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心躁者福薄,沉稳者福厚!

玄门论道 2024-10-13 08:24:39

《菜根谭》里有句话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年轻时,曾因精力旺盛,年少轻狂,做事容易性情急躁,三心两意。

年长了,回眸过往,愈发觉得:人生贵在守住内心的安宁。

心平如镜,万事皆空;宠辱不惊,洪福自来。

因为人生,拼的不单是智慧的高低,往往更是心境的浮沉。

心躁者福薄

《道德经》有言:“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一个国君,若轻率浮躁,则误身误国。于凡人而言,若轻率浮躁,则容易丧失处世的根本,丧失为人的主宰。

性情越是急躁的人,干事就越是不循章法,粗心大意,最终定会导致错漏百出,一事无成。

据说,曾国藩从未见过当时一位皇亲“摄政王”,只是看过一眼他的画像,便说:“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举目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

他从画像中判断亲王不是一个厚重的人,为人轻佻,甚至说这是国家的不幸。因为他认为,为人轻浮急躁,是人生的一大弊端。

实际上,人若轻浮急躁,则说明他缺乏敬畏之心。没有敬畏感的人,做事很可能急功近利,肆无忌惮,为人也很可能鲁莽轻狂,目光短浅。

如果心性浮躁,便无法涵养得沉稳谨慎的德行,又怎么能实现干事创业的宏伟目标呢?

有时候,非但无法修得福份,还会惹出无谓的祸端。

人生就是这样,越是投机取巧,越会导致弄巧成拙,越是轻浮草率,越会导致事与愿违。

正如《菜根谭》所讲:“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世事无常,在任何变幻的事情面前,人都要随时提醒自己,宁可沉着冷静,也不心浮气躁;宁可愚昧笨拙,也不巧乱无章。否则,事情终不得如愿。

沉稳者福厚

《庄子·德充符》里,有个这样的故事。

春秋鲁国君主“鲁哀公”,曾经问孔子说:“卫国有一个人,形貌丑陋到使天下人见了都惊怕,而且无权无财,见识不广,却有着地心一样的引力,让人想与他相处,除非你不曾和他相处过。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因为他天性完美无缺,道德高尚不露。”

鲁哀公表示不解,孔子便继续解释:“他能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保持内心极端静止的状态,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不因外界变化而摇荡起伏,就能吸引所有的正向能量了。”

这正是庄子所谓的“才全而德不行”。

事实上,人只有在沉稳平静的时候,才能清晰感受身外物的变化,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以不变应万变,挣来好运,赢得先机。

当年,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的时候,正是得益于他的泰然自若,不慌不乱,暗中洞察时机,借用风力,及时“火攻”才赢得战机,为天下谋得安定,为百姓谋取福祉。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讲:“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越静得下心,越懂得淡泊人生的成败,懂得不计较人生的得失。

唯有这样,得时,不骄傲自满;失时,也不自怨自艾。保持从容处世的格局,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诸事顺遂了,福德亦自来。

曾国藩被公认为“每临大事必有静气”之人,而他弟弟曾国荃,却是勇猛有余、沉稳不足的人。他便在家书中告诫弟弟:“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在他看来,为人“笃实”比处世的“机巧”更为重要,只有保持平实的心态,才能抵挡身外的人情世故,避免步入投机取巧的欲望陷阱之中。

保持心中的宁静,守住自我的沉稳,是人生该有的修养。

毕竟,心躁是人的本能,沉稳才是为人的本事。

余生,静如止水,稳似青山

《菜根谭》还有句话叫:“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意思是说,越是经历人生的狂风暴雨,越要懂得营造恬淡沉静的风光,才能显现“外界万般变化,我心始终如一”的妙境。

许多时候,人的行为举止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也会因环境变得起伏波动,但活得越通透,越是要力戒此弊,始终如一地保持平稳的心态,人生才有渡己渡人的能耐。

沉着稳重之人,往往懂得积德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轻率浮躁之人,往往容易惹是生非,祸虽未临,福已远离。

所谓,人心静,万般皆得;人心躁,万物皆失。

为人一世,心静如止水,人稳似青山,切不可聪明反被聪明误,平心静气待人,脚踏实地干事,才是真正的智者。

如此,修得了福缘,也享得起清福,一切安好。

0 阅读:0

玄门论道

简介: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