冬日清晨起便会摊开毛毡,铺好宣纸,备好笔墨,“假模假样”一字一字认真临摹起《秋声赋》。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作于欧阳修五十三岁那年。彼时,欧阳修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故以“秋声”为引子,通过描写草木被风摧残的悲凉,来感叹人生之不易。这是一篇融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体的文赋典范,因而成为历代书法家喜欢抄写的文章之一。
大文学家欧阳修画像▲
我临摹的是赵孟頫抄写的《秋声赋》。
赵孟頫临此赋时同样已届晚年,其时正隐居杭州,虽与当地诸多文人雅士往来自得其乐,不过时值元朝初期,不被异族蒙古朝廷接纳,心中也多有阴郁之感。从年代上来讲,赵孟頫比欧阳修晚生两百多年。从心情上来说,两人书写《秋声赋》时恐有千古同慨之感,也许人类的某些悲喜跨越时间空间可以相通。
临摹《秋声赋》▲
多年前,我曾研习过赵孟頫于中年之龄书写的《前后赤壁赋》。
两文比较来言,其晚年书就的《秋声赋》笔法更为洒脱、流畅、老辣,经得起推敲,展现出书法基于时间的艺术魅力。全文总共四百一十四个字,静心临写,大约四五个小时即可临完。临写时常有挫败之感,感到很多笔画怎么临也临不到位。于是,泡壶爱喝的大红袍茶,打开迷你音箱播放古琴曲目。清丽的琴音飘荡,宛如长出隐形的翅膀,飞过四肢百骸,心神渐渐变得专注而安定,也就渐渐能感受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的秋之澄澈深邃,亦生出对时间流逝“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感慨。春夏秋冬,草木荣枯,自然界的景象更迭,多像人之一生。我的心境随着年龄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而品尝到人生种种不同的况味,其实也是精神上的一种丰收。
打开迷你音箱播放古琴曲目▲
每每临完《秋声赋》,我很想让作品与梧桐落叶合张影,那样,将更有“鏦鏦铮铮”之秋声的意境吧。
不过,霜降之时,梧桐落叶尚不够多,形不成大的规模,于是我带着作品去到附近公园栾树之下。霜降之时的栾树美极了。一棵树的颜色就是一整个秋天。绿色的叶子,粉红色的果子,黄色的花。秋风拂过,天空飘起“黄金”雨,树下一地细碎金黄。就让落花洒在《秋声赋》上吧,在油画般浓郁的秋景里驻足欣赏,深深感喟:秋有秋的美,秋有秋的味。四季轮转,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好。
园内深秋栾树▲
驻足公园那满池残荷任淒风苦雨无情肆虐,它们默然伫立,如美人迟暮。
萧条衰枯中却尽显铮铮铁骨,那是一种历经生命繁华后的淡定自若,以不屈无畏之姿走向生命的终点,向死而生恰是一种生命的蜕变与涅槃。驻足凝望间敬畏之心骤起,那一份奇崛之美撼人魂魄。一只小野鸭静卧于残荷上,我倏然间想起宋末元初诗人黄庚的《池荷》诗:“红藕花多映碧栏,秋风才起易凋残。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光阴流转草木荣枯,最沧桑时也曾最繁华,荷虽残枝已败,但那萧飒之气与凛然风骨,却自有一种苍凉悲壮之美!
满池残荷任凭淒风苦雨▲
万般生命皆有韵,荷塘一侧,植于池畔、临水而绽的木芙蓉却开得芳艳清绝。
深秋是木芙蓉最后绽放的季节。朵朵花儿雍容端庄,那一片艳丽之色,将初冬装扮得蔚若云霞,灿如锦绣。这朝白、午粉、暮红的一日三变之花,明代学者吴孔嘉赞它:“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那不畏寒霜、伶俜傲绽,如彩碟般清丽动人的盈盈花瓣,让这初冬也潜藏着“春”的蓬勃生机。
深秋是木芙蓉最后绽放的季节▲
“最是童年总入梦,纸上留我旧故乡”。
跨入立冬的门槛,想念我少年的情景。每到此时,外婆早早就浆洗缝制好了过冬的棉服,我也不闲着,将劈好的柴火高高垒起,整齐码放于平房屋檐下。那撑起的大肚铸铁煤炉,长长的烟囱伸向窗外,青烟袅袅中满家属院都飘着饭菜香。冬日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香甜的炉烤红薯,磕着瓜子閒唠家常。节日舅、姨回乡探亲,还能听着一波“一双绣花鞋、梅花党、绿色尸体”惊悚探案的故事。那炉膛火苗照得人心儿暖暖,火红的年代火红的心情。
吃着香甜的炉烤红薯▲
立冬也是古时的“寒衣节”,天子会赐群臣冬衣。
家藏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一册,书中记载:“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家乡很多老年人便传承了这一古老的习俗,立冬会糊装入棉花的纸衣,为逝去的亲人送寒衣,焚烧于坟头或十字路口,以示祭奠。
《帝京岁时纪胜》▲
立冬醃菜也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饮食文化“风景”。
家家户户的屋顶窗台、晾衣绳、庭院里,都晾晒摆放着各式蔬菜,红、橙、黄、绿、紫,热热闹闹地像蔬菜的“群英会”。腌制雪里蕻是计划经济时期北方家家的拿手大戏。腌制过程也很有讲究,将晾干的雪里蕻切成长度适中的段状,腌制前将少许盐和几粒花椒混合均匀后洒在切好的雪里蕻上,之后加少量白酒,既可以帮助杀菌又可以提味。接着放入适量的姜片和蒜片进行腌制,尽量将所有的雪里蕻包裹均匀调料。最后将调好味的雪里蕻放入干净的坛子中,坛口用塑料膜封住后加盖密封。要确保容器无油无水,这样可以防止腌菜变质。同时,将坛子放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
腌制雪里蕻▲
到了三九天,雪里蕻、黄豆、肉末放在一起爆炒。
这一道菜搅拌米饭那简直就是“人间天堂”的佳肴美味。外婆还另有“绝招”,她老人家醃製的甘蓝、洋薑和胡萝卜,那无敌脆爽之味,在那味蕾寡淡、青黄不接的冬日,常馋得我边写作业,边捏几片美滋滋地当零食吃。
肉末雪里蕻炒黄豆▲
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
因饺子谐音“交子”,有新旧交替之意,在这秋冬交互之际,吃一碗冬至饺子不仅是文化传承,更取其吉祥健康之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饺子在滚水里上下翻腾,像一锭锭元宝般望之喜庆祥瑞。每次在家乡逢“立冬”将饺子盛于盘中,总会来句:“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那天寒心暖,食之美味无比的“立冬”饺子,忆起总让我想起青年作家刘学刚的一句话:“冬天是一辆列车,呼啸着,在寒风里疾速行驶,它的燃料就是饺子。有了饺子,身体有热能,生活有奔头。”
立冬补冬,补嘴空▲
今天立冬日异国他乡赏菊,各色菊花遍布园中,真是菊英荟萃醉冬日。
在丽花香蕊中神迷心醉,忽见一身着汉服的瑞士当地小女孩凑于花前,微闭双眼细嗅花香,一层光晕倾撒而下,美得宛若身处童话世界里。时光飞逝,“一樽未觉晚秋过”,可这“韵比猗兰色更多”的绚烂菊花,也道尽立冬之韵。
各色菊花遍布园中▲
《咏廿四气诗 立冬十月节》唐代--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