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科书中的插图引起了社会很大的争议,主要表现在现行的教科书插图中,人物呈现出严重的稚拙、夸张、扭曲、变形的处理方式,这被认为是“毒教材”的一种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形式。
很多读者,开始怀念自己童年时的课本。
现在看来,那种丰润的、明晰的、饱满的画风,随着几代人的童年的逝去,被逐入历史。只是,走过童年的许多读者,不再留意儿童读物的主调是什么,当在他们的孩子进入到学校之后,他们才会偶尔翻阅孩子们的课本,惊讶地发现,熟悉的教科书已经不见踪迹,那些印象中留下美好记忆的课本,早已今非昔比,换了肌肤。
这种画风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文化发生风格逆变的重要年份:1985年。
这一年,莫言以破天荒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开启了属于他的先锋风格,也震撼了中国文坛。
自此,中国文学的传统语境被这一篇小说摧毁,新兴的先锋小说及随后的隶属程式之一的“寻根文学”冲上文坛。
在这一年,“85美术运动”兴起,直接影响了画风的嬗变。
何为“85美术运动”?
我们在陆猛著的《当代中国美术风潮(1976-2006年)(云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中摘录一段相关背景资料:
——八五美术风潮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场由各类青年艺术家群体自发形成的、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也称“85美术运动”或“85美术新潮”。因为青年艺术家们对僵化的创作观念、美术体制以及层层审查选拔的展览模式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试图从现代艺术资源谱系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与新鲜血液,自己组织各类民间性质的艺术群体,自费举办各种具有先锋性质的展览,因得到高名路、栗宪庭、彭德等批评家以及《美术思潮》《江苏画刊》《中国美术报》等刊物的倾力支持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先锋艺术风潮。——
这一运动,必然导致中国绘画风格为之一变,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的艺术技艺在这些绘画里大显身手,甚嚣尘上。
1985年的文学与绘画上的这场传统风格的革命,在圈内受到热捧,但在圈外产生的后果,就是文学被疏远,绘画作品走进象牙塔。
有意思的是,一直以大俗方式活跃在普通民众手里的连环画,也在1985年走完了它的巅峰期,开始急转直下,向低谷迈进。
1986年,大量的新出版的充斥着变形、扭曲、抽象的新潮绘画风格的连环画,遭受到了读者的唾弃,这一年的连环画开始大量积压。
我们在宛少军所著的《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中,可以看到,1985年,是中国连环画盛极而衰的分水岭:
——20世纪80年代初期,连环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人民群众对连环画的需求也空前高涨。1980年,全国出版连环画增加到1000余种,4亿余册,有些连环画的印数初版即高达百万册。1982年出版2168种,8.67亿册,平均每种39.99万册。此后的两年中,连环画的发行量均达到了较高水平。1985年出版3018种,发行8.16亿册,平均每种27万册,可谓形势喜人。
然而,1985年的连环画发行量并没有像人们乐观的预计那样,能够继续增长销售下去。此时开始出现销售不畅的严重局面,大部分连环画积压于书店书库。为此,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改进连环画出版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据了解,目前连环画重复品种增多,印数锐减,书店库存急剧上升,各地基层书店纷纷调减订数,已有一部分连环画因订数太少而被迫停印。”
