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当年为何不支持志愿军入朝?周恩来严厉批评,毛主席一语道破

程思雨柔 2025-04-21 16:20:15

1950年6月底,朝鲜人民军大约7个最厉害的师突然冲过了三八线。他们放话出来,说打算在3个星期内把朝鲜全打下来,还要活捉李承晚。

这七支精兵强将里,不少战士都经历过解放战争的洗礼,算是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朝鲜人民军的步伐根本挡不住,他们每传来一次捷报,都让美国人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没过多久,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让一大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开进了朝鲜半岛。在刺骨的冷风里,朝鲜的战士们跟西方那些最厉害的国家的士兵们拼死打架。这场仗打得特别难,朝鲜那边因为人少,最后实在顶不住了,只能撤退。

当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正自鸣得意之际,美国人猛然间得知了一个坏消息,说是有支军队已经越过了鸭绿江。

这支队伍,说的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美国人压根儿没想到,他们即将被拖进一场漫长无比、好像没啥盼头、永远看不到头的可怕战斗里。

美国人只瞧见了志愿军那厉害的本事和打仗的狠劲儿,可他们压根不知道,咱们当初要下这个决心,毛主席心里得多纠结、多不容易。

得知道,那时候林彪他们一直不停地说不赞成。

现在大家回想起来都感到后怕,如果当时真听了林彪的主张来做决定,那后果可真是不敢想象,会非常严重。

今天,咱们来聊聊为啥林彪会持反对意见。

一、咱们来聊聊这事儿。首先啊,得把事儿整明白。你得先理解原本的意思,然后再动手改,改的时候得尽量让内容跟原来不一样。这可不只是换换句子结构那么简单,还得挑些新词来替代原来的词,让文章读起来更新鲜。当然,句子能简化就简化,别整得太复杂,咱得用大白话来说,让人一听就懂。再说一点,名字和时间这些关键信息,千万别动,得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最后,改完后的文章,得跟有很大的差别,相似度得降到最低。行了,就这些,咱们开始吧。

金日成肯定一辈子都忘不了1950年10月8号那天,毛主席亲自下令,说要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且立马就给金日成发了电报,告诉他这事儿。

这份指令说得清清楚楚:“为了帮朝鲜人民打解放战争,抵抗美帝国主义和他们的帮凶,保护朝鲜人民、全中国人民,还有东方其他国家人民的利益,咱们得把东北边防军改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赶紧奔朝鲜边境去,跟朝鲜的同志们一起,跟侵略者干到底,争取打个漂漂亮亮的大胜仗!”

做出这个选择真的特别不容易,那时候的新中国才刚刚满一岁,好不容易摆脱了战争的苦难。要是想跟世界最强的美国较量,那可得有非常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行。

这时候做这个选择真是太难了,因为那时候西藏还没被解放呢。在全国范围里,台湾和东南沿海还有好多国民党的军队守着,而且到处都有捣乱的土匪恶霸,他们跟国民党军队勾结在一起。

新中国刚成立,啥都得从头开始搞,建设好这个国家得慢慢来。打了14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好几年的解放战争,国家和老百姓都累得不行,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好好恢复元气。

最关键的是,全国老百姓心里头都不盼着打仗这事儿了。

敌人都已经逼近家门口了,面对美国军队的恐吓,中国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按照毛主席的说法,“给他们来个狠的,省得他们老是找茬。”

中国肯定会帮朝鲜一把,绝不会袖手旁观。同样,我们也绝不会容忍美国的轰炸机在我们的东北地区扔炸弹。不过,在那个时候要下这个决心,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们可是特意开了个大会,商量了好久。

那时候,大家意见不合,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赶紧派兵去朝鲜,另一派则死活不同意。林彪呢,他作为四野的司令员也参加了讨论,他明确站在了反对出兵的那一边,态度硬得很。

