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的刘学保:曾一度是妇孺皆知的“英雄”,后被发现是骗子

人文之光啥 2024-12-26 08:56:52

在特殊年代塑造的英雄人物里,有个叫刘学保的。这个刘学保曾被仰慕为英雄,后来才被发现:原来是个欺世盗名的骗子。所以刘学保的命运翻转极大。

今天小编就大致说说刘学保的故事。

1、刘学保心态不淡定

刘学保是陕西人,出生在1947年。刘学保在1966年的时候去部队当兵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对于男丁来说,最好的前途不是上学,也不是去工厂,而是当兵——所以说,不同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取舍是不同的。

刘学保其实是一个有点小能力的人,所以在当兵半年后,就做了副班长。其实刘学保小时候就有想当英雄,打算干大业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机会。而到了部队半年就当了副班长,让刘学保更觉得自己确实有做大事的潜质,只不过苦于没有机会。而从这时候开始,刘学保的心态就不淡定了。

其实小编一直觉得写文史的目的是给当下和后世借鉴。刘学保的心态在当代很多村镇做题家身上是很明显的。比如很多村镇做题家考生个二三流本科以后,就觉得自己是一等一的人才了,心态开始不淡定,最终陷入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刘学保做了副班长以后,心态也出现了变化:自己应该加快提拔的速度。

因此刘学保开始考虑找机会走捷径。碰巧当时部队里号召战士去支援农村建设。刘学保觉得这倒是一个机会,于是就去了农村。

不过到农村也无非是帮村民干活,没有什么被提拔的机会。刘学保于是有了一个在当下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但是在当时却堪称异想天开的办法:那就是刘学保利用村民不注意的机会,把生产队里饲养牲畜的棚子给放火点燃了。然后又贼喊捉贼高喊救火。刘学保或许是擅长表演,他的表演骗了当时所有人,为此还得到表彰——对于其他战士来说,对于这个表彰荣誉无疑会感到很受鼓励,但是刘学保却有些失望:那就是这个表彰和自己想要的差距太大。换句话说,这个表彰让自己实在感受不到实质性的提拔。

2、陷害

不过,贼喊捉贼还得到表彰这个情况,让刘学保有了“路径依赖”,其实人一旦有了这种不正当的“路径依赖”,往往就不会踏踏实实工作了。比如当代社会的夜店女,往往是青春时候赚了高薪,但是30岁以后一地鸡毛。这就是心态崩了且无法修复的体现。

刘学保就是这样:开始考虑如何搞一起大的贼喊捉贼游戏,来骗取荣誉和地位。

碰巧在1967年7月,刘学保被部队安排到甘肃省永登县某个林场去参加支援工作。刘学保在林场认识了一个叫李世白的人。刘学保和李世白萍水相逢、无冤无仇,但是刘学保却觉得,自己的机会可要来了。

这个李世白在国民党的宪兵队里面当过副连长。因此在当时成为批斗和管制的对象。因为历史有不清白的记录,所以刘学保有了陷害李世白的想法。

话说这天,李世白因故来到一座废弃的水泥桥。这之前刘学保尾随李世白。当然有说法认为是李世白是被刘学保约到这儿来的,总之不管咋说,李世白出现在废弃桥梁附近。

刘学保利用李世白不防备的机会,用预先藏好的斧子砍了李世白的后脑,而后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炸药包点燃,然后抛到河里。不曾想刘学保因为偶然因素导致动作迟缓,所以导致炸药包在空中爆炸,刘学保的胳膊被炸坏一条——这个损失出乎刘学保的意料。

而爆炸声惊动了当地的工作人员,于是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爆炸声来源的地方,发现了被杀死的李世白以及炸坏胳膊受伤的刘学保。

而刘学保对工作人员表示:是自己发现李世白打算炸桥,自己阻拦,在混战中李世白被自己杀死,但自己也受伤了。

刘学保是解放军战士,李世白是管制人员,可想而知,当时人们采信谁的话更多一些。

3、刘学保的结局

其实当时警察经过现场勘察以后,发现疑点重重:因为事发地的那座桥是废弃桥梁,而不远处有新建的桥梁。如果李世白想搞破坏,怎么不破坏新桥梁?而且,现场也没有发现打斗痕迹。

而其他上级部门的相关主管得知刘学保的情况以后,也顾不得什么疑点,而是认为这个可以被树立为英雄模范。于是把刘学保的情况逐级上报,并且在媒体宣传下,刘学保很快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

因此1968年,刘学保出院以后,被提拔为兰州军区的高级干部,之后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刘学保的才干能力以及做人水平不足以驾驭这么高的职务,所以1974年的时候,因为同事们组团不待见,所以1974年的时候,刘学保转业回了家乡。随着拨乱反正,相关部门开始回顾刘学保的英雄事迹,发现大量疑点。最终经过重新勘察,最终在证据指向面前,发现了刘学保事件的真相——当然为了查清真相,相关部门调查一年多的时间。

之后刘学保被办案部门控制,在1985年的时候,相关部门判处刘学保无期徒刑。

或许,如果刘学保踏踏实实做人,还不至于有这个下场。

0 阅读:1
人文之光啥

人文之光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