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海上漂泊133天,饿到吃鲨鱼喝鸟血,路过商船:不救中国人

万事浮华 2024-08-14 15:47:07

1942年11月23日,在二战的纷乱硝烟中,大西洋上正风高浪急。

一个名叫潘濂的22岁中国小伙,此时正在英国商船“贝洛蒙”号担任二等适应生的工作。

突然间,一声巨响划破了夜空的宁静。德国潜艇的鱼雷准确无误地击中了“贝洛蒙”号的船身,船体顿时开始剧烈摇晃,刺耳的警报声响彻整艘船。

"弃船!快弃船!"船长的喊声在混乱中格外清晰。

潘濂也迅速穿上救生衣,跳进了一片黑暗的海水中,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将要在汹涌的海浪中度过艰难的133天。

更没想到,自己仅仅会因为中国人的身份,就差点葬身在这片海洋当中……

(希望各位观众老爷理解,作者每天起早贪黑写文,收益只有几十块,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就是能为了多几块收益,还请各位看官高抬贵手点一下广告解锁,万分感谢!)

跳海的那一刻,刺骨的冰冷海水瞬间包围了潘濂。黑暗中,他听到四周此起彼伏的呼救声和哭喊声。55名船员在汹涌的海浪中挣扎,有的人很快就被大海吞没。

不知漂流了多久,天色渐亮。潘濂环顾四周,却发现自己竟然是唯一的幸存者。在茫茫大海中,潘濂马上就要被绝望吞噬。

但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不远处漂浮着的一个"井"字形小木筏。这个发现给了他新的希望,他奋力游过去,爬了上去。

木筏虽小,却是潘濂的救命稻草。他惊喜地发现筏上储存了一些应急食物、淡水和简单的工具。这些物资虽然有限,却给了他继续生存的可能。

每一天,潘濂都会用绳子打一个结,记录着日子的流逝。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潘濂的食物越来越少,可眼前却一点海岸的影子都没有。

第12天,潘濂只能小心翼翼地分配着有限的食物和水,同时不断思考如何获取更多资源。他开始用木筏上的帆布收集雨水。

每天晚上更是会用吸引飞鱼,还会用衣服碎片和鱼骨自制鱼钩钓鱼。每当捕获鱼类,他都会将部分鱼肉晒制成鱼干,以延长保存时间。就这样再次度过了20多天。

然而,他没想到在海上漂流最大的考验并非来自大自然,而是人心。

在漂流的第43天,一个晴朗的上午,潘濂远远地看到了一艘商船。希望的火花在他心中燃起,他站起身,不顾体力的消耗,拼命挥舞着双臂,大声呼喊着:"救命!这里有人!"

商船似乎注意到了这个孤独的漂流者,慢慢地向木筏靠近。潘濂的心跳加速,他终于要获救了!然而,当船只接近到足以看清他的面容时,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

船上的水手们看到潘濂是个中国人,脸上的表情从好奇变成了犹豫,最后定格在冷漠。没有任何解释,没有任何帮助,这艘商船就这样无情的调转船头,渐渐消失在海平线上。

潘濂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愤懑难以言喻,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更让他感到绝望,难道自己的生命因为肤色和种族而变得不值一提吗?

然而,这并非孤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潘濂又多次遇到商船,每一次,他都燃起希望,拼尽全力引起注意,但结果总是一样的——因为他是中国人,这些船只都选择了置之不理。

每一次被忽视,都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刺痛潘濂的心。他开始质疑人性,质疑这个世界的公平。但即便如此,求生的本能和对家人的思念,仍然支撑着他继续坚持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濂的处境越来越艰难。食物和水源逐渐耗尽,他不得不更加严格地控制配给。

他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健康问题,皮肤因长期浸泡在海水中而溃烂,牙齿松动,视力减退。饥饿感如影随形,每一天都是与死神的搏斗。在绝境中,潘濂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来维持生命。他开始尝试捕捉海鸟,饮用鸟血来补充营养。

在海上的每一天都是对他意志的巨大考验。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坚持着求生的信念。他告诉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继续活下去,哪怕只是为了向那些歧视他的人证明:中国人绝对不会在逆境中低头!

终于,在漂流的第133天,奇迹出现了。

那天,潘濂感觉到海水的温度和味道有些不同,他意识到可能接近了陆地。果然,没过多久,他看到了海岸线。潘濂激动得热泪盈眶,用尽最后的力气,划动木筏向岸边靠近。

当地的巴西渔民发现了这个奇迹般的幸存者。他们将虚弱不堪的潘濂救起,给予了他热情的照顾。

1943年4月6日,潘濂终于抵达了巴西北部的贝伦市港口,正式结束了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海上求生之旅。

当潘濂踏上陆地的那一刻,他的双腿因长期不适应行走而颤抖不已。他跪下来,亲吻着脚下的土地,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这一刻,所有的痛苦、绝望和挣扎都化作了对生命的无限感恩。

在贝伦市的医院里,医生们惊讶地发现,尽管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海上漂流,潘濂的身体状况竟然还算稳定。他们称赞潘濂的求生技能和坚强意志,认为这是一个医学奇迹。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更是授予了他大英帝国的勋章,英国皇家海军甚至还将他的经历写到了野外求生手册当中,美国战士海运局也向他授予了战斗荣誉勋带。而当时的民国政府也授予了潘濂荣誉奖状。

随着潘濂的故事被媒体报道,他很快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大家也了解到了这个中国小伙身上的故事。

1918年,潘濂出生于海南岛的一个农村家庭。16岁时,他被送往香港,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先是在"坦达"号轮船当学徒,后来就一直在英国"贝洛蒙"号担任二等侍应生。

从海上归来之后,潘濂就移民美国,并在纽约结婚,还生下了四个孩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濂还带着妻儿回到故乡探亲。

1983年,他从美国轮船公司退休,1991年在布鲁克林去世,享年72岁。

潘濂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惊人的求生奇迹,更是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不放弃希望,就有可能创造奇迹。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海口网】,具体链接赘述在文章结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海口网

海南日报:

0 阅读:0
万事浮华

万事浮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