不过由于这事儿挺重要,会议当场没急着拍板,只是聊了些大致的方向。让大家回去后好好琢磨琢磨,等到下次开会时再定下来。

这对大家来说,真的是个很难做的决定。

二、咱们继续聊聊接下来这部分,咱们换个方式说。原先的那些内容,咱们重新梳理一下,尽量说得更简单、更直白,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咱们之前说的那些,现在再来瞅瞅。不用那些复杂的词,也不用绕弯子,就直截了当地来。保持原来的意思,但得换个说法,别跟太像了。名字啊、时间啊,这些都不动,就改内容。每个段落要讲啥,还是得讲清楚,但得用更接地气的词。字数也别差太多,咱们就直接上干货吧。

1950年6月27号,美国动用了他们最厉害的海军和空军部队,闯进了朝鲜的海域和天空,对着朝鲜人民军就是一顿猛打。

那时候,美国总统杜鲁门一声令下,美国海军的第七舰队就横在了台湾海峡,跟个钉子似的钉在那儿,不让解放军收复台湾,明目张胆地插手中国自家的事儿。

第二天,28号那天,毛主席直接点破了美国人的假面具。你看,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信誓旦旦地说美国不会插手台湾事务,可这才过了多久,他们就翻脸不认账了,明目张胆地撕毁了那些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国际协议。

美国人那股子冲劲儿可大了,到了7月7号那天,联合国安理会,苏联代表没来,他们就自个儿搞了个“联合国军司令部”。紧接着,第二天,他们还把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给拉来,让他当上了“联合国军”的头儿。

朝鲜那边的冲突,现在已经变成了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这事儿让中国政府得好好琢磨琢磨,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8月4号那天,毛主席瞅着眼下的世界局势,心里头明白情况挺棘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时,他直接说了,要是美帝国主义那边赢了,他们肯定会得意忘形,接下来就该对我们国家动手动脚了。

毛主席觉得,咱们得帮帮朝鲜,而且得挑个合适的时机,帮忙前得做足准备。

那时候,毛主席心里已经有了最坏的打算。8月5号,他见了东北边防军的头儿邓华,说杜鲁门在朝鲜那边肯定不会轻易收手。咱东北边防军啊,主要任务就是看好咱的地盘,另外,也得准备跟美国人好好干一架。

毛主席朝着朝鲜那边望去,一本正经地说,咱们得做好打一场超级大战的准备,这场仗可是前所未有的大。还得防着他们扔原子弹,他们要是扔原子弹,咱们就用手榴弹对付。关键是要瞅准他们的软肋,死死盯住,然后一步步跟上,最终把他们彻底打趴下。

转眼间,9月30日就到了,周总理直接对美国发出了严肃的告诫。他明确表示,咱中国老百姓心里头向着和平,可要是为了守护这份和平,咱们也绝不会在反抗侵略的战争面前退缩。咱们中国人,对于外国来的侵略,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更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帝国主义去欺负咱们的邻居,而自己却啥也不做。

当这个消息飘到美国人的耳朵里,他们立刻摆出了那副常见的自大模样,心里琢磨着中国出兵打仗的可能性简直微乎其微,压根儿就“不值一提”。

1950年10月1日,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满一年的那天,美军居然跨过了三八线。

做决定真的是件超级难的事儿,胡乔木曾讲,他在主席那儿服务了二十多年,有两件事让他特别纠结。头一件,就是1946年那会儿,咱们打算跟国民党彻底翻脸的事儿。

另一件重要的事儿,就是1950年咱们要不要出兵去朝鲜打仗。主席心里明镜似的,知道中美两国的实力那简直是天壤之别。1950年那会儿,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都已经飙到了2800亿美元,而咱们这边,怎么算也就100亿美元顶天了。

那时候,美国已经拥有了相当先进的战斗机,反观中国的空军力量,其实并不算强大。记得在开国大典那会儿,咱们的飞机只能硬着头皮飞了两次,就是为了向世人证明,咱们中国也有自己的空中力量。

再说了,美国都已经造出了原子弹。在他们一个军的装备里头,光是口径70毫米以上的大炮,就有一千多门呢。

说起解放军那会儿,他们一个军里火炮数量真不多,满打满算也就36门这样的炮。就连守卫东北边防的重中之重部队,一个军顶天了也就配上190门炮。

10月4号那天,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们在中南海的颐年堂,又聚在一块儿商量出兵的事儿。这回,还是有不少人觉得这场仗咱不能打,能忍就忍,别轻易动手。

