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曾经的暗杀团团长,北大最牛的校长,竟被女中豪杰掌掴?

飒沓风华舞 2025-02-22 16:13:31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的一所医院里,消瘦的蔡元培躺在病床上。昏暗的房间里,蔡元培的妻子握着他颤抖的手,试图听清微张的嘴巴吐露的话语。

此时的蔡元培连话都无法说出,只能张着嘴巴啊啊啊,嘴角的口水随着浑浊的眼泪一起流下,眼神早已失去光芒。他试图举起双手,在空气中抓些什么东西,青黑的血管从袖口露了出来,过了几秒钟,又无力地垂下去。蔡元培非常难受,饱含泪水的眼睛看向妻子,默默地点了点头,示意她靠近一点。“乱世之中多有事故,都是人们为了私利各自为营,必须坚持科学救国、美育救国啊!”等到妻子隐约分辨出他的呓(yì)语,蔡元培已经陷入了昏迷,再也没能醒过来。对于蔡元培的死,毛泽东悲痛万分,连忙发来唁(yàn)电,赞誉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受到蔡元培早期教诲的周恩来更是十分赞许,他把蔡元培视为民族革命的先锋人物,从反抗颓靡腐朽的清朝,到后来为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的抗日战争,蔡元培致力于挽救民族之狂澜,而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又加入到人权同盟中,为民主自由而战。在重庆,就连蒋介石也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甚至亲自主持公祭。

在死后获得如此优待的蔡元培,在生前更是有千万学子崇敬。那么,这样一位在教育界被称为泰斗的人物,怎么会成为暗杀团的团长呢?又怎会在65岁被女子掌掴,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呢?蔡元培,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也是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更被誉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他在中国近现代教育界的地位无人可撼动。他曾是北大最牛校长,在执教期间,提出许多著名的教育理论,并将其运用在北大的革新过程中,开学术和自由的风气,把北大从官僚政治家把玩的工具变成了教育的圣洁之地。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比较过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其中不乏集聚世界名校的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伦比亚等学校校长,在这些校长中,杜威对蔡元培有着一种别样的崇敬之情。他认为,那些校长虽然在学科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但是,能成为担当起民族和时代重任的校长,除了蔡元培,世界上再难找出第二人。蔡元培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圣贤的修养,又具备了西欧自由博爱的理性,傅斯年甚至将蔡元培奉为两种伟大文化的代表人,并扼腕道:“能拥有其中一种文化已经是极为困难的事了,蔡先生却两者兼具,自从先生逝世后,下一个这样的人不知道要等到何年才出现,这两种文化在中国的气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见,蔡元培不仅代表了北大这个学校,更是改变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熔铸中西文化自成一体。这种种溢美之辞,足以看见蔡元培对我国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范仲淹曾撰文一篇赞颂严光的不图名利的高尚品德,他在《严先生祠堂记》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句话放在蔡元培身上同样适用。蔡元培的做人之道,始终秉持着忠恕两个字,深深地吸收了孔孟之教中关于文人修身养性的内容。他做人忠诚如一,不轻易苟同被权势所误导的观点,为人宽厚大方,能够包容别人的小缺点,但不犯原则上的错误。鲁迅的密友许寿裳曾为蔡元培赋诗四首,其中一首便是写于蔡元培长眠于香江后,他将蔡元培与兼爱天下的墨子比肩,在他心目中,蔡元培就是手援天下的大英雄。1868年1月11日,在浙江绍兴山阴县的一户富贵人家里,蔡元培出生了。蔡元培的家族往上三代都是有名的富商,然而在当时,商人却并不是出彩的职业,从商之人都被认为是重利轻义的小人,纵使家中万贯缠身,走出门也会饱受为官者的冷眼,他的父亲蔡光普也不例外,直到蔡元培的诞生才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尴尬局面。蔡元培自幼便喜好读书,年满4岁便进入家塾,接受启蒙教育。别的小孩整日调皮捣蛋,蔡元培的安静和好学显得格外珍贵,蔡光普看了自然高兴,想着以后儿子能靠考科举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虽然年纪小,但是蔡元培的学习能力比同龄人高了一大截,老师说什么,他很快就能领悟到,可爱机灵的蔡元培也得到了老师的宠爱。

