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九航天员太空现状公开!才上去1个多月,身体出现明显变化

科普10克 2024-12-20 14:28:47

咱们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了出舱任务,而这次的出舱任务看点可谓是颇多。

其中最令人感到好奇的是,为何神舟十九号航天员才上太空仅仅一个多月,身体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航天员王浩泽

神舟十九号完成首次出舱

前几天,神舟十九号乘组在太空站外完成了一次出舱活动,一举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出舱活动时长的纪录。

你别说,这一出舱就是9个小时,比2001年美国宇航员创下的8小时56分钟的世界纪录还要长呢。

到这不得不感叹一句:厉害了,我的国!

这次出舱可不是随随便便溜达两圈,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可是完成了不少任务: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检查维护舱外设备、还有处置一些设施故障啥的,忙得不亦乐乎。

航天员蔡旭哲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工作的画面

这其中,90后小伙儿宋令东还创下了咱们国家“首位90后出舱”的记录,可以看出,咱们中国的航天员团队那是越来越年轻化。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个航天大国-美国最近的活动。

美国那边的登月计划最近好像遇到点儿麻烦,阿波罗登月飞船的研制进度有点儿落后,甚至再三延迟,似乎是因为什么“不可言说”的秘密。

反观咱们,嫦娥工程和载人登月的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再加上咱们刚完成了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未来要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登陆月球的国家也不是没有可能。

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

不过美国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在太空探索领域可是有着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尤其是在航天员出舱这块儿,美国宇航局可谓是“老油条”了。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飞船上的宇航员就已经尝试过出舱活动了。

当然,那会儿的出舱和现在可不一样,宇航员基本上就是拴着根绳子在舱外荡秋千似的晃悠两下,连航天服都没有,就穿着普通的工作服。

不像现在,航天员出舱可是全副武装且手脚并用,在舱外完成各种高难度的操作,还能够顺利的返回舱内。

但其实,这次出舱任务虽然完成的漂亮,可有一个明显变化引起了咱们的注意,那就是航天员王浩泽的身体似乎看起来与在地球上不一样了,到底是怎么不一样了呢?

航天员王浩泽

航天员明显变化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上天才一个多月,怎么感觉变化这么大?

当地面指挥中心公布他们在空间站内工作生活的视频时,不少网友都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航天员的脸看起来似乎比进入太空前“胖”了一圈,脸颊有些浮肿。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有人猜测是不是空间站的伙食太好了,把航天员们喂胖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之前的航天员身上也出现过,就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叶光福和李光苏吧,他们的脸上在顺利进入空间站后也有明显的浮肿现象。

叶光福出舱画面

这好像已经成了中国航天员的“专利”了,但实际上,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中也会出现面部浮肿的情况。

记得前几年,美国“双子星”研究项目中的一对双胞胎宇航员,哥哥在太空待了近一年,弟弟则一直在地面。

结果哥哥回来后两人的面部差异明显,太空的哥哥看起来比地面的弟弟“年轻”了不少。

NASA公开的照片

所以说,面部浮肿应该不是中国航天员的“专利”,而是一种太空环境下的常见生理现象。

但问题来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才上太空一个多月怎么变化就这么大呢?这可比美国双子星哥哥在太空待近一年后的变化还要明显。

莫非是失重环境下身体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还是说中国航天员的身体素质与美国宇航员有什么不同?

神十九航天员在空间站吃饭

身体变化的秘密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的面部浮肿看起来有些吓人,但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在失重环境下,人体还会发生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变化。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航天员面部的变化并不是因为他们在太空中“饮食不当”。

相反,航天员的饮食可是有严格标准的,他们的每一餐的营养搭配和摄入量都经过精心设计,就是为了保证他们在太空中的身体健康。

真正导致面部浮肿的元凶是失重环境打破了人体内的体液平衡,在地面上,我们体内的血液和其他液体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地分布在全身各处。

图源网络

但在太空中失去了重力的牵引,体液就会不受控制地向上涌,聚集在面部和上半身,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面部组织水肿,看起来“胖”了一圈。

当然,这只是失重环境影响人体的冰山一角,在微重力状态下,我们的肌肉和骨骼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地面上,我们的肌肉和骨骼时刻承受着重力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像是一种“锻炼”,让它们保持着一定的强度和密度。

但在太空中失去了重力的“锻炼”,肌肉和骨骼就会变得越来越“懒惰”,肌肉会逐渐萎缩,体积和力量都大不如前;骨骼则会加速流失钙质,变得疏松脆弱。

腿部膝盖处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长此以往,航天员们回到地面后可能连正常行走都会成问题。

除此之外,失重环境还会对航天员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要知道,我们的免疫系统可是时刻都在与地心引力“斗争”的,重力会刺激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但在太空中失去了重力的“督促”,免疫系统就有点儿“懈怠”了,抵抗病毒和细菌的能力会有所下降。

种种迹象表明失重环境对航天员的健康可以说是一种“隐形杀手”,尽管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大碍,但体内的各种变化却在悄悄地威胁着航天员的身心健康。

那面对失重环境的“威胁”,航天员就束手无策了吗?这些看不见的变化会给航天员的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吗?

神舟十八号。十九号在空间站

与常人无异

说到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种种变化,有些人可能会担心:他们回到地面后,身体还能恢复如初吗?会不会落下什么病根儿?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长期在失重环境下生活,人体的各项机能难免会受到影响。

就拿骨骼来说吧,如果钙质流失太多,回到地面后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肌肉萎缩也是个问题,一旦肌肉力量下降太多,日常活动都可能成问题。

所以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初期,身体状况肯定会与常人有所不同。

王浩泽的地面训练

他们可能会感到头晕目眩和行动不便,甚至出现心率失常等问题,这些都是身体重新适应重力环境的“阵痛”,需要一个过程。

但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虽然返回地面初期可能会有些不适,但这些变化大多是可逆的,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通过合理的休养和锻炼,航天员们的身体机能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常人无异。

你看,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当年从太空归来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骨质疏松,但经过康复治疗,他的身体状况很快就恢复了。

杨利伟

再看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航天员,他们在太空中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理变化,但返回地面后也都顺利完成了康复,重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这背后离不开航天医学的支持,多年来,我国航天医学专家一直在探索如何保障航天员的身心健康,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从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到太空飞行,再到返回地面后的康复治疗,每一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医学保障措施。

尤其是随着我国空间站时代的到来,航天医学的作用愈发凸显。

航天医学与人类健康论坛

在天和核心舱内专门设置了一个“太空医务室”,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航天员在太空中出现身体不适时可以随时进行检查和治疗,就像在地面医院一样。

当然,航天医学的发展还远未止步,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太空医疗手段必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一些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也将在航天医学领域大显身手。

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航天员们或许可以在太空中实时监测自己的生理数据,根据智能算法的分析结果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方案。

新闻报道

结语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的“太空变脸”是他们适应失重环境的正常表现,虽然看起来有些吓人,但大可不必担心。

有我们的航天医学的保驾护航,通过科学的训练、合理的保养,再加上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远程医疗手段,航天员们完全可以在太空中保持健康,安全完成任务。

即便返回地面后出现一些“后遗症”也都是可以康复的,不会留下永久性的伤害。

神舟十九号只是中国航天员太空生活的新起点,相信在科技的加持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突破人体极限,让“太空生命”变得更加安全、健康、长久!

0 阅读:19

科普10克

简介:世界小百科,国际知识趣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