会议正进行中,彭德怀元帅急急忙忙地走进了会场。彭老总呢,他是中共中央西北局的一把手,也是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本来是在西安忙着大事。结果4号中午,他突然接到通知,然后就被叫到了北京。

彭老总对会议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所以他就只是坐在那儿,听大家伙儿一个个地说着。

那天晚上,彭老总在北京饭店的房间里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他脑子里反复回响着白天毛主席讲的那番话。主席提到别的国家遇到困难时,咱们只是在一旁瞧着,不管怎样,自己心里头真不是滋味。

第二天,毛主席跟彭老总聊起了事儿,聊到朝鲜那边的情况时,彭老总干脆利落,就蹦出一个字:“干!”

那天开会时,彭老总态度强硬,毫不犹豫地表示,出兵朝鲜这事儿太关键了。要是打不好,咱们解放战争可能还得晚几年才能赢。想想看,如果美军在鸭绿江边和台湾省那边站稳脚跟,那他们想找茬开战,还不是随时随地都行!

这次大会明确做出了出兵朝鲜、保卫家园的重要决定,会上拍板让彭德怀彭将军担任总指挥,带着志愿军前往朝鲜打仗。

10月6号那天,周总理在中南海军委的作战室里头,牵头开了场军委的扩大会。会上,大家伙儿主要琢磨的是志愿军去朝鲜打仗的事儿,还有像更换武器装备啊、后勤怎么保障啊这些具体问题。

在这次会上,林彪还是硬着头皮说不打算出兵,结果周总理这次可没给他留情面,直接严厉地指责了他。

周总理神色凝重地说: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我们考虑出不出兵那么简单了,敌人就在眼前,形势逼得我们不得不打。我们是为了自卫而战,这是正义的,因此,正义的战争最终肯定能赢。

党中央和毛主席已经拿定了主意,所以现在咱们不用再纠结要不要出兵,而是要琢磨出兵后怎么才能打赢这场仗。

咱们两边实力差得真不是一点半点,因此,在10月8号那天,咱们决定出兵朝鲜,这可得需要多大的胆子和决断啊。

或许林彪站在军事立场,感觉这场仗既没必要打,也难以取胜。但毛主席是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来思考,要是真听了林彪的建议,不去支援,那现在中国说不定会碰到超级大的麻烦。

三、咱们接着聊这一部分,咱们要说的还是之前的话题延续。别急着翻页,这里的内容同样精彩,而且我会尽量用更简单、更直白的话来讲。其实,我想说的就是,不管干啥事儿,都得有个规划,有个目标。不能像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你得知道自己想要啥,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就像咱们平时工作、学习一样,你得有个计划,知道自己每天要干啥,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不然的话,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最后啥也没干成,还把自己累得够呛。所以呀,咱们得学会制定目标,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别总想着走一步算一步,那样只会让你迷失方向,最后啥也没得到。你得有个长远的眼光,看看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从现在开始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希望咱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加油!

要是咱们没去帮朝鲜,那美国士兵肯定会一路打到咱鸭绿江边上。要是朝鲜军队真撤到咱东北了,美国人就能找借口越过边境去追他们。

到时候,东北又要被帝国主义军队欺负了。要是战火蔓延到中国大地上,那咱们国家不就又回到了那个烂透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清朝时代嘛,这事儿谁能忍得了?

如果我们选择不派兵,美国人可能会觉得我们胆小怕事。要是他们觉得我们只是外表强硬,内里虚弱,那东南沿海就难以安宁了。缩在台湾岛的蒋介石政权,说不定还会偷偷尝试他们那个“反攻大陆”的幻想。

到时候,中国可能会陷入两面开战的困境,鸭绿江说不定就变成了中美对立的边界。这样一来,后面的一五计划没准儿就泡汤了,新中国的建设也会变成空谈。

因此,这场战斗非得打不可,是必须要打的。那时候,中国超过八成五的重工业都扎堆在东北地区,那儿的发电量能占到全国总量的一半。要是东北真成了前线,那它这个“国家老大哥”的角色可就没法继续为全国发展添砖加瓦了,经济会遭到沉重打击。