与寒门子弟不同,蔡元培有着优渥的生活条件,父亲的器重和教师的教诲让他每日无忧地学习着,他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得以博览群书。可惜好景不长,在他11岁的时候,父亲蔡光普因病早逝,从此家境也就没落了。好在蔡元培的家族庞大,在亲戚的资助下,蔡元培能够继续读书。年幼丧父的他,时常感到孤独,寄人篱下也让他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从此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希冀有一天实现父亲的夙愿。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和少时积累的文学知识,蔡元培在17岁的时候便考取了秀才,年纪轻轻的他,揽收了别人寒窗苦读十几年都没有获得的学位,但他没有就此止步。蔡元培区别于平常人的独特之处很早就显现出来了,早些时候,他写过许多针砭时弊的文章,在一群只学八股文,而不懂得紧跟社会发展创新的人里 ,他显得格外突出。次年,蔡元培回到家乡设馆教书,成为塾师的两年里,他沉迷于宋儒里圣贤的高尚品德,谦谦君子的仁义礼智和孝道让他备受感动,也就是在这时候,一颗献身教育的种子悄悄萌发。他在任教期间始终饱读圣贤书,后来的几年里,陆续中了举人、成为贡士。25岁那年,他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文人迈入翰林院无异于一只脚踏进了官场的大门,只要完成朝廷简单的文书工作便能轻轻松松地升官发财,以后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作为知书达理的文人们,却对苦不堪言的民生置之不理。这是蔡元培没有想到的,深受宋儒理学影响的他,在此之前,一心只想考取功名,然后尽心尽责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进入朝廷之后,才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差甚大。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诸多弊病暴露在蔡元培眼前,清政府就像一个无底洞,左手强行搜刮民膏,用来积累个人的财富,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右手伸向国外,把百姓手里的粮食白白送给列强。那些自称廉洁清官的人,毫无底线地压榨老百姓,官场里弥漫着贪污受贿的铜臭味。这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清政府,蔡元培再也看不下去了。甲午战争一触即发,国家面临丧失主权的威胁,清政府的不作为,让蔡元培的爱国心凉透了。好在中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在危急关头站了出来,尤其是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热血青年,迫切希望朝廷能够通过改良重振国风。然而,清政府反倒将这群人视为敌人,下了死命令追杀他们,戊戌变法只留下一滩鲜血。戊戌五君子的壮烈牺牲让蔡元培意识到,爱国可以,但是爱错政府不幸,这样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会祸国殃民。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蔡元培曾极力上书,要求朝廷联合其他国家抵御日本,可是土地已经割出去了,一介书生的他再也没有回天之力。于是蔡元培放弃了一帆风顺的官场生涯,加入到反清朝帝制的革命队伍中。

蔡元培自此南下从事教育活动,他心里有个念头,只有培养出优秀的爱国人才,才能革新政治,让祖国繁荣昌盛。他甚至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为了弄清别国崛起的原因,他迷上了西学,广泛阅读各种西方书籍,进一步了解西方的政治文明和科技文化。他先是回绍兴,担任了中西学堂的监督,在此期间极力提倡新学,后又奔赴上海,在那里办起了中小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开展教育实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教育理念的狭隘。他提出要以开放的态度教育中国的青年,不论男性、女性,都要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开发民智,增进国家观念。继而,中国教育会在上海得以建立,这也成了蔡元培后期宣传革命的基地。那时,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学有所成,顺利回国,从而让蔡元培也萌生了出国游学,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想法。在教书期间,他自学成材,熟悉掌握了多门语言,后来更是成为中国世界语运动的先驱,就连清末狂妄自负的辜鸿铭对他的学术水平也赞赏不已。要知道,辜鸿铭本身就是精通九门语言,很早便获得众多学科博士学位的文坛巨匠,他称自己生于东洋,游学西洋,可见多样文化的融会贯通,于他而言是不在话下的。况且,辜鸿铭的孤傲是北大全校皆知的,多少有识之士、文人雅客都不入他眼,唯独蔡元培,他却佩服至极,甚至对外界称当下的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便是蔡元培。

