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静坐使用说明书”,学通后坚持一两年,身心将发生极大变化

李满谈过去 2025-03-22 20:08:42

王阳明、曾国藩等都强调并且视做“日课”的静坐,究竟是什么?静坐有何作用和功效?怎样静坐呢?今天,这篇6400字的长文将对此进行系统梳理。

第一,认知静坐。

静坐,顾名思义,就是静静地坐着,再具体一点是:静静地、盘腿(单盘、双盘、简易坐等)坐着,一次以30分钟到2小时为好,功夫深者可根据情况延长。

但静坐又绝不是“坐着”这般简单,静坐时的呼吸等都需要用心学习方可掌握,而静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心神),亦非常重要。

佛家、道家、瑜伽学派、气功、心理等都非常注重静坐,对于每一个群体而言,静坐都有一些不同的讲究,但究其根本,无外乎“修复身心,增长智慧”。

接下来,简单讲讲静坐在佛、道等不同领域的不同的目的。

1,佛家。佛家又称静坐为“打坐”,佛家讲究通过静坐达到入定的状态,这个入定状态是实现开悟,即对宇宙真相的深刻理解和智慧的启迪。

佛教的入定分为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初禅是通过静坐,将身体空掉了,也就是说静坐者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唯能觉知到呼吸、杂念。

二禅则更进一步,呼吸越来越微弱,越来越细,而杂念也越来越少,甚至进一步不存在了。三禅则在二禅基础上更进一步,呼吸弱得像没有了,甚至让你感觉不到,细微的念头也没有了。

四禅,则进入到了完全关闭六根,尽了受、想、行、识,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而到了这里,即是最高智慧了。

2,道家。道家的静坐追求的是一种“忘我”境界,通过坐姿调整呼吸,辅以“数息”(下文将具体讲解),以求进入“无念”、天人合一的状态。

3,瑜伽。主张通过静坐,实现身心灵的结合,主要是靠静坐达到减轻压力和焦虑、改善情绪等。

4,气功。气功认为,静坐不仅可以让人的意念力更强,还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以作为传统心脏病治疗的辅助手段。

5,心理。心理学认为,静坐,尤其静坐时的冥想,能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促进身心健康等。静坐还能通过放松身体和集中注意力,帮助人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和紧张情绪。

总的说来,佛家静坐侧重内心的净化、智慧的启迪,修的是性(空性)。道家的静坐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忘我和长生,修的是命。

而归到根本处,无论道家还是佛家还是气功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探索和实践。无论静坐归于哪一类,最终都是“殊途同归”,所以,无论归于何处,只要静坐,就都是妥的。

但虽然如此,我们今天仍要强调:我们寻常人所讲的静坐,实际属于王阳明、曾国藩等文人所坚持的静坐,它是最适合绝大多数人的静坐法。

王阳明静坐像

此种静坐法,为民国时期绝大多数文人采用的静坐法,如钱穆、郭沫若、蒋维乔等。蒋维乔还特地写了一本《因是子 静坐养生法》来介绍这种静坐法。

其中,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出现了神经衰弱症状,1915年偶然读到《王阳明全集》中提及的静坐法(即本文所讲述的静坐法),每天早晚各静坐30分钟。仅半月后,他的睡眠问题得到改善,头昏、心悸等身体问题也都消失,记忆力也越来越好。

郭沫若一生坚持静坐,未有一日间断,活到了87岁高龄才安然辞世。

郭沫若晚年

钱穆家族有“三代不寿”的魔咒,钱穆幼年、少年身体问题层出不穷,20岁起他开始静坐,后活到了96岁,且60多岁时另娶,并与妻子恩爱了30年,堪称奇迹。

而蒋维乔亦是静坐的受益者,蒋维乔自幼多病,身体消瘦骨立;他还曾自爆自己少年梦遗、头晕、腰酸、目眩、夜间盗汗等。平日走路,走不动半里地,就脚软乏力,不能举步。

他曾请了各种医生诊治服药,但都没有任何效验。

后来,在家中看了一部医书《医方集解》,这本书的末卷,提到痨病不是方药所能治,必须自己静养,身体可慢慢转弱为强。而这种静养法,正是静坐。

蒋维乔于是依照梳理的方法开始静坐,尤其每次发病时,更是认真静坐。日久后身体果然越来越强健。然结婚后,他见自己身体好转便抛弃了静坐习惯,身体又慢慢出现各种病症。

这之后,他意识到静坐对身心的巨大作用,开始将静坐当做每日例课,自此后一直到老,他除了偶患外症须就医外,往往终年不得病。

蒋维乔晚年

相比民国有静坐习惯的文人,南怀瑾等通过静坐所得的,似乎更多,这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南怀瑾等通过静坐除了得到养生功效,还得到了内心的宁静、灵感和先天的智慧。