新闻出版总署在通知中做出了一系列连环画出版规定以控制库存积压、印数下滑的局面,然而连环画发行情况并没有出现扭转的预期。相反,1986年开始大跌,品种跌至1995种,印行册数跌至1.33亿册,平均每种6.68万册;1987年跌至1248种,印行0.79亿册,平均每种6.37万册。以1987年和1985年相比,1987年的品种、册数和平均每种册数各为1985年的41.35%、9.68%和23.59%,品种减少了58.65%,而册数锐减了90.32%。
此后的几年,连环画的出版品种和发行销售继续呈现下滑的势头。1991年,连环画的出版品种已经下降到350种左右,几百万册。1995年,在书店已经很难再看到连环画,可以认为曾经几度辉煌的连环画基本上退出了图书市场。——
可以说,连环画作为一种直接面向广大读者的最必须坚持下里巴人原则的艺术品种,“春江水暖鸭先知”地预告了大众对新潮艺术的反感与厌倦。
只是一意孤行的艺术领域,依然一门心思走在孤高自许、退入象牙塔中、以先锋性标榜创新的不归路。
这种艺术风潮,席卷了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各个角落、各个领域,连儿童读物也未能免遭蹂躏。
我们不妨看一下上海出版的杂志《儿童时代》,看看它的封面变迁,我们会发现,在1985年那一年,它的封面画风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原来的洋溢着暖意的、人物饱满、丰润的画风在这一年,突然间被排挤出了首页,而那些生冷的、扭曲变形的画风,占据了醒目的位置。
而这种抽象的画风,对儿童来说,在接受上是非常困难与难受的。
而实际上,从1985年开始,这种画风,就占据了儿童读物的主流地位。
《儿童时代》是在1978年4月复刊的。我们就从这一年开始,看看《儿童时代》封面图影的变化轨迹。
1978年度的封面,带有浓烈的政治性,基调是欢快的,阳光的,比较准确地折射了时代风讯在一本儿童刊物上的显影痕迹。
1979年度的《儿童时代》封面,无论是照片还是绘画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是珠圆玉润,双瞳剪水,如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在美颜润饰下的“大眼萌娃”,十分可爱。
1980年度《儿童时代》的封面,继续走的可爱路线,里面的孩子也是天庭饱满,地角方圆,但已经出现了一些装饰性的讯息。
1981年的封面,与上一年度风格基本相似,但写意风格偶尔露出自己的特色,与写实的风格平分秋色,显示出恬淡的摆脱时事说教的基调。
1982年的封面,日益引入了一些象征、写意风格元素,但整体基调,仍是写实风味 。
1983年度,写实与写意难分伯仲,总体基调还是明快的,欢乐的,其中多期封面,仍带有七十年代末的那种广颡丰颊的人物造型风格。
1984年度,刊物改成了月刊,全年只有十二期,封面上的孩子,仍是圆乎乎的大圆脸,看上去,带着一种健康的、阳光的审美定调。
1985年,第7期上出现了抽象风格的作品,日后,这样的风格,鸠占鹊巢,成为封面的主流。
第8期的封面,成了一个写意的剪贴画,很难知道它究竟画了什么。
第12期,采用了立体主义的技巧,用抽象的色块,表达着一种不知所云的意念。
1986年度,抽象变形的风格,成为封面的主调,这种风格,与我们今天在教科书上那些硌眼的造型构图,已经完美合流了。
很多读者在面对今天教科书中的插图的时候,都表达了对他们童年时代插图的怀旧之情。
采用现代艺术技巧,让儿童读物插图带来时尚与新鲜感,固然有其有益的一面,但是用变形、扭曲的风格,推送到天性是直面社会本色的儿童面前,必定会带来孩童认知的舛讹与缺失。
因此,儿童读物应该保持自己的一定定力,找准适应儿童的欣赏习惯的图画样式,这样才能在孩童心中激起我们需要传达的审美体验。
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热衷的现代主义技巧,扭曲儿童的形象化了的世界,这不仅会给儿童带来不良的认知错失,也会让大多数的成人产生接受上的排斥性。
这种排斥性,最终就是汇成了读者对所谓“毒教材”的条件反射的厌恶感。其实,教材里的插图,从宽容的角度来看,它不过是采用了现代主义的技巧,对人物采取卡通处理、变形修饰、夸张表达的一种成品而已,并不一定是有意“施毒”的结果。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吸取我们曾经有过的儿童读物插图的美好、靓丽、健康的传承,是能够打造出各个层面的读者都满意的儿童读物的一个重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