这个“好”字包含着好几重含义。在辜鸿铭眼里,这第一大好就是蔡元培的爱国之心,虽然相比在外头拿着枪杆子的革命者,蔡元培貌似缺乏了一丝刚硬,但是埋藏在他心里的救国情怀早已溢了出来,他认为救治中国的根本是教育先行,于是他将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这第二好便是蔡元培的宽宏大量、礼贤下士,作为一个文人,他有崇高的情操,不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他从未摆过架子,甚至还谦卑鞠躬,对成天和他作对的辜鸿铭,他总是惜才如命、不计前嫌。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冯友兰也将他奉为最敬仰的人,他把蔡元培称为中国近代的最大教育家。梁漱溟也曾夸蔡元培天性自然、海纳百川,做人没有半点儿不真诚,与那些虚伪的假君子相比,蔡元培才是真正有度量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饱读圣贤书的文人骚客,一个被后世称为大教育家的人,想要教育救国也并非如履平地,在此之前,也曾走上恐怖的暗杀道路,想要轰轰烈烈炸弹救国。1904年,一批留学生也听闻了中国民不聊生的现状,他们愤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于是秘密携带炸药匆匆回国。这群留学生以杨笃生为首,在爱国女校的木楼里秘密成立了暗杀团,想要去北京刺杀当时掌权的慈禧。

早在很久以前,蔡元培就与他们的组织有所联系,再加上何海樵邀请他加入推翻清政府的队伍,蔡元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他加入后,组织内部又陆续发展了很多成员,于是“暗杀团”改名为“爱国协社”,他们聚集在一起宣誓,学着梁山起义的样子歃血为盟,最后蔡元培被推举为公开领导者。作为头领的蔡元培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他首先提出要配备容易携带,还能不被发现的武器,最好是神不知鬼不觉。于是他亲自动手研制了一款化学毒药,紧接着又带着研制小组自制炸药。研制武器的过程并不顺畅,材料昂贵、不确定性太大,蔡元培十分无奈,他扼腕叹息:“一生难进易退。”再加上刺杀的时机一直都不成熟,埋伏在北京五个月,始终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暗杀计划最后也不了了之。虽然暗杀失败了,但蔡元培却带动了中国的科技教育,他在研制炸药期间,在爱国女校讲授化学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实用技术。世人只知蔡元培亲切可人,却少有人知道他如此热血方刚的一面,这种以身试险的气魄和胆量不是一般人都有的,那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自述仿佛就在耳中回荡。可就是这样为国视死如归,为教育奉献终身的蔡元培,在晚年的时候,也有过被人扇耳光的遭遇,而那个人偏偏还是女中豪杰薛迅!薛迅到底为什么要打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说起薛迅,她的人生跌宕起伏。1910年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她的家庭并不富裕,打小她就明白底层人民被压榨的痛苦,想着有一天能献身革命改变现状。身为河南人的薛迅性格刚烈,多年的独立生活也让她养成了果断、决绝的性格。17岁,她考入了国立女子大学,并开始学习化学专业,因为没有钱交学费又被停课,后来又进入北平大学,一边赚钱,一边学习。她始终关注中国的形势走向,她曾参加社会科学者联盟和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如饥似渴地研究《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在接触到革命新兴力量后,她坚决加入了共青团,在为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一番努力后,她成为了我党党员。那时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盘踞(jù)在中国东北部,他们炸毁了南满铁路路轨,还赤裸裸地栽赃嫁祸给中国军队,以此点燃战争导火索,他们开始借助正当防卫的名义攻打沈阳。敌军猛烈进攻,国土即将沦陷,日本妄图侵略中国的野心路人皆知,然而军队实力雄厚的东北军却不愿意与之抵抗,白白浪费了战略优势,哪怕日本闯进沈阳城里,国民政府始终采取“不抵抗政策”。国将不国,山河被炮弹炸得滚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的爱国人士也义愤填膺,纷纷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尤其是书生意气的爱国青年学生,他们联名向国民政府请愿,谁知竟是石沉大海,于是这些学生纷纷集结起来,想要去南京讨个说法,从北京、山东等地跨越千里赶往南京的国民政府,这场运动声势浩大,也被称为“南下运动”。