还有一种大家常忽略的情况,就是假如中国没参战,那咱就成了个不敢在家门口阻挡敌人的国家。这么想的话,以后要是中国和苏联关系不好了,苏联肯定会看不起中国,说不定还会直接派兵来占咱东北呢。

苏联和美国或许都瞧不上中国,觉得咱们不过是个小喽啰。但咱们不能认命,得争口气,从棋盘上的小棋子变成掌控全局的棋手。这得靠实打实的斗争,得把敌人打得心服口服。大国的地位可不是别人施舍的,那是咱们一拳一脚拼出来的。

大国不是看谁地盘大就是谁厉害。后来,咱们跟美国较量了一番,结果咱们赢了。这样一来,苏联人在东北待着也没啥借口了,很快就把咱们的旅顺港、大连,还有中长铁路都给还回来了。

四、咱们接着聊啊。这一段咱们说说另一块内容。其实,这事儿挺关键的,但说起来也挺简单。就是你得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别整天迷迷糊糊的,像个无头苍蝇似的乱撞。你得有个方向,有个计划,然后一步步地去实现。还有啊,遇到困难千万别怂。人生路上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啊,碰到点挫折太正常了。你得勇敢面对,想办法去解决。别一遇到事儿就退缩,那样你永远都长不大。再一个,就是得学会坚持。好多事儿,不是一开始就能看到成果的。你得有耐心,有毅力,慢慢地去积累,去努力。别今天干点儿,明天就不想干了,那样啥也干不成。反正啊,就是这些。你得有目标,有勇气,有坚持。这三样都有了,你干啥都能成。就这么简单,没啥复杂的。

关于是否要出兵这事儿,大家在决定前都敞开了聊,讨论得透透的。一旦决定了,所有人就一股脑儿地去执行,再也不见有人反对。因为组织的决定,那就是大家要走的路。这就是党的铁律,也是这些革命家们遵守的原则。

那时候,主席心里老琢磨着一件事,就是得找个合适的人来当志愿军的总头头。

毛主席原本有意让林彪担任抗美援朝的总司令,但遗憾的是,由于林彪个人反对出兵朝鲜的立场,加之他身体上的一些陈年顽疾需要休养,最终使得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抗战那会儿,林彪不小心被阎锡山的手下给打中了,子弹直接穿过了他的胸口,还伤到了背脊的神经,情况相当危急。等伤治好了,但也落下了个治不好的老毛病。从那以后,他老是觉得冷也不行,热也不行,光太亮也不行,还时常头疼、腰疼。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老躲在暗无天日的屋子里,就着黄豆嚼,还自个儿熬中药喝。他时常自个儿给自己看病开方子,所以说,硬要他去朝鲜,那还真有点为难他了。

毛主席直接点明了林彪不赞成抗美援朝的两个关键缘由:一来,林彪这人做事过于小心谨慎,就是少了点魄力。本来还考虑过让他带兵,毕竟他对东北那边很熟,四野十三兵团也在那儿驻扎,但林彪怕万一仗打输了;二来,他身体状况不太好,所以不愿挑这个大梁。

除了林彪和最终前往朝鲜的彭德怀老总,那时候其实还有一位绝对适合去朝鲜的人选,他就是大家称赞的“打仗如神”的粟裕大将军。

那时候,粟裕正忙着准备攻打台湾的计划。可后来朝鲜战争一打响,攻打台湾这事儿就变得棘手多了。老百姓们一合计,就让粟裕去当东北边防军的司令了。

那时候,粟裕大将军立马动手准备相关事宜。可没想到,7月10号那天,粟裕大将军的高血压、肠胃病,还有美尼尔氏综合征又犯了,没办法,大家只能重新商量谁来当这个司令员。

毛主席心里其实想让粟裕当元帅,但8月1号那天,罗瑞卿大将去看了看粟裕。粟裕那时候身体一直不好,病老是不见好,心里头还特别着急,晚上都睡不着,根本没法好好养病。

许多军事上的老行家都说,粟裕打仗从不含糊,他们自己在战场上也是战功累累,哪里会怕事儿。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粟裕面对毛主席也是直言不讳,好几次大着胆子表达不同意见,跟中央的决策唱反调,这胆子,真可谓是猛将一枚。