到此,大家对本文所要讲述的静坐法的认知当已基本确立:它不同于佛教、道教等概念上的静坐,但与它们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去向:“修复身心,增长智慧”。

第二,静坐的作用和功效。

这里所提到的“静坐的作用和功效”,主要指我们要讲到的静坐法对普通人的作用和功效,涉及佛教、道教,尤其密宗的部分,这里不做阐述。

首先,静坐能帮助身处浮躁社会和繁杂工作中的我们减压、提升专注力,帮助我们慢慢沉下心,并恢复精气神。

有相关人士做过研究,发现,人静坐1小时,身体得到的修复,相当于睡眠5小时。该说法未得到权威论证,但它并非空穴来风。坚持静坐者的精气神,的确比未有静坐习惯者更好。

其次,静坐能帮助提高睡眠质量,缓解失眠,甚至改善神经衰弱。

在这个环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弘一法师,他早年因压力过大而出现了严重神经衰弱,后期还出现了幻听。他开始尝试断食、静坐后,神经衰弱症状迅速消失,身体也得到恢复。

弘一法师

静坐之所以有这个功效,是因为静坐能让神经组织得到更好修复,可以有效缓解源于神经受损引起的各种问题,如失眠、疼痛等。对于老年人而言,还可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第三,静坐可降低高血压。一项针对高血压患者的研究发现:坚持静坐,不仅可稳定心态和情绪,还能起到辅助降低高血压的效果。

这一发现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静坐者在静坐过程中,心态发生积极转变,所以高血压患者情绪得到更好控制,继而有效避免了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而导致的血压升高。

第四,静坐可滋养五脏六腑,同时缓解心脏的负担。静坐缓解心脏负担这很好理解,因为人静坐时,两腿一盘、两手一收,人体的消耗就减少了, 心脏工作可以缓慢一些。

《黄帝内经》中讲过,人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心脏去配合工作,所以手捏紧再松开30下,人体就会因为产生热能而感觉“有点热”。

心脏一刻不停地“工作”,唯在静坐时能尽可能地缓慢工作,如此,静坐自然能缓解心脏负担,更有利于心脏健康。

再者,因静坐时双腿是盘住的状态,全身的血液将最大限度地滋养上半身,即头部和五脏六腑。日久后,人不仅会感觉头脑越来越清醒,还将感觉五脏六腑都在变得更强壮。

第五,能打通身体的经络。静坐过程中,整个机体都进入深度放松模式,体内的主要经络也将因此免受外力压迫。自然,气血能最大限度地流畅运行,长此以往,长期淤堵的经络将被打通,身体新陈代谢等也将加快。

第六,能提升人的境界。这里的提升人的境界,主要是能让人增长智慧,从而让认知系统不断升级,直至抵达最高层级,即探究到宇宙的真相。

第七,让全身的频率共振。关于这点,南怀瑾曾有过相关阐述,他认为:人的身体其实有两套系统,一套是系统受意识支配,另一套不受。

南怀瑾静坐像

顾名思义,受意识形态支配的,就是你自己能靠意识轻易控制的,比如,让你的手脚动,这就很容易,这就是受意识支配。

而另一种是你的意识不能轻易支配的,比如,让你的心脏跳动慢一些,让你的性欲降低一些,让你的脑子少想一些事。这一类叫“不受”。

对于这一类“不受”,起过渡作用的就是静坐当中的呼吸,人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支配原本不受意识支配的部分,即“不受”的部分。

当你静坐时间久了,你将发现:“不受”的部分,开始成为“受意识支配”的部分,而此时你的身心将开始跟你想要的频率共振。

除了以上例举的七种功效和作用,静坐还有很多其他的益处,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可待大家用实践去找寻。

第三,静坐的方法。

1,静坐前的准备:A,环境准备,初期最好选择安静的室内,避免静极时被打扰;应避开风口,以免受凉。

B,物件准备,可准备一个垫子,最好是专门的静坐垫,若初期无准备,可直接在床上静坐;一个小毛毯,用来盖住腿部,避免受凉。

2,静坐前注意事项:静坐者需选择饭后半小时到一小时进行,很困很饿时不坐。

3,静坐时间:一天中任一时间均可静坐,但最好选择早、中、晚的固定时间静坐。最佳时间是每日早起,或者睡前。

静坐时长,原则上要大于静坐者年龄加分钟数,比如,如果是32岁,一次静坐时间最好在32分钟以上。越长越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静坐时间。若初期无法做到一次坐满半小时,哪怕十分钟也是好的。