这群爱国青年没有任何装备,也没有强大的后台支撑,凭着一腔热血,他们自制横幅到街上游行。又因为地域文化等因素导致的种种差异,这群人分成了两派,一派态度温和,表示愿意和国民政府商议,另一派则十分激进,政府不出兵他们誓不罢休。激进的示威团在门口闹得沸沸扬扬,嘴里的口号一个比一个大声,国民政府自然十分不待见,直接拒绝了和他们对话,外交部也不给予任何反应,示威团只好跑到国民政府领导开会的地方。当时,只有北大校长蔡元培和陈铭枢出来和示威团交手,而团里副总指挥正是薛迅。示威团简短地开了个小会后,决定派出拥有出色口才和高超演讲能力的薛迅,虽然她年纪轻轻,只有二十岁,但是性格泼辣、干练豪爽,颇有大将风范。薛迅就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高声质问,句句发言都直指面前二人,陈铭枢被问得无话可说,只有蔡元培打着圆场。可是面对这么一大群学生,作为曾经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心里十分难过,尤其是人多势众的学生已经开始想用手中的木棍打人了。

此时的蔡元培,已经65岁了,他佝偻(gōu lóu)着背,用沙哑的声音冲着人群喊,他想叫学生不要冲动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但是没有人听他的话,他想让学生先回去好好上课,话还没说话,薛迅的巴掌就飞了过来。这一巴掌十分响亮,年迈的蔡元培怎能承受住一个年轻力壮的人的掌掴,他被打得摇摇晃晃,人都要站不住了。现场瞬间乱成一团, 场面十分混乱,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学生互相推搡,瘦弱的蔡元培被学生架起,当作人肉护盾。尽管学生人群十分庞大,这场动乱最终被警察压制了下来,警察把带头攻击的薛迅抓进监狱,这是她第一次被捕入狱。眼见着国民政府不肯释放被抓的爱国青年,被打的蔡元培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马上向他们求情,要求释放示威团。蔡元培后来谈起这件事,心里除了愧疚和自责,没有表现出一点怨恨、愤怒的样子,他只怪自己这一辈的教育事业没有做好,导致当日在场学生如此粗暴。他并不是不赞同学生的意见,只是于他而言,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和国家同样重要。这些心声,当时的示威团却没能听到。

薛迅出狱后回到了北京,在各地从事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了妇女部长等各种职位。次年,她接到命令辗转至上海,负责传递情报并联系中共江苏省委。不料,叛徒出卖了她,薛迅再度入狱,这次再也没有别人说情了。反动派为了获取党内机密,不惜一切手段折磨薛迅,又是坐老虎凳,又是灌辣椒水,几乎所有的刑罚都给她来了一遍。薛迅瘦小的身板被打得皮开肉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决不泄露党的任何信息。四年后,在党的营救下,薛迅出狱了,尽管薛迅在狱中为维护党受尽折磨,但她始终站在共产党这边为人民谋幸福。建国初期,薛迅担任过许多重要职位,但生活艰苦朴素,就连逝世的时候,身边都没有一件考究的衣服,她为了让河北省建设得更好更快,常年累月地工作,后来还被毛泽东夸赞为“女中豪杰”。高山经过风雨的侵蚀,终有一天会挪为平地,没有看见历史的全貌,任何片面的评论都是对它的不尊重,国家兴衰从来不是掌握在个人手里,然而当个人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就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当我们用历史的视野去窥探百万年的天地时,足以见斗转星移。

0 阅读:2
飒沓风华舞

飒沓风华舞

飒沓风华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