现在不少人讲粟裕在假装生病,这简直是对一位大将军的贬低。早在淮海战役那会儿,粟裕就已经因病住院了好久,就连七届二中全会他也没能出席。

他打的那些仗,光是从书里读读都觉得惊心动魄,要不是那种把生死看淡的人,根本打不出那种气势。他打仗的时候,往前冲不是为了出名,往后退也不怕担罪。要是说粟裕会怕打仗,那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因此,筛掉一大堆将领后,就只剩下彭老总了。在朝鲜那冰冷刺骨的地方,感觉也只有彭老总那种不怕苦、敢硬拼的打法才适合。后来也真验证了毛主席的判断没错。

五、咱们接着聊这一段咱们说说另外的事儿。还是得专心听好,内容挺关键的。别的事儿先放一边,咱们得把这点儿东西弄清楚。其实吧,这事儿也不难理解。就是把原来的那些概念换个方式说说,让你听着更顺耳,更好懂。别让那些复杂的词儿给绕晕了,咱们就用大白话,简单明了。你看啊,之前的那些条条框框,咱们现在给它重新捋捋。不拐弯抹角,直接说到点子上。这样一来,你心里也透亮多了,不是?反正啊,咱们的目的就是让你明明白白,别雾里看花的。所以,接下来的内容,你可得仔细琢磨琢磨,别一眨眼就给忘了。咱们继续,往下说。

美国在朝鲜半岛上搞起了干涉,我们这边已经挑好了带头的将领,志愿军也都准备好了要出发。可没想到的是,苏联那边突然又整出了新花样。

就在这时候,苏联对我们的帮助突然间没了。就在局势这么紧张的时候,斯大林突然跟我们说,苏联其实能给我们中国要的飞机、坦克、大炮这些装备,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的空军还没准备好,得再等两个月到两个半月才能出动。

要是没了苏联空军的帮忙,咱们的志愿军就得直接面对美国那超级厉害的空中打击了。

后来,彭老总聊起那时候的情况,说一看到美军跨过了三八线,他心里就明白了,咱们要是不动手,那可真是不行了。政治局赶紧开了个急会,大家伙儿都觉得,这仗是非打不可了。就算苏联那边儿不给我们空中帮忙,咱也得派兵去朝鲜。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志愿兵踏上了去抗美援朝、保卫家园的路。想当初,10月1号金日成发出求助,到今天咱们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18天,历史学家们都叫它“十八天艰难抉择”。

毛主席经历的那些艰难日子,真的很难跟外人说清楚。

在上甘岭这块才3.7平方公里的小地方,“联合国军”可是下了大本钱,一连派了三个多师,加起来得有6万多人。他们还不停地打炮,总共放了190多万发,硬是把山头给炸矮了两米。

这样猛烈的炮火,在战争史上真是少见得很。可咱们志愿军碰到这么强的对手,还是稳如泰山,一动不动。那些美国军事专家都垂头丧气地说,就算用上原子弹,也拿不上甘岭的志愿军咋样。

15军的军长秦基伟回想起上甘岭战役,说那可真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仗。那不仅仅是敌我两边拼军力、拼生死,更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价值观和思想在死磕。

这一场又一场的战斗,让我们实实在在地展现了中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贫穷落后、被人嘲笑的“东亚病夫”。只要朝鲜还有咱们一个志愿军战士在,美国人就别想迈进中国大门半步。

中国人民志愿军奋勇战斗,最终让美军付出了3.3万士兵阵亡、10.5万受伤的惨重代价,同时也让南韩军队损失惨重,有41.5万人阵亡,42.9万人受伤。

战后,美国头一回在没赢的情况下签了停战协议。这一仗,华人的名气可是响亮了起来。那时候,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就说,以前啊,西方国家的人看不起华人。但朝鲜战争一打完,他们对每个华人都刮目相看了。

这不仅仅是关于抗美援朝的那场战斗,它实际上是我们国家确立地位的关键一战。

对毛主席表达深深的敬仰,也得向那些“最可敬的英雄”献上最高的敬意。要是没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哪会有如今的新中国。说白了,只要有他们在,中国就永远屹立不倒。

0 阅读:0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