4,静坐姿势:先说手势,因手势相比之下更为简单。静坐时,手势可采用智慧手印:大拇指和食指轻触(可缓解焦虑);也可采用双手自然叠放丹田位置,双手大拇指互触,结成禅定印;两手摊开(掌心朝上、朝下)放于膝上亦可。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智慧手印

禅定印

腿部姿势要比手势略微复杂。总的来说,有双盘、单盘、简易坐、随意坐、金刚坐等多种。

双盘又称莲花座,进入方法是:左脚小腿架在左股上面,使左脚掌和右股略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架在左股上面;这时候两脚掌向上,两股交叉,好像三角形。

也可用更简单的方式进入:坐下后两腿伸直,手握住左脚掌,将其收回到右大腿、置于右股上;同样的方法收回左脚,成双盘。双盘最为稳定,静坐效果最好,但难度也最大,

双盘

单盘相对于双盘,是只将一条左(右)腿置于右(左)股上,另一条腿收回放置在腿下就行。具体请见图。

单盘

简易坐,是平日我们席地而坐时的坐姿,这种姿势最为简单。

简易坐

接下来是随意坐,随意坐是鲁迅选择的静坐方式,鲁迅自30多岁起,便养成了静坐的习惯,他在静坐中构思,亦在静坐中用调息的方式与痨病对抗。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静坐让他的寿命得以延长。

金刚坐也可以用于静坐,金刚坐相比以上几种坐姿,还具有助消化的功效。但相对于以上几种坐姿,金刚坐的进入更难些。

进入方法:双膝并拢跪地,臀部坐在双脚脚后跟上。放松肩部,收紧下巴,挺直腰背,双手自然平放在大腿上。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静坐采取的是哪种坐姿、哪种手势,都需严格注意:在静坐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脊柱挺直。为何?因为医学上认为:人的百病,都是从脊柱开始的,所谓脊柱是百病之源。

这非常容易理解,用医学上的语言,可这样解说:

“人体内有31对脊神经通过椎骨与内脏相连 ,脊神经支配着全身器官的功能。脊柱脱位和侧向弯曲会压迫脊髓神经,导致神经信号传输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而形成慢性病。

另外,脊柱侧凸不仅影响身体美观,导致身体发育不良,还会缩小胸腔体积,压迫心肺,影响心肺功能,造成各种病变。”

通常,人都有脊柱不直的情况,静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人在静坐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动用意念(意识)去调整坐姿,让脊柱挺直。

而脊柱挺直后,肩膀将自然向下沉,头也会自然往后靠,后脑勺与肩、臀尾呈一条直线。

静坐姿势中,还有一个“看不见”的部分:静坐过程中,最好舌尖抵上颚。这样可以让我们在静坐过程中,不断生津。这个舌尖抵上颚的动作,在佛学里具有止念想的功效。

5,静坐时的调息和调心。

相比静坐时的坐姿各种,调息更为难一些。在讲调息之前,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一息,是一呼一吸为一息,实际包含了吸气和呼气。

人的生命寄托在一呼一吸之间,一口气不来,便要死亡。静坐功夫,实是对生命本源下手。所以,很多学派的初入门功夫,都是练习呼吸。

说到此,很多人要疑惑:呼吸不是谁都会吗?这还需要练习?错!人和人之间的呼吸是有差别的!所以,静坐法将人的“息”分为四相:一风相、二喘相、三气相、四息相。这四种“息”,以第四种为静坐法要去向的“息”,也即延年益寿、修复身心的息。

风相是鼻中之气出入时,会发出声音,所以叫风相;喘相是出气时虽然无声,但气息急促不通畅,有喘气之感,所以叫喘相;气相是指出气时无声,也不急促,但是不能静、细,所以叫气相;息相是出气时既无声,也不急促,也不粗浮,极静之时,出气者甚至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有在呼吸,所以叫息相。

前三种相,都是心不能安定的象征,后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气定神闲。

普通人可以通过静坐调息,去向第四种息相。方法乃是在静坐时,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呼吸,即一呼一吸上,从第一息数到第十息,再从第一息数到第十息,每次呼吸,都尽可能地让一呼一吸变得绵长而细,循环往复,直到后面即便心里不数,也能令息调和。

