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关记忆01|南关区为啥是长春的发源地?

每日一字 2024-05-28 17:13:36

在长春市,南关区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排名都很靠前。

很多人认为,南关区是长春的发源地,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每日汉字就为大家说说其中的缘由。

肃慎族

长春的土著民族是肃慎族,也就是今日满族的先祖,主要生活在今日的长春市南关区。

肃慎在祭祀的时候,经常喊“苍天啊”,满语发音就是“茶啊冲”,所以长春第一个名字就是茶啊冲。后来,肃慎族总感觉用“苍天”来代表地名,不敬畏神灵,所以就将长春更名为“喜都”。

商朝末期,长春又更名为德惠城,意思和“喜都”差不多,就是“得到上天恩惠”的意思。扶余国强大的时候,长春又被更名为扶余王城。到了唐朝,长春又被称为“书山府”。渤海王国时期叫做“龙州”,民间也有称作“白龙府”。

长春第八个名字叫做隆州府。相传在公元926年的一天夜里,一声巨响,流星闪过,一块陨石落在辽太祖殿前,接着看见扶余城上空有两条长龙打架,顿时雷声炸响,星辰隐退。没过多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病逝。

在在辽圣宗年间,一位南方云游的和尚来到辽国,他精通星象,告诉辽圣宗,长春叫做白龙府,而西北不远处有一座城市叫做黄龙府,二龙相争,国家会不太平。辽圣宗挺害怕,急忙下令在黄龙府修建一座高塔,压住龙脉,这座塔就是今天在农安的辽塔。同时,辽圣宗也将长春从白龙府更名叫做隆州府。

不过,到了元代的时候,长春迎来暗黑时代,荒漠了近200年。

蒙古铁蹄

蒙古铁蹄灭掉辽国后,奉行屠城,长春也不例外,成为一片荒漠。

此后,这座城市沦为蒙古科尔沁部的牧场,荒芜了近两百年。

因为伊通河两岸土地肥沃,鱼草丰美,到了清朝初期,人口多了起来,在今日南关区一带形成了一个小渔村。大家靠农耕,渔猎,生活十分甜美。

清朝入关时,为了保护东北的龙兴之地,新建了柳条边,严令关内农民移居东北。不过,到了乾隆八年,天津、河间地区大旱,灾民出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谋食者多,清廷即谕令“如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拦阻,即时放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越过柳条边,聚集到今日长春市南关区一带生活。

因为人口越来越多,清政府在1800年建立长春厅,管辖长春市。

长春厅

1800年7月8日,清朝嘉庆帝批准由六雅图担任长春厅理事通判。当时,长春厅辖区只有2300多户,1万多人口。

说到这,有些人感觉到很奇怪,为啥叫长春厅呢?

因为当时,长春周边有两个比较大的村落,一个叫做宽城子,一个叫做长春堡。

长春堡中的“长春”两字,是与肃慎(满族)经常说“苍天”,满语就是“茶啊冲”,汉语谐音就是“长春”。所以,这个地方管理机构就叫做了长春厅。

起初,长春厅衙署在今天的新立城镇,后期搬到了今天的南关区四道街,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宽城子。

那么,历史上的南关区为啥叫做宽城子呢?长春厅衙署为啥要搬到南关区呢?

请看下一期报道。

作者:每日汉字

出品:一点资讯吉林站

0 阅读:26
每日一字

每日一字

通过汉字,讲述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