注:这里的呼吸得是腹式呼吸,而非自然呼吸。之所以要用腹式呼吸,是因为只有腹式呼吸,才可做到尽可能地深、长、缓、柔、细。腹式呼吸是婴儿时期固有的呼吸法,鼻子吸气到腹部微凸,鼻子出气时,气慢慢从鼻孔出,小腹微缩。这有点类似于吹气球。

这里还需注意的是:调息时,一定要用鼻吸鼻呼。因为如果是鼻息嘴呼,或者嘴息嘴呼,都会因为呼吸没有经过鼻孔鼻毛的过滤,而导致粉尘或者有害颗粒吸入身体内,而致抵抗力低下。

调息好了后,血脉通畅,周身温热。

接着说调心,相比“息”,心极不容易调。古人说“心猿意马”,都是妄心用事,心浮动了。凡人的心,这里的“凡人”是指未曾静坐过的人,他们的心往往都是浮的,并不能沉,他们的脑子里总有太多的散乱想法,这些实际都会对他们形成耗损,只是人不自知罢了。

每一个初学静坐者,都会遇到一个困惑:一静坐,就发现脑子里各种想法都出来了。他们会发问:我平时没静坐,脑子里还没这般胡思乱想,怎么一静坐,反而胡思乱想。错了,这些想法,实际一直在你的脑子里,只是因为未静坐时人察觉不到罢了。

静坐的最终目的,既是让心沉静下来,肯定不能让妄心一直干扰静坐。那么,怎么调试好妄心呢?在讲方法时,一定要反复警示: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其刚开始静坐时。一开始,你只需要让自己呼吸慢下来,并坐满时间就可,脑子里如果有想法,让它存在,去观想就行。

熬过最初的阶段,就需要进阶到让脑子“空”下来(阻绝内耗)的阶段了。这里,介绍几种不同的让脑子“空”下来的方法。

第一种叫“体真止”,用大白话说就是:“念起念消失”,就是想法出来后,无情绪地观想,它就自己消失了。

具体怎样观想,这个最主要是需要我们从心的本体下手,看清我们心中念头、甚至念头起处,仔细体会,倏忽即已过去,所有妄想颠倒,不必有意去制它,自然止息。没有虚妄,就是真实,心止于此,故叫它体真止。

除了体真止,前面所说的调息法是一种法子,用意识扫描全身也是法子,冥想法、意守丹田法等,也都可。

这里需要强调,调息最终要去向呼吸能达丹田的位置,丹田是在人的脐下三寸,小腹正中线处。调息法最终要去向“心息相依”,也就是心和呼吸完全融为一体,到此,妄心便消除了。而用意识扫描全身,则是用意念从头到脚,再从脚到头地扫描。这种扫描法,能尽快让身体放松,让身心初步安静下来。

接着说“冥想法”,冥想法是在调息、调心基础上进行,冥想和胡思乱想的区别在于:冥想所有注意力专注在一个事物上,而胡思乱想是没有专注的事物。比如,冥想一朵花,这朵花在水里,在旋转,花瓣落下等,都属于冥想范畴;但如果花里跳出一个人,就属于胡思乱想,要拉回来。

以上就是静坐方法的全部,静坐法简单,但要持之以恒,贯穿到每日功课,并非易事。然但凡能持之以恒者,都通过静坐受益良多。

第四,静坐的注意事项。

首先需要注意,练习静坐者,需要辅以运动。气功静坐,是有具体的气功相辅助,而瑜伽静坐,则也有瑜伽配合。可见,一动一静,一阴一阳才是真道。

开始静坐后,静坐者一定要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坚持。

其次,初静坐时,很多年轻人会出现性欲增强的情况,这种情况需要慢慢引导,都说色是静坐的大难关,这主要是因为静坐本身会让人不断地积累精气,精气多了,自然会有部分进入生殖轮。这种情况下,需静坐者自行调节。

第三,初学静坐者,出现昏沉、嗜睡,往往是静坐者本身身体存在亏损,这种情况下,可半睁眼方式静坐。

若半睁眼静坐也嗜睡,那可容许自己在静坐状态下睡着,静坐状态下睡着,比平日深度睡眠的修复力还要大,睡着也未必是坏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要尽量避免静坐时昏沉、嗜睡。

第四,静坐归根到此属于“关起门来”内求,真正的修行乃在俗世的实践之中,切记,切记。

附注:本文相关参考书籍

1,《因是子 静坐养生法》 作者:蒋维乔 中国长安出版社

2,《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 作者:杨定一 华龄出版社

3,《呼吸之间 李谨伯谈静坐与修大观》 作者:李谨伯 华夏出版社等等

1 阅读:42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